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森杰 鄭文鋒
摘要:黨報文風改革始終貫穿于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時期,表現出群眾性和社會性的指向特征。群眾性指向體現了黨的群眾路線在文風領域的貫徹,社會性指向體現了黨報對社會風尚的引領。新型主流媒體的文風建設可借鑒黨報文風改革,一方面通過本位轉向與空間延展進行群眾性建設,另一方面通過具有時代化與生活化的話語生產進行社會性建設。
關鍵詞:黨報 新聞文風 群眾性 社會性 新型主流媒體
黨報文風改革是在黨的新聞理論和新聞實踐中,長期強調并普遍關注的議題?;仡欬h的百年奮斗征程,“改文風”既是黨風建設的重要內容,又是黨的新聞事業發展的基本路徑?!肮奶煜轮畡诱咴诤蹀o”,黨報是文風建設的排頭兵,梳理黨報文風改革的歷史軌跡、剖析黨報文風改革的指向特征,對于新型主流媒體的文風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一、黨報文風改革的歷史軌跡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報文風改革貫穿了我黨新聞事業發展的整個歷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黨報通過改版等多種方式進行文風改革,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落地實施。
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文風改革。延安整風運動時期,《解放日報》的改版拉開了黨報首次文風改革的序幕。1942年4月1日,《解放日報》發表了《致讀者》社論,同時刊登了中共中央宣傳部的文章《為改造黨報的通知》,并正式宣布其進行改版。改版后的《解放日報》呈現出全新的面貌。一是在版面安排上,改變原來“一國際、二國內、三邊區、四本地”的版面設置,將有關抗日戰爭革命根據地的新聞報道放在首要位置。具體的版面安排為:第一版為各根據地的要聞、第二版為陜甘寧邊區和國內要聞、第三版為國際版、第四版為副刊和各種專論,體現出“以我為主”的版面編輯方針。二是在報道內容上,重點報道整風運動和根據地的生產運動。如1942—1943年間有關整風運動的報道數量多達430余條,同時陸續推出了楊朝臣、趙占魁、郭鳳英等典型人物,有關典型人物報道時常登載于頭版頭條。三是在語言風格上,《解放日報》一改“黨八股”枯燥難懂的文字風格,語言變得通俗簡潔、生動活潑。1942年8月4日《解放日報》的社論《報紙和新的文風》倡導,“新的文風要有新鮮的內容,生動活潑的語言,打破固定的寫作公式”。由此可見,1942年《解放日報》的改版具有重要歷史意義,通過此次改版樹立了新鮮活潑、生動有趣、喜聞樂見的新文風,成為中國共產黨新聞史上黨報文風改革的典范。
解放戰爭時期,《晉綏日報》在土改宣傳上存在嚴重的“客里空”現象,新聞文風存在“假大空”問題。1947年《晉綏日報》在報紙上公開以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形式開展了“反客里空”的整頓行動。同年6月,《晉綏日報》刊登了前蘇聯劇本《前線》中關于“客里空”的情節,并發表《不真實新聞與客里空之揭露》的文章,公開澄清自我檢查出來的及群眾揭發的失實報道。《晉綏日報》的“反客里空”運動,經新華社宣傳后推廣至其他解放區,這場運動強化了黨的新聞工作的真實性原則,并樹立了黨報求真務實的文風理念?!稌x綏日報》的“反客里空”運動是繼《解放日報》改版之后的又一次大型的文風改革,這兩個案例均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具有代表性的黨報文風改革活動。
2.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文風改革。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黨報體制逐漸確立起來,但黨報宣傳中的“黨八股”問題仍然嚴峻,對于蘇聯新聞經驗的學習存在盲目照搬的現象,報紙上長文章居多,版面沉悶枯燥,內容缺乏生氣。1956年7月1日,以《人民日報》改版為中心的文風改革活動開展。在其《致讀者》社論中,《人民日報》闡明了改版的主要著力點:擴大報道范圍、多發新聞;開展自由討論、闡發社會言論;改進文風、活潑空氣。
