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巍


摘要:全媒體時代,通過講故事來闡述、宣講理論,給人以啟迪并使人產生共鳴,成為黨課的創新傳播形式。黨課《從“心”出發》在故事內容、講述者、講述方式、傳播平臺等方面精心謀劃,既講“好故事”,又“講好”故事,成功提升了黨課的傳播力和引導力,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黨課。
關鍵詞:黨課 講好故事 全媒體 理論宣講
全媒體時代,在碎片化、及時性、微敘事的傳播環境下,受眾的心理需求產生了極大變化,通過講故事來闡述、宣講理論,給人以啟迪并使人產生共鳴,成了黨課的創新形式。2019年,在全黨上下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阿基米德傳媒等聯合制作推出了《從“心”出發》全媒體黨課。黨課系列視頻在今日頭條發布后,短短幾天點擊量就達到1100萬,由黨課內容精心剪輯而成的短視頻在抖音APP上播放量也超過200萬次。同時,全國有40多家電臺聯合同步播出,黨課內容還登陸了“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高質量的主題黨課催生爆款傳播現象,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黨課。其在故事內容、講述者、講述方式、傳播平臺等各方面精心謀劃,成功提升了黨課的傳播力和引導力。
一、如何講“好故事”
從大眾傳播的角度來看,故事是最容易打動人,也是最容易讓人記得住的。對黨課來說,生動鮮活的故事可以使黨的理論知識事件化、形象化、生活化,實現政治話語和大眾話語的有機統一,這比單純灌輸說教要更有浸潤感。黨課《從“心”出發》充分考慮了網絡傳播特點,圍繞主題精心挑選故事。
1.注重整體性。碎片化的傳播特征并不代表內容的散亂,事實證明,能夠引流、持續發力的網紅產品或個人都具有整體性特征,或是統一延續性的風格,或是多維度地展現特定主題。因此,黨課的故事選擇也要有整體性視角,做到分散開來每個故事都精彩,整合起來又可以從多角度闡釋黨課的中心思想及精神價值。黨課《從“心”出發》主要詮釋共產黨人的初心,因而沿著“初心可貴、初心可鑒、初心可行”的整體編排和發展脈絡,根據敘述的邏輯結構甄選了22個小故事,分布在8堂課中。其故事選取還特別注意故事的傳播度和新鮮感,既不能是大家都聽過的,也不能全是陌生的,要做到經典故事新素材、身邊故事新亮點。因而既有毛澤東、周恩來、陳云等一批無產階級革命家鮮為人知的初心故事,也有秦振華、鐘揚、牛犇等優秀黨員的擔當故事,還有清華大學女博士石嫣、職校技能高手宋彪等基層“小人物”的奮斗故事,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共產黨人共同的初心。該黨課既注重歷史與現實的傳承,也關注組織與個人的聯結,整體性、立體化地詮釋了“初心”的內涵。
2.增強現實性。個體的命運是時代的縮影,從人民群眾的真實生存狀態切入,帶著泥土沾滿露水的“草根”故事更具說服力。黨課《從“心”出發》在故事選擇上緊扣時代主題和社會脈搏,直面群眾關切點、民情結合點、受眾共鳴點。一是善于從熱門電視劇里提煉素材。為了增強故事的現實性與針對性,黨課引入了熱門電視劇的劇情。比如,借用熱播電視劇《小別離》《歡樂頌》《都挺好》的劇情來反映人民在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上的變化與訴求,從而印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問題。二是注重挖掘身邊人、身邊事。《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第十六條特別規定,黨課要“注重身邊人講身邊事,增強吸引力感染力”。因此,《從“心”出發》挖掘了不少身邊人的初心故事。比如,來自安徽農村的21歲職校生宋彪,從“拿不好筆桿子,那么就拿好工具”的信念出發,用勤奮和精益求精的態度拿下了世界技能大賽唯一的大獎,創造了奇跡,他在入黨申請書寫下“用自己的努力闡釋新時代工匠精神”,展現了平凡人的“逆襲之路”。山西右玉縣的19任縣委書記70年的執著堅守,只為做一件短期內沒有任何經濟效益、看似“沒有出息”“沒有政績”的事——種樹,而正是這樣的堅持使曾經的“不毛之地”變成今天的“塞外江南”,被聯合國評為最佳宜居生態縣,展現了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中國奇跡。
