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文化路徑研究

2021-07-29 04:31:20齊欣王強
宏觀質量研究 2021年3期
關鍵詞:儒家文化

齊欣 王強

摘 要: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有利于推動貿易高質量發展。利用2000-2007年中國工業企業數據、海關貿易數據以及手動搜集的儒家學院數據,構建儒家文化的測度指標,實證分析了儒家文化對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研究發現,儒家文化顯著地促進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經過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核心結論依然成立。構建的中介效應模型分析顯示,研發創新是儒家文化促進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一個重要渠道。采用門檻效應模型進行非線性分析,結果表明儒家文化對中等水平創新能力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促進效應最大。異質性分析表明,儒家文化對國有企業、小規模企業和中部地區出口企業生產率提升的促進效應尤為顯著。拓展性分析顯示,儒家文化通過促進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進一步推動了出口企業產品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儒家文化;研發創新;全要素生產率;門檻效應;出口產品質量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在中國經濟轉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本質上是一種生產效率,是創新水平、貿易結構優化以及貿易均衡發展等貿易高質量發展內容的表現。全要素生產率與貿易高質量發展的關系是: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有利于優化貿易商品結構,全要素生產率水平決定國際市場布局,是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洪俊杰等,2020)。

中國連續保持第一貿易大國的地位已經近十年。然而目前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尤其是2020年疫情席卷全球,經濟全球化的黯淡前景令全球經貿形勢持續低迷。黨中央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做出了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

而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對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大且深遠的影響。對中國社會而言,儒家思想是影響最為廣泛和深遠的傳統文化符號(徐細雄、李萬利,2019)。中國企業價值觀中普遍滲透著儒家思想,并在經營決策中得到反映和體現(Fu 和 Tsui,2003)。

那么重要的問題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否有助于提高中國出口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路徑是什么?是否有異質性?這對推動貿易高質量發展以及精準施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首先明確全要素生產率的內涵和衡量方法。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研究最初主要集中在宏觀研究領域。Solow(1956) 研究發現全要素生產率是資本、勞動等傳統生產要素之外的要素,技術進步、組織創新、制度環境和生產創新等都會影響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一般從生產函數開始,隨著生產函數的估計方法不同,測算也有差異。但是總體上有三個維度(Del Gatto等,2011):(1)前沿分析、非前沿分析;(2)確定性方法、計量參數法、計量半參數法;(3)宏觀方法、微觀方法、宏微觀方法。

隨著企業數據的可得及豐富、計量方法的進步,目前對于中國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研究從國家、省級和行業的狀況及其變化(舒元,1993;郭慶旺、賈俊雪,2005),進入到企業層面的變化(楊汝岱,2015),并可以計算出企業層數據。在微觀方法領域,較為成熟的方法包括OP 法(Olley和Pakes,1996)和LP法(Levinsohn和Petrin,2003),二者都采用半參數估計。

與本文密切相關的文獻包括兩支,一支是關于中國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因素文獻。學者們進一步研究發現,影響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傳統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全要素生產率主要受創新影響;還有研究發現,資源錯配和資源配置效率也是影響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原因(Brandt等,2012;聶輝華等,2012)。就創新而言,學者研究發現新技術如互聯網對全要素生產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肖利平,2018)。學者進一步從制度經濟學及企業家精神方面開展研究。發現企業家精神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有促進作用(孫英杰等,2019)。有學者研究了出口對中國本土制造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促進效應,發現企業生產工藝流程與組織管理方式改善以及外部制度環境改進等可以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張杰,2003;齊欣,1997),此外,還有學者研究發現企業社保投入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鄧悅等,2018)。研究領域開始進入制度環境,以上研究引入中國獨特的非正式制度因素即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

另一支是研究儒家文化對企業經濟行為影響的文獻。現有文獻多使用上市公司數據進行經驗分析,如古志輝(2015)的研究表明,儒家文化不但可以降低由在職消費引發的代理成本,還能降低因偷懶或卸責引發的代理成本,從而提高代理效率。金智等(2017)研究發現,上市公司受儒家文化影響越大,風險承擔水平越低,并且公司所處地區的市場環境、外來文化及產權屬性都會影響儒家文化對公司風險承擔的作用。徐細雄、李萬利(2019)研究認為,儒家文化通過緩解企業代理沖突、提高人力資本投資水平和降低專利侵權風險,對企業創新產生明顯的“促進效應”。雖然使用上市公司數據進行經驗研究具有較強的時效性,但因樣本企業規模皆較大,在中國中小企業比重較大的現實情況下,其研究結論的適用性值得商榷。

本文可能的邊際貢獻有如下三點:第一,研究視角上,從儒家文化的角度考察了其對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為中國出口企業高質量發展探索了新路徑;第二,研究范式上,運用實證方法揭示了儒家文化對在促進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中的積極作用,拓展了文化對經濟行為的研究范式,從微觀企業層面深化了儒家文化對經濟影響的實證研究,并提供了研究數據和文獻補充;第三,研究用途上,揭示了中國文化精髓在實踐中的意義,結合混合最小二乘法、中介效應模型和門檻效應模型等方法,證實了儒家文化通過企業研發創新促進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但對不同類型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影響具有差異性并提供了證據。這為后續對不同企業精準施策提供了參考。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一)背景

