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彩平
課堂教學是學生在校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主陣地,也是學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的主渠道。課堂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技能的主要途徑,因此學生課堂所獲也即課堂教學的效益如何決定著整個教學質量。小學數學課堂如何才能獲得優質高效、“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呢?本文試就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淺見。
一、 生活處處有數學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與操作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數學教學首先要聯系生活實際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充分挖掘數學知識本身所蘊含的生活性、趣味性,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獻給學生,使學生切實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無處不在。學習數學不單是知識的學習更是生活技能的學習。這樣學生就會在具體的生動活潑的數學學習場景中激發起主動學習數學的熱情,為整個數學學習找到了動力源泉。聯系生活,創設數學學習情境,是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首要策略。
二、人人都是學習者探索者
教學方式方法多重多樣,采取怎樣的具體教學方式方法來實現教學目標,不但要考慮具體的教學內容,更要考慮教學對象——學生,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方式方法是必須選擇與教學目標任務與學生學習思維習慣相適應的教學方法。然而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不需要教,是為了學生自能學習自能求知,即學會學習,也就是交給學生學習的能力。那么這樣一來,教師選擇的教學方式方法即便再具體也不能適合所有的學生啊!況且教師不可能在教授同一個教學內容時采用多種方式方法。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因此,教師的教學必須向學轉變,必須從我怎樣教轉化到學生怎樣學,把自主學習的權利真正還給學生,課本讓學生讀,方法讓學生找,思維讓學生講,規律讓學生悟,讓學生總結。學生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比如《乘加乘減》的教學。教師出示問題情境:共有5缸金魚,分別有5條,5條,5條,5條,4條。
教師接著問:想知道5個魚缸共有多少條魚用什么方法呢?
學生1:用加法。
教師:怎么加呢?今天咱要學的是乘加乘減啊。
學生2:先乘再加。
教師:你能列個式子嗎?
學生2:能。5×4 + 4
老師就這樣一步步引導學生得出:先算幾個幾,再加減。要求學生齊讀記憶。
然而另一位教師卻是不這樣教,出示問題情境之后,接著出示問題:5共缸共有多少條魚?并明確學習要求:你用怎樣的方法求出來的?先列出式子,然后講給同位聽。
很快學生列出式子并得出結果,同位之間就講開了。
于是老師組織學生展示講給全班聽:
學生1:5×5-1
學生2: 5×4 + 4
學生3: 4 + 4×5
學生4:……
在展示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得出最簡便最科學規律:先乘后加。
第一位老師將“乘加乘減”的教學任務分解成幾個細碎的小問題,在一問一答中引導學生得出“先乘后加”的結論。學生始終在老師的牽引之下一步步跟隨老師前行,最終全班同學都統一了思維,因而全班同學就只有一種方法,其實是教師的方法,也自然得出了唯一的結論,而實質是老師想要的結論。而第二位老師出示問題情境提出問題之后,卻是將求得結果的方法的探索教給了學生,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思維過程,這就出現難得思維碰撞。學生不但經歷了思維求解的過程,更是在思維的碰撞之中通過對比比較找到最佳方法。
通過這個教學的案例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要將自主學習思索探究的權利還給學生,而實現這種“還權”必須觀念與行動的同時改變(革命),那就是像第二位老師那樣,將教學環節設計成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而不是亦步亦趨地問答問答。這樣的教學,課堂里沒有了聽眾,沒有了看客,每個人都是學習者,每個人都是探索者。這樣的課堂才真正能 “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
三、評價正在進行時
課堂教學少不了評價。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尤其要重視對學生的探究能力和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評價,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而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探究能力和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必須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伴隨著過程的發生而顯現出來的。因而課堂的評價必須隨時跟進,課堂學習進行時必須是評價正在進行時。如上面案例第二位老師的教學實況所述,同位間的互講本身就會自然帶來判斷和評價,學生面向全班的展示之時,不但教師可以直接評價,而且學生都可以做出判斷和評價,而這種過程之中的及時評價極有利于將學習引向深入,因而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傳統的評價多是終結性評價,而終結性評價對學習本身卻于事無補。
總之,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可以說有千計百策。但是首先要引導學生進入生活數學的海洋,感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這便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源泉;其次是要將學生置于學習者的地位上,讓學生人人都是學習者探索者,經歷學習思維探索的過程體驗,感受學習之樂成功之樂;同時師生給予及時恰切的評價,強化這種學習之樂,從而轉化成更高的學習熱情。這樣的課堂才稱得上是真正的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