具體的改版內容為:一是在報道范圍上,新聞題材趨向多元化。報道不再以政治新聞為主,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經濟新聞占據了主要位置,報道人們日常生活的民生新聞開始增多,文化教育和對外新聞的報道也逐漸受到重視。二是在社會言論上,積極貫徹“雙百方針”。在改版的第二天,《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刊登了《科學規劃委員會組織六百多位科學家,討論“百家爭鳴”問題》的消息。此外,批評稿開始增多,例如《農業社里的“太上皇”》《沈陽的生活費用為什么高》等批評報道在當時引起很大反響,彰顯出獨立思考的精神品質。三是在文風改進上,強化了以人民群眾為基礎的新聞文風理念?!度嗣袢請蟆吩谄涓陌嫔缯摗吨伦x者》中說到:“我們請求作者們在給我們稿件的時候,也務必注意到廣大讀者的呼聲,盡量把文章寫得有條理、有興味,議論風生,文情并茂”,改版后的《人民日報》大膽創新并大量使用圖片,推出組合式新聞,讓讀者耳目一新,短新聞數量也大大增多,多數文章字數控制在千字以內。
3.改革開放時期的文風改革。1978年12月,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文革時期的“幫八股”文風逐漸被清除,實事求是的思想得以重新確立,新聞文風開始呈現全新面貌。1981年6月,《人民日報》重刊胡喬木同志的《短些,再短些》,并提出要:“剎長風,興短文,本報有志于此久矣”。此外,隨著穆青“新聞散文化”理念的提出以及報告文學的興起,黨報的報道體裁更加新穎多元。
2003年1月,以胡錦濤同志為代表的黨中央提出了新聞宣傳的“三貼近”原則,即新聞宣傳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在“三貼近”的理念下,黨報的文風再次煥然一新。例如,2002年12月起,《新華日報》進行了連續的改版,隨后,在“三貼近”理念的指導下,《新華日報》將社會新聞、娛樂新聞等納入報道范圍,突破以往過分講究文章起承轉合的版面編排方式,注重文字、圖片、色彩的搭配。又如,2003年12月開始,《南京日報》連續通過改擴版的方式將自身打造成“現代都市新型黨報”,為了便于讀者閱讀,將報紙版面“瘦”了2厘米,使得報紙既端莊,又清朗,文風也更加清新自然、貼近群眾。
2011年8月,中共中央宣傳部等五家單位聯合下發了《關于在新聞戰線廣泛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意見》?!白?、轉、改”是對“三貼近”的延續和深入,以各級黨報為代表的新聞單位采取“蹲點制度”深入基層群眾之中進行調研和報道,創造了一批文風優良的經典新聞報道。例如,2012年,《河南日報》記者童浩麟將蘭考縣雙楊樹村作為自己走基層的聯系點,歷時5個月,6次前往蘭考,采寫的新聞《火車站見證蘭考經濟變遷》榮獲當年中國新聞獎文字消息類一等獎。該文短小精悍,文風親切自然,富有強烈的感染力。“走、轉、改”活動的開展體現了一以貫之的反對形式主義,建立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文風思想,并推進了文風改革機制的常態化。
二、黨報文風改革的指向特征
新聞文風本屬新聞媒體內部的業務問題,延安整風運動時期,毛澤東同志將文風與黨風并舉,這便將黨的執政理念貫徹至媒體文風領域之中,賦予媒體文風以政治含義。而作為黨的宣傳機構的黨報在文風改革中也必然要體現黨的執政理念,這種理念具體表征為群眾性指向和社會性指向。
1.黨報文風改革的群眾性指向。從歷次文風改革中不難看出,黨報無論是克服“黨八股”“形式主義”等不良文風,還是建立準確鮮明、生動活潑的健康文風,都是基于人民群眾的閱讀體驗出發的。從1942年《解放日報》的改版到2011年“走、轉、改”活動的開展,黨報歷次文風改革的原因皆是因為新聞宣傳工作脫離了人民群眾,而歷次黨報文風改革的目的,都是為了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緊密聯系,加強黨和人民群眾的聯系。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聞文風關系著是否能夠聯系群眾、組織群眾、團結群眾并發揮群眾的力量來進行革命斗爭;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新聞文風關乎著社會各方及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認同。歷次黨報文風改革皆蘊含了一種群眾觀,即新聞作品力求滿足群眾需求,新聞文風理應符合群眾的閱讀口味。黨報文風改革體現了黨的領導與群眾接受雙方關系的調適,體現著黨對宣傳效果的重視。換言之,黨報的文風改革體現出黨的群眾路線在新聞事業領域的貫徹,群眾性的文風建設指向既是黨報自身建設的要求,也是黨報信息傳播的歷史使命。
2.黨報文風改革的社會性指向。與文學領域中具有差異化審美的文風不同,在黨報的文風改革中,無論是建立“準確”“鮮明”“生動”的文風,還是倡導“短時新”的文風,都是具有普遍共性的,同時也暗合著當時的社會風氣??梢哉f,黨報的文風改革不僅是新聞工作者個人文風的改革,更是社會風氣的“晴雨表”。社會性指向是黨報的定位和使命所決定的,黨報不僅要傳播新聞信息、記錄時代變化,更應肩負輿論引導的使命,即通過各種類型的新聞作品引領社會主旋律,弘揚時代價值觀。因此,黨的新聞事業要始終體現社會需求,新聞文風要在最普遍、最廣泛的意義上凸顯社會性。新聞文風要與社會的主流價值和主流風尚相吻合,新聞作品所體現的社會風尚拒絕歪風邪氣,力圖弘揚社會的主旋律、主基調,影響并引導社會風尚,促進社會健康發展。從這個層面來看,新聞文風以間接的方式介入到社會風尚的構建中,成為媒體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著力點。