儒家思想已成為中國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綱常倫理(許紀霖,2014),在中國社會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土壤(金智等,2017),被認為是中國文化之“根”和“源”(徐細雄、李萬利,2019)。在中國歷史上,通常認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于春秋末期創立了“儒家學說”,后經由孟子、荀子等人繼承、發展與完善,逐漸形成了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完整思想體系(李金波、聶輝華,2011)。先秦時期儒家學說只是百家之一,但是逐漸顯出自己的獨特位置,雖然在秦始皇時期法家統治下有所起伏,但西漢武帝采納了大儒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自此儒家學說與封建王權相結合,建立了一套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社會倫理道德規范,成為統治階級維系社會秩序的工具(任繼愈,1980),影響了中國社會2600多年(張維迎,2013)。魏、唐時期佛教、道教文化盛行,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唐代政權仍以儒家思想主張的“三綱五常”等道德行為規范為主導,其對整個社會文化生活依然具有決定性影響。宋代的程朱理學吸收前人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學,從而進一步發展了儒家學說,雖然與孔子思想有一定的偏差,主要是固化、形式化了儒家學說,但是依舊成為宋代的主要哲學思想(張君勱,2006)。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有一個發展過程,“致良知”使“知行合一”更為完備(周海春、韓曉龍,2019),并推動儒家學說不斷發展。然而,近代中國經歷了巨大民族危亡時刻,儒家思想曾一度遭受巨大的質疑并伴隨西方文化的挑戰轉入低潮階段。不可否認的是,儒家思想對中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一直存在,縱然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出了“打倒孔家店”,也仍有“救出孔夫子”之說,一批傳統的文化守護者依然堅守“仁、義、禮、智、信”的文化傳統和信念,秉承“家國天下”的情懷,但是研究大都專注于哲學和文化領域。

十九屆四中全會也提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來源之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難題的重要啟示,要多從儒家經典中尋找解決現實難題的辦法”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生2565 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及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上的講話。。因此,深入挖掘儒家傳統的現代意義,尤其是從實體企業層面探索儒家文化在激發企業創新、促進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推動中國出口企業貿易高質量發展中的獨特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二)理論機制與研究假說

企業研發創新能力越強,越能夠促進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吳延兵,2008)。儒家文化價值體系中蘊含許多重視和激發創新變革的思想,本文將從內涵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促進企業人力資本投資、降低企業代理成本和監督成本以及營造良好的外部創新環境四個方面來論述儒家文化通過促進企業的研發創新來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理論機制。

第一,內涵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是儒家倡導“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的生動表現;“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易經·系辭》)的遠見卓識將引導企業家重視企業長遠生存與發展,激發其開拓進取的奮斗精神;而“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詩經·大雅·文王》)、“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深刻體現了儒家思想中“革故鼎新”的變革精神。由此可見,儒家文化本就蘊含著君子有終生之憂和居安思危的創新意識,同時又有“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而出口企業的創新性能力是參與全球價值鏈競爭中的重要因素,可以激發出口企業的研發創新動機,進而提升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

第二,促進企業人力資本投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體現了儒家文化中尊重知識、提倡學習、重視教育和培養人才的優良傳統,而企業創新作用的提升與管理人員和員工的受教育程度顯著正相關(吳延兵、劉霞輝,2009)。Yeaple(2005)研究發現個人技術能力是企業異質性生產率的來源,闡述了人力資本和教育的重要性。而出口企業和本土企業在國際化戰略上有所不同,更需要大量的人力投資以及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國際視野的人才。儒家文化通過促進企業積極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增強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從而提升出口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

第三,降低企業代理成本和監督成本,促進創新。“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禮記·儒行》)、“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學而》)體現了儒家文化倡導的“忠信”價值觀,在受人之托和代理中,可以發揮積極作用,減少交易和監督成本(古志輝,2015)。Jensen 和 Meckling(1976)認為,在缺乏有效監督和激勵的情況下,經營管理人員會選擇短期內快速提升業績的投資項目,而不會選擇那些投入資金較大、耗時較長且可能失敗的長期的創新類項目。因此,企業如果要開展更多的創新活動,就要不斷降低代理成本,并且用文化和道德監督、激勵管理人員和員工(Manso,2011)。儒家的“忠和信”思想和職業倫理觀將會從非正式制度角度對管理者產生強大的內在道德約束,從而減少經理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尤其是在道德的逆向選擇和國際慣例執行中,儒家文化會影響出口企業的責任感和道德感,促使其積極開展有利于企業價值增值的創新研發活動,從而提升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

第四,營造良好的外部創新環境。在法律等正式制度尚不健全、知識產權保護較為薄弱的情境下,競爭對手對技術創新的模仿或剽竊會,嚴重挫傷企業的創新熱情,抑制創新投資(Moser,2005)。儒家文化中“見利思義”的義利觀和“誠信為立身處世之根本”的思想,如“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增廣賢文》、“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荀子·榮辱篇》)等,有助于規范企業競爭者操守,提升創新成果的保護效果,減少被模仿或剽竊的風險,在專利和國家知識產權的保護方面,會對創新活動營造出良好的外部知識產權保護環境,進而激發企業創新熱情,提升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儒家文化同時促進了出口和非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且對出口企業的影響更大,正文中限于篇幅,未匯報結果,留存備索。。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兩個待檢驗的假說:

假說1:其他條件不變時,儒家文化有助于提升出口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

假說2:促進企業的研發創新是儒家文化提升其全要素生產率的一個重要渠道。

三、計量模型設定、變量測度與數據說明

(一)計量模型設定

參考已有文獻,本文設定的計量模型如下:

tfpijt=β0+β1confuij+∑mβmXijt,m+vj+vt+εijt(1)

上式中:i、j和t分別表示企業、行業和年份;tfp表示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取自然對數進入方程;confu表示企業周圍儒家學院的數量,加1后取自然對數進入方程;X為控制變量;vj和vt分別表示控制了不可觀測的行業和年份固定效應;ε為隨機擾動項。下文將對各變量的測度進行詳細說明。

(二)變量測度

1.關于文化及儒家文化定義

馬林諾夫斯基(1999)將文化分為三個層次:器物層次,即生產、生活工具;組織層次,包括社會、經濟、政治組織;精神層次,即倫理、價值取向等。五千年來,器物層次和組織層次的中國文化都在發生變化,儒家文化是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傳統倫理價值體系,并且代代相傳,影響中國各個階層的知和行,是中華文化核心價值延續的體現。儒家文化最早由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在總結和概括夏、商、周三代“敬德保民”等思想基礎上創建,后經戰國時期孟子和荀子等人繼承和發展,逐漸形成了完整的思想體系(李金波、聶輝華,2011)。

