◆摘? 要:郝思嘉作為《飄》這一經典的英美文學作品的主人公,向來是評論的熱點。以往學者主要采用西方的文學批評理論和方法來評述角色形象。而文學倫理作為近些年來出現的角度,具有一定的創新性。通過文學倫理學的角度,旨在完善郝思嘉的人物形象分析。
◆關鍵詞:文學倫理;困境;女權;郝思嘉;人物形象
自《飄》問世以來,女主角郝思嘉的形象便極具爭議。相關學者大多從西方的文學批評角度進行評價,給予思嘉的評價偏向負面,李慧銓認為思嘉“自私、貪婪、殘酷、敗壞道德”。同時也有肖穆認為她“勇于面對困難,堅韌不拔”,段蘇平認為她具有“永不言棄的精神”,是名副其實的“女權主義的代言人”。但這種分析方法沒有考慮倫理的元素。文學倫理學批評是指“一種以文學為批評對象的研究方法或者是一種思維方法”,文學是它的批評對象。文學倫理學作為21世紀初新出現的分析方法,是舊新并存,中西融合,相互借鑒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批評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視角的缺陷,將是對以往郝思嘉人物形象的有利補充。本文從文學倫理的角度出發,結合女性主義視角分析郝思嘉這一經典人物形象。
1郝思嘉生活的倫理環境
“文學倫理學批評重視對文學的倫理環境的分析。”文學倫理學批評從歷史的角度出發,結合當時的倫理立場剖析文學作品。社會的倫理規則是倫理秩序的基礎,只要生活在這個社會里每個人就必然受到倫理規則的制約,否則就會受到懲罰。人與社會是不可分離的,分析郝思嘉的人物形象,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環境中。郝思嘉當時所處的倫理環境,是一個女性社會地位低下,需要依附于男性的時代。女人作為男人的附屬品,在婚姻,經濟和社會地位上均沒有獨立自主的權利。相比于在外面拋頭露面,在家里“相夫教子”更符合那個時代人們對于“賢妻良母”的想象。由于處在這種認知環境中,女性也將此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又適逢美國南北戰爭,人性在危難中更能凸顯。郝思嘉作為該時代的女性,她的行為是不符合當時人們對于傳統賢惠女性的定位:婚姻作為金錢的交易,實現經濟獨立,謀求社會地位。她敢于沖破傳統教條的束縛,不被倫理困境羈絆,選擇做新時代的女強人。郝思嘉從一個囂張跋扈的千金小姐變成后來獨當一面的女強人離不開社會環境的影響。
2郝思嘉的倫理困境和倫理選擇
倫理困境是指一個人糾結于遵不遵守社會體系以及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客觀存在的倫理關系和倫理秩序所處的境況。這個倫理秩序的核心是禁忌。而一個人不想遵守當時的秩序或禁忌,他就陷入倫理困境。倫理選擇是指在倫理困境中做出遵守社會倫理秩序的行為。郝思嘉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也有過短暫的猶豫和躊躇,但她迅速地做了決定,選擇成為那個時代的新女性。
2.1割離愛情與婚姻
年輕時的郝思嘉迷戀艾希禮,并直白地表達了自己的愛慕之情。這一行為與當時的社會規范“必須要壓制欲望,要假裝天真和純潔”不符,尤其是郝思嘉當時是莊園主的女兒,這種行為也是不體面的。可是郝思嘉是郝思嘉,是對傳統教條不屑一顧的女孩,這對于她來說并不算什么,而后她一氣之下嫁給了自己不愛的人,也僅僅是為了拂了艾希禮的面子。雖然因為種種原因郝思嘉經歷了三次婚姻,但她心中仍然沒有熄滅對艾希禮的愛慕。可以說,郝思嘉對待愛情有一種執著的心,總是在婚姻上打破社會禁忌的思嘉是一個忠于愛情,勇于追求幸福的女人,由始至終思嘉都對愛情充滿憧憬和追求。
如果說早期的郝思嘉有些任性,那后期的郝思嘉則充滿了責任與擔當。很多學者對郝思嘉將婚姻當作籌碼的行為不滿,因為這有悖倫理。但郝思嘉的倫理選擇行為是一個女性在社會環境不被認可的情況下拯救家族的途徑,是以保全和發展家庭為前提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自我的愛情犧牲為代價。她用自己對婚姻的態度狠狠打了那個時代一個耳光,這是她對傳統倫理禁忌的質疑和挑戰。
2.2謀求女性經濟獨立