三、新型主流媒體的文風建設
從歷史的維度來看,群眾性與社會性不僅是黨報文風改革的規律特征,也是文風改革的行動指南。群眾性是社會性的基礎,社會性是群眾性的目的。社會風尚的引領是以新聞作品傳播力的實現為前提條件,而建立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文風也是為了更好地聯系群眾、引導群眾。在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新型主流媒體的文風建設亦可以從群眾性與社會性兩個維度展開行動。
1.群眾性建設:本位轉向與空間延展。黨報既往的文風改革都是以寫作為本位的,通過生動鮮明的寫作方式、貼近生活的寫作內容確實能彰顯出文風的群眾性指向,但“寫作本位”的文風建設思維容易造成寫作者自說自話、閉門造車,這也是文風問題常改常在的原因之一。在融媒體時代,新型主流媒體的文風建設應由“寫作本位”轉向“傳播本位”?!皞鞑ケ疚弧钡霓D向有利于媒體與新聞對象之間形成平等的對話空間,有利于將群眾性作為一種習慣性思維滲透進文風建設之中,在“傳播本位”的思維框架下,新型主流媒體的文風建設也必然要實現空間上的延展。由于傳統媒體的形態特征,文風建設空間只局限于新聞文本內容層面,而在新型主流媒體的傳播活動中,空間性的延展提供了新聞對象與媒體對話的機會,新聞對象能夠在評論區域對新聞作品進行反饋,評論區域內受眾生產的內容亦成了新聞的衍生品,因此,新型主流媒體文風建設應加強評論區的管理,進一步實現傳播者與受眾的良好互動。
2.社會性建設:時代話語與生活話語。新型主流媒體要引領社會風尚,便需要通過良好的文風彰顯時代價值,形成社會各界的廣泛共鳴,而這都離不開具有時代原創性和日常生活化的新聞話語實踐。一方面,在具有時代原創性的話語傳播上,以最大的政治現實為出發點,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經主流媒體傳播后廣為流傳,它既體現出黨中央“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又增加了人們戰勝疫情的信心。此外,像“命運共同體”“雙循環”等具有時代原創性的話語也都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另一方面,在具有日常生活化的話語傳播上,以人們的日常生活為出發點。目前,將網絡流行語融入到新型主流媒體內容生產中的現象已經司空見慣,這些網絡用語通常來源于人們的現實生活,網絡語境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新聞內容與日常生活的共通空間。但在文風建設中,新型主流媒體不僅要“跟隨潮流”,更要“引領潮流”,將新聞話語打造成流行語,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例如,“擼起袖子加油干”“最美逆行者”等話語經新型主流媒體廣泛傳播后深刻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些話語體現著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的中國精神,能夠形成強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
作者田森杰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
鄭文鋒系梧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講師
本文系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新聞輿論觀及其演變研究”(項目編號:2018KY053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丁淦林.中國新聞事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解放日報.報紙和新的文風[N].解放日報,1942-08-04.
[3]丁紹根,伍中梅.中國共產黨新聞史上重要的一次文風改革[J].新聞與寫作,2013(03).
[4]人民日報.致讀者[N].人民日報,1956-07-01.
[5]人民日報.通力合作,剎住長風[N].人民日報,1981-08-18.
【編輯:孫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