2.關于儒家文化的衡量

對于文化,特別是對于儒家文化的衡量一直是難點。當然,如何度量文化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HFSTEDE的度量方法是目前比較流行的方法,主要包括指數和調查問卷方法,但是其中不含儒家的義利觀和仁義禮智信等核心思想,而且由于是調研數據,變化較大,也不容易復制。

儒家文化的歷史傳承會對當今人類行為產生影響。諸多學者的研究表明,歷史的行為會對人類的行為產生影響,規范并教育當今人們的言行。目前學者們開始用歷史的信息和數據來解釋文化對經濟的影響,人們的言行和價值觀是歷史的延續和教育結果(陳東華等,2008;La Porta R.等, 1998)。時代久遠的歷史和地理因素,也往往通過世代文化特征對現代經濟產生影響(Acemoglu D,2000)。眾所周知,在中國歷史上儒家文化通過儒家學院和學堂的教育對民眾傳輸儒家文化的理念,并且已經教化成俗,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日用而不知”的價值觀。所以在儒家教化成俗的觀念下,儒家文化會代代相傳。

參照Hilary和Hui(2009)通過衡量上市公司所在地的宗教環境來衡量對上市公司的宗教影響,本文采用古志輝(2015)、程博等(2016)和徐細雄等(2019) 的方法,用歷史上儒家書院和學堂分布密度作為代理變量來具體度量儒家文化。文化傳播在當時的主要載體是官辦學堂和民辦書院,而儒家文化是通過儒家學校不斷傳播的,所以選取儒家學堂或學院作為儒家文化的代理變量。主要考慮如下:一是該代理變量相對客觀,事實在過去是客觀存在的。二是該代理變量具有可重復性,不同研究者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復制。三是該代理變量具有穩定性,儒家文化經過長期歷史積淀已經成為民眾評價準則和主流意識。

企業周邊學院或學堂越多,對教育群體的影響就越深入,從而對企業的文化影響越明顯。根據陳冬華等(2008)和古志輝(2015)的研究,以企業周邊方圓200公里內(孔子第一次出行距離為200公里)儒家學校數量為度量,并以企業周邊300公里(孟子第一次出行的距離)內的儒家學校數量作為代理穩健性檢驗,即以每個企業周邊學院或學堂的數量作為儒家文化的代理變量,度量儒家文化影響力。

根據徐永文(2012) 、白新良(2012)的統計,通過對《明會典》《明一統志》《古今圖書集成》和《中國書院史記資料》等材料的查證,共統計明代3386所儒家學校,包括官辦學堂和民間書院。明代的省級行政區域的設置與現代中國行政區域有較大差異,需逐個比對核準,并進一步根據儒家學校的地址,通過百度地圖,逐個手動查找出每個學院和學堂的經緯度坐標,并標注其經度和緯度。

整合2000-2007年中國工業數據庫和海關數據庫,對照郵編等匹配比對合并成一個數據庫,選取了2000-2007年的企業,共19112個樣本。根據企業的地址,也通過百度地圖對每個企業坐標逐個手動拾取經緯度坐標。選擇一直存續的企業是考慮到資源配置的影響中一直存續的企業對全要素生產率貢獻最大,也是為了避免企業進入或退出等其他的因素影響全要素生產率(毛其淋等,2015)。

通過計量軟件算出儒家學校與企業間的距離,匹配出每個企業周邊200公里以內的學院或學堂的數量,作為儒家文化影響力的代理變量,同時統計出每個企業300公里以內的儒家學院或學堂數量作為穩健性檢驗的代理變量,從而完成對儒家文化的量化。在計量模型中,加1取自然對數。

3.全要素生產率

與現有文獻一致,本文將使用LP法(Levinsohn 和 Petrin,2003)估計的全要素生產率作為被解釋變量。與OP法(Olley 和 Pakes,1996)相比,LP法需要中間品投入的數據,而OP法需要企業投資的數據。投資額為0或缺省的企業不能使用OP法,但是可以用LP法進行估計。因此LP估計方法可以保留更多的觀測值。為穩健起見,本文亦將使用OP法、OLS法和FE法計算的全要素生產率進行穩健性檢驗。

4.控制變量

本文加入的控制變量包括:(1)企業現金流(cashflow),使用企業稅后凈利潤與企業總資產的比值來衡量。充裕的現金流有利于技術創新從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預期符號為正。(2)融資約束(fin),用利息支出與固定資產的比值來衡量,該數值越大表明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越小。企業資金越充裕,越能夠促進研發創新,從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預期符號為正。(3)企業規模(size), 使用企業銷售額來衡量,取自然對數。企業銷售額越多,獲取利潤的能力越強,從而有充足的資金進行研發創新進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預期符號為正。(4)企業經營年限(age),用當年年份與企業開業年份的差來衡量。企業存續的時間越長,越有利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預期符號為正。(5)企業資本密集度(klr),用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與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的比值來衡量,取自然對數進入方程。資本密集度較高的行業更有能力采購優質機器和設備生產差異化產品,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孫靈燕、崔喜君,2012),預期符號為正。(6)考慮到企業出口產品種類和出口國家的不同,引進了企業出口產品種類(nex)和出口目的地數量(ncn)來分別控制產品出口種類和目的地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企業出口產品種類和出口國家數量增加會使企業主動提高技術和適應度,從而促進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預期符號為正。(7)所有制虛擬變量。借鑒Loren等(2012)的做法,將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中企業按照不同法人注冊比重劃分企業所有制,分為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控股企業,以各類資本金占總資本金的比重作為劃分標準,超過50%即為該類型企業。表1匯報了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三)數據來源

參考毛其淋、許家云(2015)方法將工業企業數據和海關貿易企業數據進行匹配,并選取了2000-2007年一直存續的2389家企業、19112個樣本進行分析。之所以如此選擇樣本,一是考慮資源配置的影響中連續存在的企業對全要素生產率貢獻最大(毛其淋、許家云,2015),二是后文進行門檻效應分析

