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相花
摘要:隨著媒體融合的縱深發展,新聞碎片化、洗稿、PS等侵權行為更為隱蔽,造成實質上的不正當競爭,嚴重侵害新聞作者版權,不利于新聞事業的良性發展。隨著行業新聞版權保護意識的覺醒,建立良好的新聞版權保護環境,打擊新聞侵權行為,應對新技術產生的隱蔽侵權手段,成為新聞版權保護領域亟待回應的實踐痛點。因此,有必要通過完善新聞作品的版權制度,強化新聞從業者的版權保護意識,積極運用新聞版權反侵權技術,尋求融媒體時代新聞版權保護的破局之路。
關鍵詞:融媒體 新聞版權 侵權 保護
隨著傳媒技術的不斷發展,新聞聚合服務平臺的肆意聚合、自媒體“洗稿”現象泛濫等侵害新聞版權的問題日益嚴重。深入分析融媒體時代新聞版權保護的痛點與難點,探索出融媒體時代新聞版權保護的破局之路,對推進我國媒體融合的縱深發展和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
一、融媒體時代我國新聞版權保護的相關舉措
為更好地保護新聞版權和應對侵權,目前主要是通過頒行相關法律法規、開展專項行動、創新版權管理機制,以及運用技術手段提升打擊盜版侵權的力度和精準度等措施,協力為融媒體時代我國新聞版權保駕護航。
1.法律法規和專項行動方面。為進一步解決融媒體時代的新聞版權保護問題,我國發布的《關于規范網絡轉載版權秩序的通知》中,重新限定了“時事新聞”的概念,同時規定,融媒體轉載新聞必須遵守以下規范:一是要得到原創新聞單位的許可;二是要向原創新聞單位支付相應報酬。國家版權局在后來發布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中,從內容、法律責任等多方面對融媒體時代的新聞生產、傳播環節進行了規定,規范內容也更加全面,對保護新聞作品的版權有著重要意義。為解決新聞作品維權過程中成本高、賠償較低的難題,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知識產權審判領域改革創新若干問題的意見》,該意見提出要建立一種知識產權領域侵權損害賠償制度,提高敗訴方的侵權成本。
在2019中國網絡版權保護與發展大會上,國家版權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四部門聯合啟動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劍網2019”專項行動。利用6個月的時間開展5項重點整治,第一項就是深化媒體融合發展版權專題保護,說明國家層面對版權保護越來越重視。在“劍網2019”專項行動中,國家版權局強調需高度重視融媒體時代網絡侵權問題,著力規范相關行業版權秩序,杜絕新聞作品版權侵權行為。
2.新聞出版行業自身的版權保護實踐。為破解融媒體時代下新聞版權問題,新聞業也采取了強有力的舉措強化行業自治。2017年,由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三家國家主流媒體牽頭發起設立的中國新聞媒體版權保護聯盟,制定了在新聞中使用版權的基本原則,該聯盟的成立對保護新聞作品版權有著里程碑式意義。同時,全國有115家報紙、期刊、電視臺、電臺通過聯合發布《關于加強新聞作品版權保護的聲明》來抵制“拿來主義”這種新聞侵權行為。
3.新聞版權保護的技術維度。國家版權局發布了“中國版權鏈智慧保險箱4.0”,此系統利用區塊鏈等技術,確保新聞作品在傳播過程中的可追溯性,從而使原創新聞單位更容易獲得捍衛其權利的證據。同時,針對融媒體時代版權保護面臨著易復制、易傳播、難溯源等難題,以及優質的內容得不到應有的價值反饋現狀,微眾銀行與人民網攜手研發“人民版權”,以期通過區塊鏈技術與版權保護的結合,構建新聞版權聯盟,打造人民云一站式版權保護管理平臺。2020年4月“人民版權”發布的《人民版權發展大數據報告》表明:自2019年上線以來,“人民版權”平臺在版權原創存證、侵權監測、司法維權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報告顯示,至2020年第一季度,“人民版權”已為200萬篇新聞稿件進行了版權存證;可自動識別的新聞數超過一億條,相當于三年的新聞總量;全網監測數據量日均近三百萬條,全年總監測量超過十億條。“人民版權”希望通過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與知識產權保護深度融合,對抗侵權問題,助力版權保護新生態的建設。
二、融媒體時代新聞版權保護的痛點與難點
