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英
盡管主流媒體對“食鹽加碘”已宣傳多年,然而近期在網絡上又看到這種謠言:“住在沿海省市的居民碘足夠了,不用再吃加碘鹽”。不少人信以為真,認為:我每天會吃海魚、海蟹、海蝦等,肯定不會缺碘,買鹽一定要買無碘鹽。
事實上,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包括沿海地區在內)為碘缺乏地區,一般人群每天從飲水中獲得的碘量約為10微克,從食物中攝入的碘量約為25~50微克(谷物、果蔬、畜肉中的碘含量很低),與我國對一般人群每天碘推薦攝入量120微克相比,攝入量明顯不足。
沿海地區居民對海產品的攝入量的確可能比內陸居民多,但常見海產品中的含碘量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高。每100克食物中可食部分含碘量檢測結果為:小黃魚5.8微克、帶魚40.8微克、鯧魚7.7微克、梭子蟹33.2微克、基圍蝦16.1微克。不計其他食物攝入,一個成年人大約每天要吃2千克小黃魚或300克帶魚才可以達到推薦攝入量。海帶、紫菜等確實碘含量很高,100克冷鮮海帶中含有2 950毫克的碘,每天吃4克就可以了。大部分沿海居民海帶、紫菜的食用頻率和食用量都較低。有調查發現:沿海地區居民的碘營養反而低于內陸地區,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居民認為,多吃海產品能夠攝取足量的碘,自作主張減少或停用碘鹽。所以除非是你每天吃足夠量的海帶、紫菜等富碘海產品,否則大部分沿海地區的居民還是需要吃碘鹽。
有人會問: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缺碘呢?目前常用的人群碘營養的評估指標是“平均尿碘中位數”“甲狀腺腫大率”等4種方法。以“平均尿碘中位數”評估法為例:根據對沿海地區的上海、遼寧、浙江和福建的成年人、哺乳婦女和兒童的尿碘中位數檢測,在采取食鹽加碘以后,這些地區人群碘營養狀況總體上是適宜和安全的,但上海、浙江沿海城市、福建沿海城市和農村妊娠婦女尿碘中位數都低于國際組織推薦的150微克/升,所以這些人群尤其要注意補碘。不過,這4種方法均為地區人群碘營養的評估方法,不適用于個人。近年來也出現“血清碘”“甲狀腺容積”等個體碘營養評價指標,但這些指標因為在個體內波動較大或缺乏標準檢測方法、參考值范圍等,如我國血碘值正常范圍尚待確立,目前在應用時受到限制。
碘缺乏和碘過量均可引起甲狀腺腫,現在通過高分辨率B超可以判定個體是否出現甲狀腺腫,然后再進一步診斷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還有一些其他指標,如鹽碘含量、合格碘鹽食用率、水碘含量、甲狀腺功能指標、甲狀腺球蛋白、兒童智商等也能夠為評價碘營養狀況提供參考。所以說,評估自己的碘營養情況,還是要靠專業醫療機構的檢測結合自身具體情況進行綜合判斷。
還有一個在年輕人中流傳很廣的謠言,說是“我國實行了全民加碘措施以后,造成甲狀腺癌發病率年年升高”。不少人聽到自己的同事、同學、親朋好友中有人體檢后發現有甲狀腺癌,所以根據自己的觀察判斷,相信了謠言。如果我們跳出自己觀察的小圈子,擴大觀察范圍,根據全球大數據統計就會發現,近年來全球甲狀腺癌的發生率也都在增加。這些國家中有的根本沒有實行加碘措施,而且無論碘攝入量增加、穩定或下降,甲狀腺癌的發生率都增加。
可見,甲狀腺癌的發生率在增加是事實,但由此得出“這是由于吃了加碘鹽引起的”結論則沒有根據。目前尚無證據表明食鹽加碘與甲狀腺癌高發的現象有關聯。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國內外醫學界都在研究,目前全球發現增加的主要以直徑小于1.0厘米的微小癌為主,相當一部分甲狀腺微小癌具有惰性進展、惡性度低、預后良好的特點。甲狀腺微小癌在人群中患病率較高,隱匿性強且不易被發現,可能陪伴終身。很多發達國家的尸檢報告顯示,生前未被發現的甲狀腺癌患病率高達5.6%~35.6%,其中微小癌占67%。
國內外學者分析認為,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公眾就診率和健康體檢率明顯上升,特別是高分辨率B超和細針抽吸細胞學診斷技術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大幅度提高了甲狀腺癌的早期診斷率;還有一方面原因是,甲狀腺癌發生與電離輻射、環境、飲食、生活方式、精神壓力等多種因素改變有關。有研究認為,碘攝入量增加可以改變甲狀腺癌的病理類型,使惡性程度低的分化型乳頭狀甲狀腺癌的比例增加,而碘缺乏使惡性程度高的未分化型甲狀腺癌和濾泡性甲狀腺癌比例增加。
目前多數甲狀腺結節病因還沒有明確結論,而因碘缺乏導致甲狀腺結節的患者應該保證適當的碘攝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