3.把握細節性。細節可以描繪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心理活動及事件的走向,使人物更加生動、情緒更加飽滿、故事更加立體,從而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別是黨課里的人物故事,如果忽視細節的描繪,容易造成“高高在上”的距離感或是“千篇一律”的模式感,起不到觸及心靈的作用。特別是有些故事,你講我也講,要想吸引人,更加要注意對細節的挖掘。因此,《從“心”出發》在故事的細節打磨上下足了工夫。比如,在講述單霽翔對故宮管理變革的故事里,特別舉出故宮洗手間改造的例子。單霽翔和故宮的工作團隊在仔細分析研究后,得出一個結論:女士的洗手間應該是男士洗手間數量的2.6倍,為此,故宮對男女洗手間的比例進行了調整。廁所雖小,事關民生。這個鮮為人知的細節描寫,更好地體現了故事主人公“以人民為中心”的務實作風。再如,在講述著名演員牛犇下定決心遞交入黨申請的故事里,特別提到他以前對入黨這件事退縮時的心理活動,他認為黨員應該是最優秀的,但現實中有的黨員表現未必那么先進,自己不入黨也可以為黨和人民做貢獻。這個心理糾結的細節,為其后來受到電影《鄒碧華》的觸動,堅定入黨信念做了對比鋪設,通過對人物入黨過程中內心活動的細致刻畫,使受眾獲得了質樸真切的情感體驗,也使黨課的價值觀和意義通過細節表達出來。
二、“講好”故事的策略
有了好故事作基礎,如何講好這些故事,是檢驗黨課內容感染力、引導力、傳播力的關鍵因素,應當從講述者、講述方式、傳播平臺等方面持續發力。
1.根據“人設”來講課。“講好”故事,首先要重視講述者,好的講述者可以賦予故事更鮮活的生命力。《從“心”出發》的講師是8位“80后”黨校青年博士,他們一改以往受眾對“博士”“黨校老師”嚴肅刻板的符號印象,主動適應全媒體時代的傳播規律,大膽嘗試根據“人設”來講課,令人印象深刻。《從“心”出發》根據不同講師的風格、特點、成長歷程等,提煉“人設”,配以適合的故事,使講師自然融入故事中,讓受眾有一種真實感,以此提升故事的生動性和感染力。比如,“散發著檔案館迷人氣息的歷史學博士”從中央檔案館保存的一份珍貴歷史文物開始,講述青年毛澤東“初心”確立的過程,就好像是把檔案館豐富的史料文字轉換成了激情澎湃的故事;“最懂黑科技的政治學博士”帶來的是關于普通人的“創造”故事,從博士后到農民的石嫣面對大學專業、就業、再就業等四次重要選擇,向大家證明“創造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為母則剛、更懂擔當的女博士”講述的是當代“愚公”黃大發帶領群眾絕壁鑿天渠來改善當地經濟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故事。為了豐富“人設”,講師還前往故事發生地,親身體驗、采訪調研,使自己從一個旁觀者變為親歷者,增強代入感,講出的故事自然是有血有肉、入情入理。

2.透過故事說道理。黨課不同于新聞報道,也不同于主題演講,要體現“課”的特點,如果說故事是“形”,那么道理就是“魂”,只有引導受眾透過故事看清本質,認識到其中蘊含的精神要義和理論價值,才能使故事真正發揮成風化人的實際效用。《從“心”出發》在內容設計上,構建“故事講述—原因分析—理論提升”的闡釋模式。例如,在講述浙江義烏變身“買全球、賣全球”的世界超市的故事時,從老書記謝高華“大膽拍板”,聘請外國人擔任“城管”即“洋街長”,聘請各行業的人擔任“改革體驗官”切身體驗改革成效等,回答了義烏是如何“無中生有”、點石成金的。進而告訴大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要求黨員干部敢于創造、善于創造,但創造不僅包括改革開放的宏大敘事,也包括細節細微處的精彩呈現。專心致志、精益求精,把每一件事做到極致,就是創造。每個人在每一件事,每一個時刻,都有創造的可能性。只有做到“求新”“求先”“求特”“求解”,才能讓我們更富于創造精神。