雖如前述各方面都在竭力采取措施對新聞版權進行保護,但新聞版權被侵權現象依然猖獗,融媒體時代新聞版權保護面臨的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融媒體時代新聞版權法律規制不足。其一,法律保護不足。《民法典》中涉及新聞版權的只有抽象的第123條,該條規定民事主體對其作品依法享有知識產權。《著作權法》中只有第五條、第二十四條是關于新聞版權的規定。第五條規定明文排除了對單純事實消息的法律保護。第二十四條規定,不可避免使用的新聞及著作權人沒有聲明不準使用的政治、經濟、宗教等新聞可以合理轉載使用,但要支付一定的費用。上述兩條規定一定程度上說明僅僅依靠《著作權法》對新聞版權進行保護是不夠的。甚至仍然有很多人對這兩條規定存在“新聞沒有版權”的誤讀,在訴訟中常常以上述條款進行抗辯,實際上有違立法宗旨。國家版權局雖然出臺了《關于規范網絡轉載版權秩序的通知》《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相關文件,對于我國新聞版權秩序,起到了一定的規范作用,但從立法學角度來看,國家版權局出臺的文件在法律效力層面屬于其他規范性文件,尚達不到法律效力層級。
其二,濫用“避風港原則”。2006年國家頒行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規定了“避風港原則”,但是這個原則無法適應于融媒體時代新聞版權問題,“避風港原則”如今被稱為轉載新聞作品行為的尚方寶劍,甚至演變成某些融媒體承擔侵權賠償責任的安全港——先侵權、等通知;不通知、不負責;你通知、我刪除、我免責。
其三,侵權主體難以確定。融媒體借助網絡爬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致使侵權方式呈現多樣化、隱蔽性強、復雜化等特征,讓人難以分辨侵權主體。融媒體利用深度鏈接,使用戶通過點擊其客戶端的新聞作品標題,就能直接打開鏈接頁面去瀏覽新聞,鑒于深度鏈接跳轉的隱蔽性和用戶自我意識的主觀性,很難界定這種聚合類媒體是否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更何況在擁有龐雜信息量的互聯網,被侵權方更難找到新聞作品版權的侵權主體,這為法律維權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其四,被侵權者取證困難。在融媒體時代,融媒體借助互聯網撰寫、發布、傳播時事新聞十分便利,這就要求被侵權方,在發現被侵權后必須第一時間留存證據,否則侵權人單方面刪除證據后就會導致無法取證。雖然被侵權方可以利用諸如區塊鏈技術之類的技術進行追溯并取證,但實踐中取證仍然面臨種種困難。越來越多的法院已經認可電子取證的法律效力,但關于電子取證法律效力大小還存有諸多爭議,主要是由于網頁具有易篡寫且不易被察覺的特殊性,致使證據清潔性出現問題。
其五,勝訴收益低且維權成本高。目前我國文字侵權賠償標準較低,加之侵權者往往只使用精華語句,導致賠償數額更低。維權成本和維權收益之間的巨大矛盾往往使維權者望而卻步。融媒體時代,如何建立、完善新聞作品版權侵權賠償制度,是如今立法、司法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2.新聞出版行業自身在版權保護方面的弊端。部分從業者自身的版權保護意識淡薄。一方面,傳統新聞媒體往往是國有事業單位,有政府的財政補助、資金撥款,在新聞市場競爭中壓力相對較小,不存在今天的生存發展困境,彼時對版權保護的要求并不強烈;另一方面,我國《著作權法》考慮到保障公眾民主政治知情權和參與權,修改了新聞報道的合理使用范圍,也規范了新聞報道合理使用的條件,但仍有許多新聞記者等媒體從業者在撰寫新聞報道或相關材料中隨意使用或轉載,一些APP和網站甚至沒有原創內容,全靠這種肆意轉載來擴大市場。上述足以見得,從行業層面到社會層面新聞版權保護意識較為淡薄。
三、融媒體時代新聞版權保護的破局之路
融媒體時代新聞作品版權保護的痛與難,已成為國內外學界和業界共同關注的焦點話題,針對已有措施,分析問題所在,探尋出破局之路對癥下藥迫在眉睫。
1.完善新聞作品的版權制度。解決融媒體時代新聞媒體的版權問題,其一便是通過立法厘清新聞版權概念,明確新聞版權受保護地位。2015年《關于規范網上轉載著作權秩序的通知》的出臺使時事新聞的概念更為清晰,《通知》明確了新聞通訊、新聞特寫等新聞作品不在《著作權法》中的“單純事實消息”之列,轉載新聞作品,必須獲得原創新聞媒體的許可,并支付轉載新聞的費用。《著作權法》需進一步明確單純事實消息和新聞作品的界定,需完善新聞聚合服務平臺深度鏈接、優化轉碼等行為的相關規定。同時,修改后的《著作權法》貫徹落實,需要配套性的行政法規和司法解釋。
其二,應嚴格限制“避風港原則”的使用。融媒體時代,應克服傳統媒體時代留下的立法缺陷,嚴格限制“避風港原則”的使用。該原則的適用對象及范圍應受到嚴格限制:一是應該將新聞作品和事實消息轉載差異化對待;二是對轉載新聞作品行為應明確其侵權性質,將新聞作品排除在“避風港原則”保護范圍之外;三是限制“避風港原則”的適用主體。網絡服務提供者可分為網絡內容服務提供者和網絡中介服務提供者。其中,網絡中介服務提供者僅提供介入或搜索等服務,并不參與新聞作品內容的編輯或修改,故這類主體可適用避風港原則。