時要求使用平行面板數據(Hansen,1999),即連續存續企業樣本。根據篩選出的樣本企業和儒家學院的地址,通過百度地圖對每個企業逐個手動拾取經緯度坐標,之后通過計量軟件算出每個企業周邊的儒家學校數量,獲取所需的儒家文化影響變量數據庫,并與以上數據庫合并。

四、計量分析與結果匯報

(一)基準回歸結果

表2第(1)列的基準回歸考察了儒家文化對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即控制了二分位行業固

定效應、年份固定效應和使用了四分位行業聚類穩健標準誤,但未加入控制變量的估計,結果表明核心解釋變量confu200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即儒家文化顯著地促進了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從而初步驗證了假說1。第(2)列中加入了所有控制變量后(本文將所有制虛擬變量稱之為所有制固定效應進行匯報,下同),核心解釋變量confu200依然高度顯著為正,從而驗證了假說1。研究結果顯示,在控制其他條件下,儒家文化可以對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產生3.2個百分點的影響。在周邊文化密集程度高的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程度更加明顯。中國自古就有孟母三遷的故事,而企業文化氛圍的實證研究再次證明了傳統文化精髓的力量。“橫渠四句”一直在激勵中國不同時代的人追求自身的立德立功立言,從而不斷促使企業提升作為,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在第(3)和(4)列中使用confu300作為儒家文化的替代變量進行估計,結論仍然穩健,進一步驗證了假說1,即儒家文化顯著地促進了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比較confu200和confu300的系數可以發現,對比300公里內和200公里內的文化氛圍,企業周邊的文化氛圍越濃,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越大(0.046>0.032)。進一步說明隨著文化氛圍濃度的增加,其對于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也逐漸增加。

(二)穩健性檢驗 由于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為歷史指標,因此不存在雙向因果的內生性問題。

此外,控制變量的估計結果與前文預期一致,以表2第(2)列為例,具體分析如下:(1)企業現金流(cashflow)的估計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意味著較高的現金流有助于企業投入更多的資金進行研發創新從而提高企業全要素生產率。(2)融資約束(fin)估計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融資能力越強的企業,越能夠擁有充足的資金支持企業研發創新,從而提高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Ayyagari,2010)。(3)企業規模變量(size)的估計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一方面體現了“規模經濟效應”,企業通過降低成本從而提高生產率;另一方面,一般來講,規模越大的企業盈利能力也越強,從而有能力承擔巨額的研發費用,增加研發投入,進而提高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吳延兵,2006)。(4)企業經營年限(age)的估計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意味著企業經營時間越長,其積累的實踐經驗越多,在激烈的競爭中會不斷提升經營能力從而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5)資本密集度(klr)的估計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其原因可能是資本密集度與優質機器和設備生產密集度正相關,資本密集度較高的企業有能力采購更多差異化中間投入品,從而有利于提高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孫靈燕、崔喜君,2012)。(6)出口產品種類(nex)和出口國目的地數量(ncn)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其可能的原因為:中國通過對外開放在技術以及管理經驗等方面與他國進行深入交流,會促進中國的技術進步和生產率提升(毛其淋和盛斌,2012)。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主要是通過對外貿易和引進外商直接投資(FDI) 提升生產率。其中對外貿易因為企業直接對接國際市場,有助于企業新技術、新知識和流程的改進,從而提升生產率。

1. 替換核心變量

在基準回歸中,本文采用LP法來計算全要素生產率。為保證結果的穩健性,使用OLS方法、固定效應FE法以及OP法分別計算出全要素生產率進行變量替換,回歸結果匯報在表3。其中,奇數列使用confu200變量,而偶數列使用confu300變量對模型(1)進行重新估計。回歸結果表明,核心解釋變量皆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即儒家文化顯著地促進了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再次驗證了假說1,保證了核心結論的穩健性。

2. 考慮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影響

在中國除了儒家文化,傳統文化還包括道教和佛教文化,也應該對其進行控制。故采用PSM方法排除其他文化的影響。通過手動搜集全國142座重點佛教寺院經緯度信息測度佛教文化的影響。此外,通過手動搜集全國21座重點道觀經緯度信息測度道教文化的影響,數據源自1983年4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轉《國務院宗教事務局關于確定漢族地區佛道教全國重點寺觀的報告》中所列中國漢族地區佛道教全國重點寺觀名單,均為中國大陸境內重要佛道教寺觀。

為了剔除既受儒家文化也受其他文化影響的企業,使用了兩種方法進行識別,以道教文化作為對照組為例:方法一,以樣本中周圍200公里內儒家學院數量不為0的企業作為處理組(即treat=1),同時在周圍200公里內儒家學院數量為0的企業組中,篩選周圍200公里內道觀數量不為0的企業作為對照組(即treat=0);方法二,以樣本中周圍200公里內道觀數量不為0的企業作為對照組,同時在周圍200公里內道觀數量為0的企業組中,篩選周圍200公里內儒家學院數量不為0的企業作為處理組。同理,可識別佛教文化的影響。為了避免樣本數量過小對估計結果的影響,采用有放回地“probit+1對5最近鄰”方法進行匹配,匹配變量與基準計量模型一致,估計結果匯報表4。不難發現,無論是以道教文化作為對照組,還是以佛教文化作為對照組,無論是使用方法一進行識別,還是使用方法二進行識別,其估計結果皆表明,相對于道教文化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顯著地促進了中國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進一步驗證了本文的核心結論。

(三)異質性分析

1. 所有制特征

與前文劃分所有制的方式類似,對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三個子樣本的估計結果匯報于表5。不難發現,無論使用confu200變量還是使用confu300變量,都能得到國有企業估計系數最大、民營企業次之,外資企業最小的結果。可能的原因是:或與中國國有企業獨特的歷史延續和管理結構有關,因而儒家文化影響較大;正在發展壯大的民營企業也在不斷加深對儒家傳統文化的認同,因而影響也較顯著;而外資企業更多受西方文化影響,這對儒家文化起到一定的沖擊作用,一定程度地削弱了儒家文化的作用,因此影響相對較小。

