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壽蘭(江蘇:南京市六合區實驗小學)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課堂教學行為方式的轉變,在“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教學行為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課程理念指導下,各地區學校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紛紛投身到轉變課堂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改革與探索中。
同年級的小組合作學習成了當下數學學習的一個普遍的重要方式。同年級的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中,學優生占據了小組匯報中的主要角色,而基礎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慢慢地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在小組學習中常處于被動的角色。我們看到,有些學生因為基礎較薄弱,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不能夠用已有的知識消化新知識,以致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不能將新舊知識相聯系。這樣,就影響了同年級中的幫扶互助學習的效果。
為此,我校數學教研組進行了“小學數學跨年級幫扶互助學習方式的實踐研究”的課題研究。跨年級幫扶互助學習方式,是通過整理和分析小學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將核心知識進行教學關聯,把不同年級的學生按現有學習水平進行分組,讓高年級的學生幫助輔導低年級的學生,在重點題、易錯題上進行數學學習,并以此促進高年級學生對于相關核心知識體系的重新建構,形成新型的小組互助學習的學習方式。那么怎樣進行跨年級互助學習呢?下面以三年級的《分數的認識》為例,談一談跨年級互助學習的操作路徑。
小學數學教材的編排是螺旋上升的,前后的知識存在著非常明顯的結構關系。數學教師首先要理解數學教材,對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心中有數,這樣才能對知識作用和地位準確把握,對教材中的數學思想和方法運用自如。因此,我們對六年的小學知識進行了整理,形成了完整的數學知識結構化。
如分數的認識分成了三個學習階段:三年級上下冊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五年級下冊學習“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分數的四則運算”;六年級上冊學習“分數的四則混合運算”,開始用分數知識解決稍復雜的實際問題,學習“百分數的意義”。從知識的編排來看,學生學習分數的知識經歷了三個階段。每一個年級又是不一樣的。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分為兩次學習,這兩次學習的重點也是不一樣的。第一次重點是理解把一個圖形、物體等平均分,第二次的重點又在于把一些物體看成是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五年級時是系統學習分數的意義的概念,重點在于對分數的抽象認識;六年級進行實際問題解決。
三個階段的學習,都是有關分數的概念,每一個階段又是為下一個階段進行鋪墊。因此厘清每一個知識概念之間的結構體系,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整體把握。
對于已經學習過三年級知識的五年級學生又是怎樣理解把一個整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的呢?
實驗小組設計了三年級的分數的初步認識課后測試題,從五年級學生中抽調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三年級的相對應層次的學生進行跨年級課前輔導。

用分數表示下面涂色部分
課前調查的結果是學生能夠正確地填出分數,那么是不是意味著五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個整體的幾分之幾呢?于是實驗組用視頻再次記錄了五年級學生教學的過程。
從視頻輔導結果來看,在選取的五年級學生中只有一位學生是將最后一幅圖用份數的概念進行輔導。其他五年級學生在理解第一題的時候就是簡單地數一數一共有8 個圓,涂了其中的1 個圓,也就是;第二題用同樣的方法,數了總數一共10 個,涂色的占了其中的4 個,也就是,約分就是。
從視頻教學結果來看學生雖然在三年級的時候學習過分數,但是四年級沒有再接觸過分數,學生對于分數的理解只是簡單地認為是部分個數占總數個數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分數中的份數的概念。
通過跨年級互助的視頻研究,實驗組教師認為,五年級學生自己在認識分數的意義的本身就是不正確的,因此有必要進行正確的認識,對之前的錯誤進行有效的糾正。因此,我們讓實驗中的正確的學生對其他學生進行了同年級的導師互助學習。于是出現了以下精彩的對話:
小導師:這里是把10 個星星平均分成了5 份,涂色占了其中的2 份,因此只能用
學生1:那用我們的方法也沒有不對啊。一共10 個,涂色的占了其中的4 個,也就是,約分就是