在戰爭來臨之后,郝思嘉千金小姐的地位一落千丈。塔拉莊園被洗劫一空,父親精神恍惚,母親病逝,兩個妹妹也因感染風寒而身體虛弱。這個時候的郝思嘉本來是可以向姑母家尋求幫助,因為對于那個時代的家庭來說,沒有男人相當于整個家庭的崩塌。可是郝思嘉沒有選擇逃避,而是以自己的力量重建塔拉莊園。郝思嘉曾經說過:“總有一天,我要做所有我想做的事,說我想要說的話,就算別人不喜歡,我也不會在乎的。”她聲稱:“我相信女人用不著男人幫忙也能完成世界上的每一件事,除非生孩子。”借錢買下鋸木廠,親自經營,并且擠垮了同行中的男性競爭對手,成了木材行業里的佼佼者。她像男人一樣工作,并鼓勵家人干活,她的好強又一次打破了當時的倫理規則:男人是干活的主力,女人只是錦上添花而已。郝思嘉經營上的獨立,使女性有了養活自己的能力,而具備相應的經濟地位,便可以較大程度上選擇自己的生活。而這種選擇是郝思嘉面臨當時社會中存在的倫理困境下的勇敢嘗試,不是寄人籬下,而是當家做主。
2.3做新時代的女強人
郝思嘉的生意做得很成功。憑借果敢的決斷與超人的膽識,和白人做生意,并且快速致富,與此同時,也招致了人們的鄙夷,這使得郝思嘉很苦惱。郝思嘉的苦惱來源于當時社會的倫理困境。生意的大獲成功,說明女性一點兒也不比男性差,不符合當時社會的普遍認知,必然招致人們的議論。與此同時,郝思嘉在做生意時,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原則,沒有保持南方上流社會所奉行的“關愛,同情,憐憫,奉獻,禮貌,榮譽,尊嚴”。這種倫理選擇打破了南方貴族社會的倫理秩序,當然為人們所唾。
當然這些行為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在米切爾的時代,女性意識已經開始萌芽,不少婦女開始走出家門,尋找工作。正如英國女性主義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在《一個自己的房間》里強調:女人必須要擁有屬于自己的一個房間,在這個房間里女人能免受外界的困擾,專心寫作。所以,當這部作品問世的時候,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她作為女權主義的代表,刺激了一批又一批的女性自我意識的崛起,這部具有大女主色彩的作品也引領了時代潮流。
3結語
文學倫理學批評認為,文學的教誨作用是文學的基本功能。郝思嘉的人物形象完成了歷史賦予她的使命:女性應當把握自我的命運,尋求在婚姻,經濟和社會地位上的獨立,而不是一味地依附于男性,成為可有可無的附屬品。她打破了美國男尊女卑的倫理秩序和禁忌,在當時的男權社會下活出了真正的自我。她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以及享樂主義(包括性解放)等叛逆意識的運動不斷沖擊著傳統道德倫理文化的約束。思嘉敢愛敢恨,勇于沖破禮教的性格和不甘于附屬地位,大膽向男性世界挑戰的精神給小說增添了光彩。透過對郝思嘉人物形象的塑造,讓讀者看到在戰爭歷史背景下勇于斗爭和反抗現實,在倫理困境前做出倫理選擇的堅強女性形象,對新時期女性獲取自由、自信、獨立以及當前女性解放、獨立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慧銓.評美國小說《飄》[J].外國文學研究,1979(03):39—44.
[2]肖穆.美國南北戰爭與〈飄〉的認識價值[J].讀書,1981(03):50—54.
[3]段蘇平.《飄》中斯嘉麗的精神解讀[J].電影文學,2010(12):99—100.
[4]吳煒.女性主義視角下對電影《飄》的解讀[J].電影文學,2014(10):128—129.
[5]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批評方法新探索[J].外國文學研究,2004(05):16—24+169.
[6]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基本理論與術語[J].外國文學研究,2010,32(01):12—22.
[7]朱帥.《飄》中斯嘉麗和梅蘭妮人物性格分析[J].青年文學家,2015(05):89—91.
[8]Tindall,George B.and David E.Shi.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M].Prague: People's Newspaper Publishing house,1998.
[9]Woolf,Virginia.ARoom of One's Own.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1929.
作者簡介
張亞雯(2000—),女,漢族,山東濟寧市人,學生,本科生在讀,單位:山東科技大學,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