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紅艷
摘要:數據新聞是以新聞為核心、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對數據進行收集、整合、挖掘、呈現的報道形式。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數據新聞已發展成為集敘述工具、技巧和方法為一體的成熟報道類型,國內外的新聞媒體紛紛對數據新聞進行嘗試與應用。財新網“數字說”這一成功案例緊密圍繞數據新聞要素,展現出在媒體融合時代數據新聞生產實踐具有參考價值的特色與創新。
關鍵詞:數據新聞 媒體融合 財新網 數字說
數據新聞是以新聞為核心、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對數據進行收集、整合、挖掘、呈現的報道形式,已發展成為集敘述工具、技巧和方法為一體的成熟報道類型,其構成要素包括數據的采集和印證、統計學質詢、可視化呈現。國內外的新聞媒體紛紛對數據新聞進行嘗試與應用,財新網“數字說”便是其中較為成功的案例之一。
財新網早在2011年就開始布局數據新聞,實現了數據新聞報道的持續創新與融合發展,特色欄目“數字說”已成為數據新聞改革創新的開拓者。2016年,財新網入圍“全球數據新聞獎”,2018年,其獲得“全球年度最佳數據新聞團隊獎”。“數字說”在數據新聞生產實踐中獲得了豐富經驗和廣泛認可,值得業界與學界共同學習借鑒。
一、數據采集:開放數據的客觀多元支撐
數據新聞的新聞敘事要以數據作為根本依據,而是否能挖掘出常規報道忽視的新聞事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數據采集的深度與廣度。因此,在數據新聞的生產實踐中,數據來源的客觀與多元是先決條件,“數字說”在這點上作出了表率。
1.打造數據共享平臺。“數字說”通過開放數據的挖掘,打造出一個開放水平較高的數據新聞共享平臺,為其數據新聞生產提供了重要支撐。其內容生產團隊經常會在平臺上分享優秀作品的生產流程,歸納制作經驗,并提供具體的生產技術和數據資源,獲得業內外的廣泛認可與好評。
“數字說”欄目在數據開放方面不斷創新,形成了許多新穎獨特的方式路徑。媒體融合趨勢下移動終端廣泛普及,欄目團隊也與時俱進,結合移動終端的傳播規律與特點,設計生產了許多適配性較強的移動數據新聞產品如《國際禁毒日:中國未成年人吸毒狀況改善,濫用大麻成問題》《國企并購這五年:數量攀升,交易金額翻倍》等,通過融入頗具特色的移動交互元素,為受眾提供了全新閱讀體驗。
“數字說”借助開放的數據和共享的平臺,有效吸引受眾參與數據新聞生產與傳播,而其行為數據的形成又有效豐富了新聞的原始數據,加深了受眾對新聞作品尤其是新聞事實和數據來源的理解。以開放數據為依托打造數據共享平臺,是財新網“數字說”數據新聞生產的一大特色。
2.開放數據挖掘利用模式。目前,我國的開源數據市場尚處于探索階段,公開的數據量級很低,開源數據資源十分有限。政府、專業數據機構等公開的數據經常是不易采集、開放有限,而網絡空間產生的海量數據由于涉及數據采集合法性、隱私保護等問題,再加上數據準確性不夠,導致可利用率不高。
面對媒體融合時代的現實情況,“數字說”在充分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模式的基礎上,逐步探索出了一套較為成熟的開放數據挖掘利用模式。例如,《紐約時報》的數據新聞欄目The Upshot,在實施大型互動項目的過程中,會進行同步的數據闡明,專門對項目中涉及數據的收集方式、采集工具、篩選方法等進行系統解答。這樣不僅讓受眾全面掌握作品生產流程,還增強了新聞作品的可信性,同時受眾可提供相應的數據進行補充完善,進而實現深層次互動。
“數字說”充分借鑒上述模式,如數據新聞《三公消費龍虎榜》最初呈現的數據并非最終完整的數據,而是利用可視化技術將政府公開的數據逐步融入作品界面,然后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整合呈現,實現對新聞事實的動態化記錄。如此,開放數據作為數據新聞生產的先導要素,具備了循環利用的特殊功能,既能有效拓展數據新聞的來源范圍,又能增進受眾的多維互動。
二、內容生產:多維度拓展視角的價值延伸
媒體融合時代,無論信息傳播技術如何發展,優質內容依然是新聞媒體競爭的關鍵。以優質內容構建媒體公信力,通過多元渠道有效傳播,引導受眾思考與探索,已成為新聞媒體內容生產的價值延伸。在數據新聞生產中,大數據的應用帶來全新改變,尤其是在報道維度和視角拓展上,新聞主題如何選擇切入點,不僅是挖掘新聞價值的重要路徑,而且是受眾接觸新聞本義的關鍵渠道,同時也是影響數據新聞報道效果的核心要素。