2. 企業規模

根據職工人數將樣本劃分為小企業(1-99人)、中等企業(100-499人)和大企業(500以上)三個子樣本,估計結果報告于表6。回歸結果顯示: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儒家文化對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效應在下降。可能的原因是,規模較小的出口企業受國外文化的影響小于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因此儒家文化對其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作用較大。隨著出口企業規模的擴大,其在國際市場中受其他國家文化的影響也越大,從而抵消了部分儒家文化的影響力(古志輝,2015),進而對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作用也在下降。

3. 地區差異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劃分標準,將樣本劃分為東部企業、中部企業和西部企業三個子樣本。表7的估計結果顯示,儒家文化顯著促進了東部和中部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但對西部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不顯著。可能是由于在歷史上西部地區長期被游牧民族控制,沒有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響,儒家學院的數量較少。此外,儒家文化對中部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強于東部企業,其可能的原因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東部企業受到西方企業管理文化的影響,企業個性化文化逐漸成型,儒家文化的影響力下降。而中部企業的對外開放程度低于東部企業,企業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西方文化的沖擊不如東部明顯,故儒家文化對中部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強于東部企業。

(四)機制檢驗

前文的分析表明,研發創新是儒家文化促進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一個重要渠道。借鑒Yu 和 Song(2013)的方法選取新產品產出強度rd作為企業研發創新的代理變量,用新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來衡量。參考Baron 和 Kenny(1986)的方法設定中介效應模型如下:

tfpijt=α0+α1confuij+∑mαmXijt,m+vj+vt+εijt(2)

rdijt=β0+β1confuij+∑mβmXijt,m+vj+vt+εijt(3)

tfpijt=γ0+γ1confuijt+γ2rdijt+∑mγmXijt,m+vj+vt+εijt(4)

表8第(1)列匯報了對模型(2)的估計結果,與表2第(2)列的估計結果一致。作為對照,表8第(2)列是對模型(3)的估計結果,核心解釋變量confu200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即儒家文化顯著地促進了企業的研發創新,與徐細雄、李萬利(2019)的結論一致。對模型(4)的估計結果匯報于表8第(3)列,結果顯示儒家文化和企業研發創新都顯著地促進了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并且與基準回歸結果相比,核心解釋變量confu200的估計系數有所下降(0.028<0.032),因此存在中介效應(Baron 和 Kenny,1986)。表8第(4)至(6)列是將儒家文化的度量指標替換為confu300后重新對模型(2)至(4)進行估計的結果,回歸結果依然穩健,再次驗證了儒家文化通過研發創新促進了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五)門檻效應分析

吳延兵(2008)的研究表明,企業研發創新能力越強,越能夠促進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前文驗證了研發創新是儒家文化促進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一個重要渠道。那么對于具有不同創新能力的出口企業,儒家文化對其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相同嗎?如果不同,對具有何種創新能力的企業影響最大?Hansen門檻面板回歸模型依據數據自身特點,內生性地將門檻變量劃分為不同區間,客觀確定門檻值與置信區間,可以檢驗門檻值的顯著性與真實性,能夠有效避免人為劃分門檻區間而易產生估計偏誤的問題。本文擬借鑒Hansen(1999)的門檻效應模型來回答上述問題。首先設定單一門檻模型如下:

tfpijt=β0+β1confuijI(rdijt≤γ)+β2confuitI(rdijt>γ)+∑mβmXijt,m+vj+vt+εijt(5)

上式中,rd為門檻變量,γ為特定門檻值,I(·)為示性函數,其他變量的含義與式(1)一致。然而現實中可能存在多重門檻。以雙重門檻模型為例,可以設定為:

tfpijt=β0+β1confuijI(rdijt≤γ1)+β2confuijI(γ1

同理,可以將上式擴展到多重門檻模型。在計量分析中,首先需要確定門檻的個數,以便確定模型的形式。依次在存在一個門檻、雙重門檻和三重門檻的設定下對模型(6)進行估計,得到的F統計量和采用“自抽樣法”得出的P值見表9。不難發現,單一門檻和雙重門檻效果都非常顯著,相應的自抽樣P值分別為0.010和0.007, 而三重門檻效果并不顯著,自抽樣P值為0.847。因此, 下面將基于雙重門檻模型進行分析。

兩個門檻的估計值和相應的95%置信區間列示于表10。門檻參數的估計值是指似然比檢驗統計量LR為零時γ的取值,在雙重門檻模型中分別為0.013和0.300。各個門檻估計值的95%置信區間是所有LR值小于5%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7. 35的γ構成的區間。可以根據這兩個門檻值將出口企業按研發創新能力劃分為低創新能力(rd≤0.013)、中等創新能力(0.0130.300)三種類型。

基于雙重門檻模型的估計結果匯報于表11。第(1)至第(4)列依次為無控制變量、加入控制變量、加入行業固定效應和加入年份固定效應的估計結果,皆表明儒家文化對創新能力處于中等水平的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作用最大,高創新能力企業次之,低創新能力企業最小。其可能原因是:低創新能力企業對儒家文化處于“日用而不知”的初級階段,僅被動地受其影響;高創新能力企業需要了解和學習國際前沿技術,因而受國外文化的影響較大,削弱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力;只有創新能力處于中等水平的企業既能夠主動學習和掌握儒家文化的精髓以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又不至于受國外文化影響較大而削弱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力。綜上所述,盡管企業創新能力是儒家文化促進出口企業生產率提升的一個重要渠道,但仍存在對不同創新能力的企業具有差異化影響的門檻效應。