其三,可以設立優先傳播權制度。在融媒體時代,新聞作品不同于單純事實消息,其存在多種視角,具有作品的獨創性特征,新聞作品版權是新聞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我國應借鑒美國、意大利等國成功的經驗,建立新聞優先傳播權制度,在限定的時間內,禁止其他新聞媒體轉載原創新聞媒體的新聞作品。
其四,行業自身可以建立新聞轉載授權制度。融媒體的發展勢不可擋,新聞作品的傳播渠道會越來越多。建立新聞轉載授權制度,促進媒體間的合作,依據新聞轉載授權制度,雙方簽署新聞作品版權使用協議,在支付相關費用后,非原創新聞媒體將獲得使用新聞作品的權利。在新聞作品版權保護過渡時期,還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使用,不能僵化執行。
其五,建立損害賠償制度對行業的良性發展至關重要。《關于加強知識產權審判領域改革創新若干問題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應建立知識產權損害賠償制度,完善知識產權訴訟制度。應通過立法貫徹此項意見,由全國人大法工委牽頭,組織法律界、新聞界、出版界等領域專家、學者、從業者對融媒體時代新聞版權侵權侵害損害賠償制度的建立獻言獻策,盡快將優秀提案納入我國立法草案。
2.強化新聞從業者的版權保護意識。融媒體時代新聞作品版權保護意識至關重要。一方面,媒體單位應定期對其員工進行版權普法活動,組織員工學習有關著作權的法律法規,提高員工對版權的保護意識,進而營造良好的行業氛圍;另一方面,各級機關及政府部門應加大普法力度,從行業層面到社會層面提高新聞版權保護意識。如中國新聞媒體版權保護聯盟等版權保護組織,應鼓勵成員和成員之間開展新聞作品的版權合作、交易,組織業內建立版權交易標準,制定版權合作規則,支持成員法律維權。成員在自身版權權益受到侵犯后,可以積極請求組織對其予以維權支持。在國家進一步加強版權保護的背景下,新聞媒體只有抓住契機,提高版權意識,切實加大版權保護力度,促進原創精品內容的生產和營銷,才能確保繼續走在知識經濟的前列。
3.積極運用新聞版權反侵權技術。除了依托立法、行業自治,利用反侵權技術輔助解決新聞版權問題尤為關鍵。利用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新聞作品版權可追溯平臺,使被侵權方在維權中取證更加便捷。融媒體時代的原創新聞單位可以通過運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對新聞作品進行“反轉載”保護,設置版權轉載付費墻,只有付費用戶才能觀看高質量新聞作品,在新聞作品的內容中打上水印,以明確新聞版權歸屬。
四、結語
融媒體時代,保護新聞作品版權是對原創者勞動成果的尊重,只有尊重原創,才能激發出新聞從業者更大的創作熱情,從而使其寫出更好的新聞作品,促進我國新聞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當下,我國新聞版權立法體系不完善,行業版權意識薄弱,以及侵權技術手段隱蔽等,造成侵權之風愈演愈烈。新聞作品版權的保護工作需多管齊下,著重從法律制度入手加以規范,輔以行業監管和技術干預,這樣才能標本兼治,端正行業風氣,促進我國新聞業健康有序發展。
作者系武漢東湖學院副教授
本文系2018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社交媒體時代湖北網絡文化安全面臨的風險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8G06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社論.四部委亮劍 新聞版權保護已刻不容緩[N].第一財經日報,2019-04-29.
[2]徐稚淇.“人民版權”發布發展大數據報告:保護原創新聞超兩百萬[EB/OL].(2020-4-26)[2021-03-28].http://yuqing.people. com.cn/n1/2020/0426/c429609-31688666.html.
[3]闞敬俠.移動互聯時代新聞媒體版權保護如何在困惑、糾結中突破?[J].中國記者,2017(04).
[4]彭桂兵.網絡轉載許可制度研究:版權生態學與法哲學的視角[J].南京社會科學,2016(06).
【編輯: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