小導師:雖然是有10 個,但是大家看圖,圖上是用虛線平均分成了5 份,并沒有平均分成10 份,所以這個分數的分母只能是5。如果是10 的話就是平均分成10份了。
在高年級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之后,對低年級的學生進行二次助學。在進行二次助學的過程中,實驗組教師發現,五年級的學生在對三年級學生的幫扶過程中不再只是強調個數,當發現三年級學生只是簡單地數個數時,高年級學生會主動糾正低年級學生的錯誤,并且告訴低年級學生,分數表示的是平均分成幾份,然后取其中的幾份,有時候看份數是對的,是因為它的一份就只有一個。很多時候我們不能簡單地看個數,而是數分成的份數。從五年級學生教學三年級的學生的講解來看,五年級學生對于份數和個數的概念已經有了自己的再認識。
通過跨年級幫扶,實驗組教師一致認定學生對于分數的認知最容易混淆的就是份數和個數之間的關系。因此在三年級的《分數的初步認識二》中,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建立份數的概念。同時也應該看到本節教學內容中如果不出現份數和個數之間概念的辨析,那么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還是會出現概念的混淆,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中一定要進行份數和個數概念的辨析過程。
教材中猴子分桃是故事情境,為了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加連貫和完整,結合本課知識特點及學生的知識背景,實驗組繼續采用猴媽媽分桃的故事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理解,體會分數的產生過程。
教師出示一盤桃(幕布蓋著的),組織學生猜一猜“如果把一盤桃平均分給2只猴,這盤桃可能有幾個?”學生猜一猜。
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測畫一畫、分一分。讓學生展示并說一說。教師組織學生觀察和思考上面分蘋果的情況,發現分數表示數的規律,即把一個或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其中一份都可以用幾份之一來表示。
教師再出示剛才的一盤(6 個)桃,組織學生探索:“如果把一盤桃平均分給3只猴,每只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學生小組討論后教師組織反饋,針對學生可能出現的等信息,組織學生小組交流并全班反饋,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同時研究:應該把這盤桃平均分成幾份?每只猴分得幾份?幾份中的幾份?一份是幾個?是這盤桃的幾分之幾?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比較與的關系,從而說明的合理性,建構分數的意義。
為了有效觀測跨年級幫扶互助的三年級學生學習的效果,實驗組教師對參與跨年級互助學習的學生進行了課堂觀測。
觀測現象:我們年級組主要觀察5 位學生,其中4 位之前被五年級學生輔導過,1位是初步學習認識分數(2)。
環節一:畫一畫、分一分、涂一涂
5 位學生都沒有錯誤,都能夠正確解答問題。
環節二:例2的學習
5 位學生都沒有錯誤,都能夠正確解答問題。
環節三:試一試
沒有被輔導的學生出現了問題,其中他的同桌也就是被輔導過的學生,用數份數的辦法告訴出錯的學生,不能用數個數的方法,要看用虛線平均分成了幾份,數份數。
環節四:練習題
被輔導的學生能夠用虛線進行平均分,并且正確進行涂色。
觀測描述:被輔導的學生除了A同學的平時課堂表現比較突出,另外3 名學生在班級中屬于不能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學生,在今天的課堂教學中發現,A 同學今天在課堂總共舉手13 次,發言2 次,課堂專注力非常高,作業單上寫的題目完全正確,回答的兩次問題,完全正確,并且很完整。
另外3 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雖然沒有A 同學表現突出,但是也有進步。B同學舉手5次,發言1次,C和D 同學能夠積極參與到小組的學習活動中,其中C同學發現同桌用數個數的方法寫分數的時候,能夠與他進行交流,并且告訴他正確的方法。
通過課堂觀測實驗組教師發現,參與跨年級互助學習的學生在學習新的知識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活動中來,并且在同伴之間出現錯誤時,能夠和別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溫故而知新”,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將舊知識納入新知識體系的過程,當能夠將自己所知道的知識講授給別人時,就是自我知識內化的過程。與同年級的互助學習相比較,跨年級幫扶互助的學習方式在兩個年級中,學生和學生間沒有相關的被動學習的角色,低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高年級的學生在進行鞏固性的學習,雙方的民主互動式學習有利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合作學習能力的提升,增強彼此學習的成就感,從而提高數學學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