(六)拓展性分析

為考察儒家文化對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影響,進一步檢驗其對出口產品質量的影響,借鑒Hallak 和 Sivadasan(2009)、施炳展和邵文波(2014)的方法測算出口企業產品質量,并使用前述三種方法進行估計,結果匯報于表12前3列。不難發現,儒家文化顯著地促進了中國出口企業產品質量的提升,意味著儒家文化通過促進出口企業研發創新從而提升其生產率水平,并進一步推動了其產品質量的提升,這對于推動中國出口貿易的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此外,根據貿易方式將企業劃分為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混合貿易三個子樣本。從表12后3列回歸結果來看,三種貿易方式下儒家文化的估計系數皆為正,并且加工貿易企業的估計系數最大,混合貿易企業次之,一般貿易企業最小。可能的原因是,根據貿易的方式,加工貿易是受人之托,企業源于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的倫理要求,會忠于所托之事,三省吾身,全力以赴做好所托之事。而一般貿易企業,有自己的理念和改進方式,所以不如加工貿易企業明顯。而混合貿易企業介于二者之間,檢驗的結果體現了以上分析。

五、研究結論與政策啟示

利用2000-2007年中國工業企業數據、海關貿易數據以及手動搜集的儒家學院數據,考察了儒家文化對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及作用機制,得到如下結論:第一,儒家文化顯著地促進了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在逐步回歸和變量替換,并考慮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影響等穩健性檢驗后,核心結論依然成立;第二,中介效應模型分析結果表明,研發創新是儒家文化促進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一個重要渠道;第三,門檻效應模型分析顯示,儒家文化對中等水平創新能力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效應最大,高創新能力企業次之,而低創新能力企業最小;第四,異質性分析結果表明,儒家文化對國有企業、小規模企業和中部地區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促進效應尤為顯著。拓展性分析結果顯示,儒家文化通過促進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進而推動了出口產品質量的提升(齊欣、王強,2019)。

本文的經驗分析與研究結論為充分發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推動貿易高質量發展中的時代價值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政策參考。在新時期的經濟發展中,儒家文化仍具較高的經濟價值,應當消除對儒家文化價值的消極認知和偏見,全面、理性和客觀地評價儒家文化對現代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影響,從而實現對新時代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在中國社會非正式制度體系中演著重要角色,應堅持文化自信,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多從其中尋找解決現實難題的辦法。

研究表明:強大的優秀傳統文化與國家文化自信建設能夠有效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從而在經濟發展中具有天然的非正式制度優勢,這種優勢一方面體現在悠久的儒家文化與精神內化的結合上,使文化自信轉為自信物化;另一方面也體現在中國的軟實力上,應促進文化建設,堅定文化自信,在重視資本和人力的基礎上,突出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與企業的結合,提升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儒家文化促進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從而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以及中國出口貿易的高質量發展探索了新路徑。本文也糾正了一些學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偏見,使其重新認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增強了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 白新良,2012: 《明清書院研究》,故宮出版社。[Bai Xinliang,2012, The Study of Ming and Qing Confucian School, The Forbidden Publishing City House.]

[2] 陳斌開、金簫、歐陽滌非, 2015: 《住房價格、資源錯配與中國工業企業生產率》,《世界經濟》第3期。[Chen Binkai, Jin Xiao and Ouyang Difei, 2015, House Price, Resources Misallocation and TFP,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3.]

[3] 陳冬華、章鐵生、李翔,2008: 《法律環境、政府管制與隱形契約》,《經濟研究》第3 期。[Chen Donghua, Zhang Tiesheng and Li Xiang, 2008, Law Environment,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Implicit Contrac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Scandals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3.]

[4] 程博,潘飛,王建玲, 2016,《儒家文化、信息環境與內部控制》,《會計研究》第12期。[Cheng Bo,Pan Fei and Wang Jianling,2016, Confucian Cultur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Controls,Accounting Research,12.]

[5] 鄧悅,王澤宇,寧璐,2018,《企業社保投入提升了全要素生產率嗎——來自中國的新證據》,《江西財經大學學報》,第6期。[Deng Yue,Wang Zeyu,Ning Lu,2018, Does Social Security Investment of Enterprises Increase Their TFP?New Evidences from China,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6.]

[6] 古志輝, 2015:《全球化情境中的儒家倫理與代理成本》,《管理世界》,第3期。[Gu Zhihui,2015, The Confucian Ethics and Agent Cost Under the Global Circumstances,Management World,3.]

[7] 郭慶旺、賈俊雪, 2005:《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估算:1979—2004》,《經濟研究》第6期。[Guo Qingwang and Jia Junxue,2005, Estimating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hina, Economic Research Joournal,6.]

[8] 洪俊杰,羋斐斐,楊志浩,2020:《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基于全要素生產率的視角》,《國際貿易》第4期。[Hong Junjie, Mi Feifei and Yang Zhihao,2020, Research on Ways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ra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ternational Trade,4.]

[9] 胡浩然, 2019: 《外來資本競爭如何影響地區生產率?——基于門檻效應的經驗研究》,《中央財經大學學報》第3期。[Hu Haoran, 2019, Can Foreign Capital Competition Improve the Local Productivity? Research Based on the Threshold Effect, Journal of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3.]

[10] 金智、徐慧、馬永強, 2017: 《儒家文化與公司風險承擔》,《世界經濟》第4期。[Jin Zhi, Xu Hui and Ma Yongqiang, 2017,Confucianism and Corporates Risk Taking,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4.]

[11] 李波、楊先明, 2018:《貿易便利化與企業生產率:基于產業集聚的視角》,《世界經濟》第3期。[Li Bo and Yang Xianming,2018, Trade Facilitation and Firm Productivity: Perspective from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3.]

[12] 李春頂, 2010:《中國出口企業是否存在“生產率悖論”:基于中國制造業企業數據的檢驗》,《世界經濟》,第7期。[Li Chunding,2010, If China Exported Enterprises Have TFP Paradox: Evidence from China Manufacture Enterprises,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7.]

[13] 李金波、聶輝華, 2011:《儒家孝道、經濟增長與文明分岔》,《中國社會科學》第6期。[Li Jinbo and Nie Huihua,2011, Confucian Filial Piety, Economic Growth and Diverge Among Civilization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6.]

