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副部長 張建春:作為黨的新聞輿論陣地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家園,中國報業融入百年風云際會、記錄百年滄桑巨變,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面對新時代的光榮職責和神圣使命,面對前進道路上的新形勢、新挑戰,報業必須堅持創新驅動、深化創新引領,牢牢把握守正創新的總體要求,奮力實現建成新型主流媒體的主要目標,努力譜寫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的精彩篇章。一要創新思路理念,引領新時代報業發展新征程;二要創新戰略謀劃,建立新型報業傳播體系;三要創新內容生產,發揮報業主流價值影響力;四要創新傳播技術,激發報業改革發展新動能;五要創新形態業態,提升報業市場競爭力;六要創新體制機制,釋放報業文化生產力;七要創新隊伍建設,打牢報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基礎;八要創新監督管理,營造報業良好發展環境。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趙嘉鳴:人民日報的媒體融合發展,現在已經進入全面發力、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的新階段。一是堅持正確導向,壯大主流輿論。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歸根結底是為進一步壯大主流輿論、堅持“兩個鞏固”根本任務提供有力支撐。二是堅持移動為先,搶占傳播高地。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里。三是堅持內容為王,提升供給質量。無論什么時候,好的內容永遠是輿論場上的“硬通貨”。四是堅持創新為要,推進深度融合。
四川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陳嵐:四川日報報業集團著力以先進技術為支撐,把“科技強媒”這一戰略考量,融入優質內容生產、創新團隊建設、媒體治理升級、產業提質增效等各項工作,積極探索一條自建核心技術團隊、自研拳頭技術產品、自創特色技術品牌的技術創新之路,以“智媒+”引領新型主流媒體集團建設。一是創新技術體系,從“工具”到“引擎”;二是驅動內容創新,從“主流”到“新主流”;三是賦能智媒生產,從“終端”到“云端”;四是助力產業升級,從“傳媒”到“傳媒+”,力爭在數字傳媒產業的新賽道脫穎而出。
中國教育報刊社黨委書記、社長 翟博:中國教育報刊社是教育部主管的教育主流媒體,是教育新聞輿論宣傳的重要陣地,主辦有《中國教育報》《人民教育》雜志等“兩報四刊三網兩端”,以及80個移動端平臺號,形成了紙媒、網媒、掌媒三大方陣聚合的立體化、全媒體新聞輿論宣傳矩陣。一是改革創新,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二是深耕行業,做大做強新型主流教育媒體;三是面向未來,構建媒體深度融合新格局。我們進一步深化與媒體深度融合相適應的體系體制機制改革,精心勾畫了“新三步走”的媒體深度融合藍圖:力爭近兩年實現從內部融合向教育系統媒體融合,從國內向海外拓展。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任天陽:近兩年來,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圍繞把集團建成宣傳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重要窗口工作主線,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深圳先行示范區等國家戰略,緊緊把握全媒體建設的先機,牢記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使命任務,大力發展“媒體、智庫、數據、交易”四大核心業務,全力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和改革創新。一是發揮資源稟賦,打造最具影響力的財經客戶端。二是把握趨勢規律,積極搶占財經數據領域話語權。
廈門日報社黨委副書記、總編輯 蔡廷謙:廈門日報在創新發展模式,服務中心工作和城市治理上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一是始終堅持實用實效、夠用管用的原則推進媒體融合發展。二是始終秉持心中有黨性、眼中有百姓的理念做強主流輿論。三是我們始終堅持鍛造鐵心向黨、鐵肩擔責、鐵紀帶兵的黨媒精神服務大局。現在傳統報業轉型正站在歷史性的重要關口,我們要更加堅定不移地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按照中宣部的工作要求,把握根本遵循、著眼大局大勢,堅持創新驅動融合發展,不斷提升服務中心工作與城市治理的整體效能,全面承擔起光榮而艱巨的職責使命。
中國青年報社黨委書記、中國青年網董事長 張坤:檢驗媒體真假融合,至少有四把標尺:第一把標尺,是不是在黨委統一領導下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第二把標尺,是不是真正“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第三把標尺,是不是真正實現了“一支隊伍,多個平臺”,并正在轉型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新型主流媒體?第四把標尺,是不是真正以內容創新為根本,是不是充分傳承和發揚主流媒體內容、人才優勢并推出融媒體精品?
北京日報社副總編輯 李學梅:紙媒的工作重心早已經從報紙端走向手機端,媒體融合進入深水區,改革融合、守正創新、未來可期。媒體融合是一場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核心問題是從根本上解決“融”和“通”的問題。北京日報社提出三個“守正”、三個“創新”——堅守方向導向之正、堅守格調趣味之正,以及創內容話語之新、創技術手段之新、創體制機制之新。我們要繼續補齊短板,瞄準發展趨勢,加強對新技術的前瞻性研究,開門辦技術,開門強技術。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編輯、錢江晚報總編輯 鄧崴:全媒體時代都市報媒體融合的現狀,即訂戶流失、廣告下降,這不僅僅是都市報商業模式的問題,而是在新的傳播環境下,媒體與群眾聯系弱化甚至失聯的一個反映。群眾就是江山,用戶就是市場,重建深化用戶連接,在服務群眾中增強影響力,鞏固自己的區域領先優勢,實現內容品牌和影響力的變現,這是我們初步走出來的一條感覺還可行的轉型路徑。
人民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鵬:近年來,人民網不斷加大新技術領域的資源投入和產業布局,構建支撐人民網日常業務發展的平臺層,包括人工智能引擎、風控大腦、視頻能力平臺和智慧聚發平臺,助推人民網核心業務發展,同時瞄準智能化方向,堅持內容主業,建設內容原創、內容運營、內容風控和內容聚發四個層次的內容業務體系以及各類垂直應用。未來,我們將向行業開放一系列技術能力并免費共享,這些開放能力包含技術支撐能力、智能生產能力、內容服務能力和渠道傳播能力,將其貫穿媒體日常工作、內容生產的全鏈條。
中國經營報社總編輯 李佩鈺:中國經營報利用36年來積累的忠實讀者隊伍和深厚內容沉淀,以及作為專業財經媒體的傳播影響力,謀劃智庫建設。中經報智庫一方面利用媒體優勢助力高端智庫的研究成果廣泛傳播、提升影響力;另一方面搭建頭部專家和企業交流平臺,助力企業在全球實現業務突圍及創新發展。與此同時,中經報智庫還延伸出不同的垂直智庫——金融、汽車、營銷、醫藥、地產、能源經營等,中國經營報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頭部商學院、第三方研究機構等近萬人,形成權威、實戰、專業有價值的中國經濟“最強大腦”。
澎湃新聞董事會、總裁辦主任 李萌:澎湃新聞“清穹”內容風控智能平臺項目是澎湃在不斷推進平臺化與生態化的過程中,對自有內容審核業務的深度融合發展和延伸探索。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大背景下,內容風控需求激增。由此,澎湃“清穹”平臺嘗試全方位介入第三方內容審核、人員培訓、系統監測評估等。項目核心邏輯在于打造技術+人工+制度的內容審核與安全管理平臺。澎湃新聞開展內容風控項目旨在將黨媒黨網在內容把控方面的核心優勢升級轉化,推動內容風控產業的合理發展和行業整體審核水平,助力互聯網尤其是商業平臺信息內容生態良性發展,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本期微觀點摘自2021年中國報業創新發展大會嘉賓演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