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艷麗

步入初中,數學學習逐漸從以直覺、直觀、猜想、合情推理為主的學習模式走向以理性、說理、證明、思辨為主的學習模式。幾何證明題目,恰好考察了學生們的證明和說理的能力。解決這類問題,要學會匯聚線索巧求角度,這也契合數學核心素養的要求。本文以旋轉全等的題目為例,從問題出發,通過證明全等解決求角度的問題。在七年級學習階段,求角度主要有三個思路:利用內角和定理,利用平角的定義,或者利用外角定理。
一、分析教學難點,確定教學方法
證明題的難點在于沒有做題思路,無法建立起從已知到問題的連接。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通過問題串的遞進式教學法,帶領學生由淺入深地去分析條件、剖析思路、解決問題、總結方法,滲透數學思想。
二、遞進設置問題,引領總結方法
例1:如圖1,四邊形ABCD與四邊形DEFG都是正方形,若正方形DEFG繞D點旋轉到如圖所示的位置,請猜測CG與AE的數量關系與位置關系,并說明理由。
教學過程: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看圖1,大膽猜測CG與AE的數量關系與位置關系?
學生1回答:CG=AE,CG⊥AE
教師提問:證明線段相等可以從證明三角形全等入手,請同學們思考。
學生2回答:證明△CDG和△ADE全等。
教師追問:確定目標后,我們再分析題目中的已知條件,該如何證明呢?
學生3回答:因為四邊形ABCD與四邊形DEFG都是正方形,所以CD=AD,GD=DE,∠ADC和∠GDE都是直角,所以∠ADC+∠ADG=∠GDE+∠ADG,也就是說∠CDG=∠ADE,根據SAS可以證得△CDG≌△ADE。
教師點評和提問:這位同學回答的很好,接下來根據全等的性質容易得到CG=AE,但是要怎么證明CG⊥AE呢?
教師追問:假設CG⊥AE,那么∠AHC或者∠GHE是多少度呢?
學生4回答:90°。
教師提問:很好,那么我們想證明CG⊥AE,也可以通過求∠AHC或者∠GHE。求角度需要把線索集中,線索包括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已證明的結論。集中線索可以是圖形上的集中,也可以是數量關系上的集中,請同學們嘗試。
學生5回答:可以在圖形中集中,我發現∠DAE是我們證明全等的三角形的內角,而∠DAE和∠AHC都在△AHQ中。
教師追問:很好,我們可以把這兩個角在圖形上集中起來,請同學們嘗試求出∠AHC或者∠GHE?
學生6回答:根據三角形內角和是180°,∠AHC+∠DAE+∠AQG=180°,根據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相等∠DAE=∠GCD,根據對頂角相等可知∠AQG=∠CQD,所以∠AQG+∠DAE=∠GCD+∠CQD=90°,所以∠AHC=90°。
教師點評:非常好,請同學們總結寫題過程,歸納寫題方法。
學生7回答:根據問題和已知條件,確定需要證明全等的三角形。根據圖形,將所求的角匯聚在一個三角形中,再根據內角和180度求角度。
學生8回答:證明線段的數量關系是通過證明全等,證明線段的位置關系是通過證明角度求解。
教師點評:同學們的總結都非常精彩,我們在學習新知識要通過猜測——探究——驗證——總結的過程將知識內化。解決線段數量關系和位置關系的方法就是匯聚線索,巧求角度。
三、積累活動經驗,解決復雜問題
例2:如圖2,△ABC與△C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C,CD=CE,∠ACB=∠DCE=90°,若等腰直角三角形△CDE繞C點旋轉到如圖所示的位置,請猜測BD與AE的數量關系與位置關系,并說明理由。
四、完成課堂練習,及時反饋總結
例3:如圖3,△ACE為等邊三角形,∠ABD=∠EDB=60°,(1)試判斷BD、AB、DE之間的數量關系并說明理由。(2)連接AD與BE交于F點,求證:①AD=BE;②求∠AFB的大小。
五、完成課后練習,提升學習效果
例4:如圖4,已知△ABC是等邊三角形,D、E分別是AC、BC上的兩點,AD=CE,且AE與BD交于點P,BF⊥AE于點F,(1)求證:△ABD≌△CAE;(2)求∠PBF的度數。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幾何有關的內容也是初中數學的重難點,也是思維靈活性和思維嚴密性要求較高的章節。由于幾何的內容對學生來說較為抽象,所以教師應側重引導學生總結方法,培養數學思維,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將來的幾何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凱旋.全等三角形證明中角的轉化[J].中學數學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版),2019(20):48-50.
[2]章建躍.研究三角形的數學思維方式[J].數學通報,2019,58(04):1-10.
[3]武麗虹,葛余常.全等三角形[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9(Z2):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