[14] 劉斌、屠新泉、王杰, 2015:《出口目的地與出口企業生產率》,《財經研究》第11期。[Liu Bin, Tu Xinquan and Wang Jie, 2015, Export Destination and Export Enterprise Productivity,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11.]

[15] 劉秉鐮、武鵬、劉玉海, 2010:《交通基礎設施與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基于省域數據的空間面板計量分析》,《中國工業經濟》,第3期。[Liu Binglian, Wu Peng and Liu Yuhai, 2010,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the Increase in TFP in China—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3.]

[16] 劉盛宇、尹恒, 2018:《資本調整成本及其對資本錯配的影響:基于生產率波動的分析》,《中國工業經濟》, 第3期。[Liu Shengyu and Yin Heng, 2018, Capital Adjustment Cost and Its Impact on Capital Misallocation: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Productivity,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3.]

[17] 毛其淋、許家云, 2015:《中間品貿易自由化、制度環境與生產率演化》,《世界經濟》 第9期。[Mao Qilin and Xu Jiayun, 2015, Trade Liberalization of Intermediate Inputs, Institution Environment and TFP,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9.]

[18] 毛其淋、盛斌,2012:《對外經濟開放、區域市場整合與全要素生產率》,《經濟學(季刊)》第11期。[Mao Qilin and Sheng Bin, 2012, Economic Opening, Regional Market Integration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11.]

[19] 馬林諾夫斯基,1999:《科學的文化理論》,中央民族出版社。[Bronisaw Malinowski, 1999, 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The Ethic Publish House.]

[20] 聶輝華、江艇,楊汝岱, 2012:《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的使用現狀和潛在問題》,《世界經濟》第5期。[Nie Huihua, Jiang Ting and Yang Rudai, 2012, The Present Status and Potential Problem of Chinas Industrial Enterprise Databas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5.]

[21] 齊欣、王強, 2019:《儒家文化對中國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影響研究》,《商業經濟與管理》, 第11期。[Qi Xin and Wang Qiang,2019, Research on Confucian Culture Effect on Chinas Export Product Quality,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11.]

[22] 齊欣, 1997:《論技術創新對企業改機建制的效用——兼對企業改機建制難點與困境的反思》,《天津社會科學》,第2期。[Qi Xin, 1997, The Innovation Effect on Enterprises Mechanism—Introspection for Difficulties and Dilemma of Enterprises Mechanism, Tianjin Social Sciences,2.]

[23] 任繼愈, 1980:《論儒教的形成》,《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Ren Jiyu, 1980,On How the Confucianism Came into Being,Social Sciences in China,1.]

[24] 舒元, 1993:《中國經濟增長的國際比較》,《世界經濟》 第6期。[Shu Yuan, 1993,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n China Economy Development,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6.]

[25] 孫靈燕、崔喜君, 2012: 《外商直接投資如何影響了民營企業的融資約束?——來自中國企業層面的證據》,《南方經濟》, 第1期。[Sun Lingyan and Cui Xijun, 2012, How Does FDI Affect Private Firms Financing Constraints? Firm-Level Evidence from China, South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s,1.]

[26] 孫英杰、林春、劉融冰, 2019: 《企業家精神與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研究——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中國科技論壇》, 第1期。[Sun Yingjie, Lin Chun and Liu Rongbing, 2019, The Effect of Entrepreneurship on the Promotion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in China,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1.]

[27] 施炳展、邵文波,2014: 《中國企業出口產品質量測算及其決定因素——培育出口競爭新優勢的微觀視角》,《管理世界》, 第9期。[Shi Bingzhan and Shao Wenbo, The Measurement and Determinants of China Export Product Quality—In Micro View of Cultivation for New Export Competition, Management World,9.]

[28] 湯二子, 2017:《中國企業“出口—生產率悖論”:理論裂變與檢驗重塑》,《管理世界》第2期。[Tang Erzi, 2017, Chinese Firms “Export-Productivity Paradox”: Theory Extending and Testing Again,Management World,2.]

[29] 吳延兵, 2008:《自主研發、技術引進與生產率——基于中國地區工業的實證研究》,《經濟研究》第8期。[Wu Yanbing, 2008, Indigenous R&D, Technology Imports and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Industries Across Regions of China,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8.]

[30] 吳延兵、劉霞輝,2009: 《人力資本與研發行為———基于民營企業調研數據的分析》,《經濟學(季刊)》第4 期。[Wu Yanbing and Liu Xiahui, 2009, Human Capital and R&D Activity: Evidence from Chinese Private Enterprises,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4.]

[31] 吳延兵,2006:《R&D存量、知識函數與生產效率》,經濟學(季刊),第4期。[Wu Yanbing, 2006, R&D Stock, Knowledge Function and Productive Efficiency,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4.]

[32] 肖利平, 2018:《“互聯網+”提升了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嗎》,《經濟學家》第12期。[Xiao Liping, 2018, Does “Internet +” Increase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China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conomist,12.]

[33] 謝申祥、張銘心、黃保亮,2017:《反傾銷壁壘對我國出口企業生產率的影響》,《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第2期。[Xie Shenxiang, Zhang Mingxin and Huang Baoliang,2017, The Impact of Antidumping on Chinas Export Firms Productivity,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

[34] 徐細雄、李萬利, 2019:《儒家傳統與企業創新:文化的力量》,《金融研究》第9期。[Xu Xixiong and Li Wanli, 2019, Confucian Tradition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 The Power of Cul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9.]

[35] 徐永文, 2012:《明代地方儒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Xu Yongwen, 2012, The Confucian School Study for Ming Dynasty,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

[36] 許紀霖, 2014:《儒家孤魂,肉身何在》,《南方周末》,第9期-4(3),[Xu Jilin, 2014, Where is the Confucianism Spirit Located, South Weekend,9-4(3).]

[37] 楊汝岱,2015:《中國制造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研究》,《經濟研究》第2期。[Yang Rudai, 2015, Study on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Chinese, Economic Research Joournal,2.]