1.選題貼近現實。在具體事件或話題的報道方面,多維度、多視角是“數字說”欄目的基本策略和特色。利用數據工具GooSeeker對“數字說”的數據新聞標題進行抓取和整合后發現,其所生產的數據新聞以國內報道為主,選題范圍十分廣泛,具有較強的現實貼近性,不僅涉及經濟、股市等財經選題,而且涉及兩會、十八大、反腐、科教、民生等內容。在《你的城市有多大》數據新聞報道中,“數字說”利用大數據技術以量化的呈現方式和廣角的報道方式,向受眾呈現了各大城市的出行狀況。這條數據新聞通過對權威數據機構和政府開源數據的廣泛抓取與分析,從通勤時間、出行半徑、通勤距離、地域特點、城市功能等諸多維度,進行了通俗全面、貼合實際的信息報道,為受眾提供了一個能全面了解某一城市的重要窗口。
這些數據在受眾生活中容易被忽視,其他新聞媒體往往也不重視,或是傳統新聞報道中對這些數據的解讀令人難以快速、有效把握,但“數字說”通過頗具特色的方式,為受眾提供了新的解讀視角,可讀性、易讀性都非常強。
2.個性化“紀念日”設置。媒體融合時代,受眾和媒體都越來越強調新聞的時效性,但在移動互聯、社交媒體廣泛普及應用的信息生態環境中,輿論關注重點不斷變化,許多有價值的新聞經常會在信息洪流中快速下沉、消失不見。
為此,“數字說”專門設立了具有數百個新聞事件的個性化“紀念日”板塊,受眾只需點擊卷軸狀日歷上的具體日期,就會獲取相應的新聞,以了解相關事件的概況、最新動態、視頻報道等資料,同時還可發表自己的看法,有效實現數據新聞的價值延伸,贏得了廣大受眾的一致認可與好評。
在內容生產方面,“數字說”欄目注重多維度拓展視角的價值延伸,并由此形成了其數據新聞的一大特色:一方面,有效豐富新聞信息,增強新聞主題的立體化,尤其是多維度的數據呈現,有效拓展了受眾閱讀視野;另一方面,有效強化新聞附加值和可讀性,尤其是對數據價值的層次化挖掘以及對新聞內容的多維化分析,加上趣味性的呈現方式,有效激發受眾閱讀熱情,增強欄目受眾黏性。
三、數據呈現:立足受眾需求的可視化創新
在數據新聞報道實踐中,數據的交叉對比通常會提供新的報道思路,通過數據整合分析挖掘其背后的差異性,進而以細節呈現的方式實現可視化創新——“數字說”正是在充分考慮受眾心理需求的基礎上,通過立體呈現、數據地圖等有效手段敘述新聞故事邏輯,并利用交互技術促使受眾主動發現數據背后的新聞價值點,進而間接性地完成新聞敘事和客觀呈現,優化閱讀體驗、強化閱讀黏性,充分滿足受眾的個性化信息需求。
1.立體呈現。曾榮獲亞洲“卓越突發新聞獎”的數據新聞《青島中石化管道爆炸事故》,上線首日就突破財新網單日訪問量的最高紀錄,贏得國內外新聞媒體和受眾的廣泛認可。該作品通過圖片和數據,全面、立體地呈現新聞故事的梗概和細節脈絡。
這條數據新聞在界面中有兩個可視化窗口,專門呈現一線記者發布的現場照片和視頻,清晰地展現了事故發生后的第一現場。特別是通過衛星定位對事故發生地、爆炸地、管道布局等進行明確標注,受眾可通過點擊相應界面或控制地圖大小,更加立體地把握事故全貌;其中取自現場的圖片和視頻,以極具視覺沖擊的呈現讓受眾切實感受到事故的破壞性,引發了受眾的情感共鳴。多維的信息疊加以及清晰的故事展現,讓受眾在可視化的新聞場景中以符合自身需求的方式快速獲取有用信息,有效提高了受眾對新聞事件的整體把控力。
2.數據地圖。“數字說”欄目經常采用數據地圖的可視化形式,輔以文字表達進行新聞敘事。此類數據新聞通常以地理空間布局為主線,以動態交互、視覺裝飾、多元圖標等為輔助,對新聞信息進行層次化、動態化呈現。
同時,“數字說”經常用到的折線圖、列表、散點圖等可視化元素,也能夠展現其傳播特色與創新。可視化呈現作為數據新聞的核心構成要素,需結合新聞內容本身的敘事邏輯進行靈活選擇和組合。也就是說,可視化呈現的方式要以新聞內容作為根本依據,而創新的可視化方式是實現內容傳播升華的重要手段。財新網的“數字說”欄目對此把握得非常到位,注意避免出現形式大于內容的“本末倒置”,這也是其他媒體探索數據新聞實踐時應注意借鑒的要點。
四、結語
媒體融合時代,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驅動下的新聞傳播創新已成為主流趨勢,數據新聞的探索使得新聞生產由以文字為中心開始轉向以數據為中心。在此過程中,新聞報道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強調通過宏觀與微觀數據的深入挖掘,實現對某一新聞主題的層次化、立體化、動態化、可視化呈現,以引導受眾整體地、深層次地把握新聞內容。新聞媒體通過借鑒財經網“數字說”的成功經驗,可以從數據采集、內容生產和數據呈現等方面繼續探索實踐,由此不斷釋放數據新聞的傳播勢能與潛在效能,拓展其特色價值空間和創新發展維度。
作者系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20級博士研究生,西安工程大學新媒體藝術學院教授、副院長
參考文獻
[1]徐星星.技術賦能下數據新聞的新發展與困境探析[J].中國編輯,2020(01).
[2]方誠.數據新聞發展新趨勢:實用化、本地化、智能化和實體化[J].新聞愛好者,2019(12).
[3]張翅.財新網“數字說”欄目的特色與改進策略[J].青年記者,2018(33).
[4]常昕,楊立桐.數據新聞的語態沿革及其傳播要素——以新華、財新、網易三家為聚焦[J].中國編輯,2018(01).
【編輯:沈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