3.增強受眾參與感。全媒體時代受眾的參與意識和主動性普遍提高,要使黨課內容緊跟時代發展,必須為受眾提供更多的參與空間,激發受眾的參與意識。在錄制現場,《從“心”出發》采用的是近距離的劇場模式,背景是寓意深刻的廣闊“星空”,營造沉浸的氛圍感。每節課會由金牌主持人秦暢引入講師,然后通過提問互動、講師評述的形式穿插進行。例如,第一講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第一次聽到“初心”這個詞是什么時候?在大家踴躍的發言中,講師從《華嚴經》的“初發心”,講到2015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國測一大隊的回信中第一次提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故事。通過聚焦每一位發言參與的人,以互動帶故事,營造彼此啟發、相互影響的課堂,從而獲得共同的生命體驗和精神成長。同時,在呈現方式上,不僅依靠語言文字,還充分利用好圖片、影像等視覺符號,使受眾在強烈的視覺沖擊中內化故事的價值意蘊,實現生動敘事與價值指引的有機結合。在網上,《從“心”出發》的幾家主辦單位也非常重視受眾的互動參與感,通過設立話題討論、精選留言推送等,提供更廣闊的話語空間,促使受眾自覺主動地社交平臺分享,增強了全民傳播力度。
4.紙網聯動共發力。全媒體不僅是一種傳播手段和媒介形態,更是一種傳播理念和新的信息生產方式。因此,要善于運用最靈活的新媒體手段、最適合的內容制作方式,創新黨課的傳播載體,提升黨課的科學化現代化水平,為“講好”故事增添活力和魅力。《從“心”出發》充分利用了不同渠道在行業間的影響力和滲透力,精心布局,提升內容表達的層次性。比如,據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27億,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8.73億,占網民整體的88.3%。短視頻用戶成為全媒體時代最龐大的受眾群體。因此,《從“心”出發》不僅將錄制好的黨課內容上傳今日頭條、學習強國等網絡平臺,還充分考慮短視頻用戶的需求特點,將黨課故事中的金句、精華等剪輯成更容易傳播的短視頻,在各大新媒體平臺進行全網分發,點燃網絡熱度。同時,阿基米德APP提供黨課音頻內容,上海市黨建服務中心等線上資源先后發布相關音視頻節目,滿足受眾隨身聽、隨時看的需求。此外,考慮到為黨員教育培訓提供學習資料,《從“心”出發》基于音視頻黨課的內容,進一步豐富故事敘述、理論表達,與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同名書籍,掃描書籍中的二維碼亦可收聽收看,形成“主題出版+黨課”紙網聯動的疊加效應,讓好故事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
三、結語
全媒體時代,主流輿論面臨著激烈的話語競爭,傳統的內容生產、敘事風格及傳播方式無法滿足受眾的現實需求。為了有效化解正面宣傳、理論宣講難的問題,《從“心”出發》主動適應全媒體時代的內容傳播特點,不僅會講故事,還努力講“好故事”,并積極探索“講好”故事的方式,把宏大敘事的“大主題”與生活實踐的“小切口”結合起來,把黨課內容的“普通話”與網絡空間的“流行語”結合起來,贏得了超高的點擊率和播放量,壯大了主流輿論的影響力版圖。
作者單位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
本文系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代加強‘四史教育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1ZDA07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潘高峰.線上黨課入耳入腦又入心:實現對近7億人口的覆蓋式傳播[N].新民晚報,2019-07-22.
[2]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從“心”出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編輯: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