[38] 楊亞平、李晶, 2015:《出口強度、吸收能力與中國出口企業生產率》,《經濟經緯》, 第2期。[Yang Yaping and Lijing, 2015, Export Intensity,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Chinese Export Enterprise Productivity,Economic Survey, 2.]

[39] 余靜文、譚靜、蔡曉慧, 2017: 《高房價對行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來自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的微觀證據》,《經濟評論》, 第6期。[Yu Jingwen, Tan Jing and Cai Xiaohui, 2017, The Impact of Housing Boom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t Industrial Level: Micro Evidence from China,Economic Review, 6.]

[40] 張杰、李勇、劉志彪, 2009: 《出口促進中國企業生產率提高嗎?——來自中國本土制造業企業的經驗證據:1999~2003》,《管理世界》, 第12期。[Zhang Jie, Liyong and Liu Zhibiao, 2009, Do Export Promote China Enterprises TFP?—Evidence from China Manufacture Enterprises:1999-2003, Management World,12.]

[41] 張君勱, 2006:《新儒家思想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Zhang Junmai, 2006, History of new Confucianism,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42] 周海春,韓曉龍,2019:《論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Zhou Haichun, Han Xiaolong,2019,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Collection and Compilation of Scattered Annotations and Researches of Erya in the Qing Dynasty,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1.]

[43] 張維迎, 2015:《制度企業家與儒家社會規范》,《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Zhang Weiying, 2015, Norm Entrepreneurs and Confucian Social Norms,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1.]

[44] Baron, R. M. and D. A. Kenny,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45] Bruce, E. H., 1999, 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 Estimation Testing and Inference,Journal of Econometrics, 93:345-368.

[46] Chang-Tai, Hsieh and J. K. Peter, 2009,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4(4):1403-1448.

[47] Daron, Acemoglu, Simon? Johnson and A. R. James, 2000, 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1(5):1369-1401.

[48] Gilles, Hilary and Kai Wai? Hui, 2008, Does Religion Matter in Corporate Decision Making in America?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93: 455-473.

[49] Hallak, J. C and J. Sivadasan, 2009, Productivity, Quality and Exporting Behavior under Minimum Quality Requirements, NBER Working Paper, No 14928.

[50] James, Levinsohn and Amil Petrin, 2003, Estimating Production Functions Using Input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0(2): 317-341.

[51] Jensen, M. C. and W. H. Meckling,, 1976, The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4):305-360.

[52] Loren, Brandt, Johannes. Van. Biesebroeck and Yifan. Zhang, 2012, Creative Accounting or Creative Destruction? Firm-Leve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97(2):339-351.

[53] Manso, G., 2011, Motivating Innovation, Journal of Finance,66(5):1823-1860.

[54] Massimo, Del. Gatto, A. D. Liberto and C. Petraglia, 2011,Measuring Productivity,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259(5): 952-1008.

[55] Meghana, A. A., Demirgü-Kunt and Vojislav, Maksimovic,2010,Formal Versus Informal Finance: Evidence from China,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3(8):3048-3097.

[56] Olley, G. S. and A. Pakes, 1996, the Dynamics of Productivit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Industry, Econometrica, 64(6):1263-1297.

[57] Ping, P. F. and A. S. Tsui, 2003. Utilizing Printed Media to Understand Desired Leadership Attribut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4): 423-446.

[58] Porta, R. L., F. Lopez-De-Silanes, A. Shleifer and R. W. Vishny, 1998, Law and Fina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l (106)1113-1155.

[59] Yeaple, S. R., 2005, A Simple Model of Firm Heterogeneity,International Trade,and Wag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65(1):120.

[60] Yu, Sheng and Ligang, Song,2013,Re-estimation of Firm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China Economic Review, 24(1):177-188.

Research on ways to promot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ra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Qi Xin and Wang Q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bstract: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is regarded as the key factor for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is paper, making a Confucian Culture index, attempts to study the mechanism between Confucian Culture and TFP by employing the comprehensive database organized by the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nd the Chinese trade enterprises as registered at the Customs as well as data from Confucian Schools manually calculate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performed proves that Confucian Culture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TFP, and the result is still robust after a series of steadiness tests. While the R&D is found to be an important channel through which the Confucian Culture promotes TFP progress, Confucian Culture shows a non-linear effect for different R&D level enterprises and has the most positive effect for the middle level enterprises. The most obvious positive TFP effect of Confucian Culture is Observed to be with those enterprises which are state-owned, small sized or export-oriented located in the central regions of the country. Further analysis also shows that Confucian Culture promotes export product quality positively.

Key Words:Confucian Culture; R&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hreshold Effect; Export Product Quality

責任編輯 郝 偉

猜你喜歡
儒家文化
借助歐美游客傳播儒家文化的創新路徑可行性研究
——兼談歐美游客儒家文化認知狀況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與盈余管理
游覽中華大地,體會儒家文化(二)
游覽中華大地,體會儒家文化(一)
走出“無意義”的思想困境——基于儒家文化資源與勞動治療路徑的思考
儒家文化影響下的漢服形制研究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6
論儒家文化的復興
牡丹(2016年14期)2016-04-29 08:06:08
中國儒家文化視角下的跆拳道運動
體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06
傳統行政人格的生成機理——基于儒家文化的社會化視角
論傳統儒家文化對誠信價值觀教育的時代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日韩视频福利|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91青青在线视频|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日本妇乱子伦视频| av一区二区人妻无码| 国产女人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欧美激情福利| 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欧美一区福利| a亚洲天堂|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亚洲最黄视频| 亚洲天堂区| 欧美亚洲欧美| 日韩午夜伦|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欧美精品v|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久久91精品牛牛| 亚洲a级毛片|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欧美国产三级| 婷婷色中文网|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播五月综合|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 欧美激情综合|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久久黄色视频影| 免费播放毛片|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六月| 欧美国产视频| 国产美女91视频|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久久免费视频6|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 丁香婷婷激情网|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一级毛片高清|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五月综合色婷婷| 先锋资源久久| 精品视频第一页|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啪啪一区| 538国产视频|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