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活動是實施德育的重要載體,是學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經歷,是他們生命中有意義的、不可重復的構成部分。它的開展狀況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個體生命價值。開展好每一次校園活動,對學生來說意義重大。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校園活動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進行素質教育及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當前,校園活動呈現出三種不良傾向:一是“隨意化”,上級教育部門要求開展什么活動就開展什么活動,或者學生出現什么問題就開展什么樣的活動,沒有對相關內容進行系統研究;二是“雷同化”,別的學校開展什么活動就參考別的學校也開展類似的活動,缺乏個性;三是“表象化”,將校園活動理解為某個科室或管理者的工作,缺乏有效整合,沒有充分調動更多師生的積極性,導致對活動意義的理解膚淺、不深入。這樣的校園活動并不會對學生產生深層次的影響。
因此,學校需要重新認識和定位校園活動。其一,必須指向學生的真實成長,這才是校園活動存在的根本意義;其二,只有精心策劃活動,才能使校園活動如“綿綿細雨”,不停地滋潤學生這塊“土壤”,使之開出美麗的“花朵”。
一、融入育人理念:校園活動策劃的靈魂
育人理念是一所學校核心價值理念的集中表達,是學校辦學的頂層設計,反映了學校的辦學品位和教育追求。校園活動是育人理念的體現,并受育人理念的制約。因此,策劃校園活動時,有清晰的育人理念作貫穿和支撐,活動就有了靈魂。
我校的辦學理念是“為每一個孩子創造成長的機會”,學校圍繞辦學理念,構建寬容的生命理念,營造寬松的育人氛圍,搭建寬廣的活動生態,注重寬厚的文化熏陶,給予寬心的教育引導。在這基礎上學校開展了很多校園活動,如一月份“傳統體育游戲節暨非遺文化節”、三月份“學雷鋒勞動實踐節”“繽紛藝術節”、四月份“海量閱讀節暨學科文化節”、五月份“校園故事節”、六月份“畢業典禮”、九月份“行規教育節”、十月份“未來創想與創意科技節”“孔子文化節”、十一月份“體育文化節暨足球嘉年華”、十二月份“健康嘉年華”。另外我校還將傳統文化里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活動貫穿其中,為每一個孩子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以學校每年開展的“傳統體育游戲節暨非遺文化節”為例。它基于辦學理念,有自己獨特的組織,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為載體,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參與滾鐵環、打彈珠、跳竹竿舞、穿板鞋、投壺、丟沙包、踢毽子、抓石子、跳皮筋等項目。操場成了孩子們撒歡的場地:彈珠相擊的脆響淹沒在勝利的歡呼聲中,翎羽毽球跳動在學生的腳尖,彩色鐵環滾動于綠茵草地上,沙包場地的孩子們動如脫兔,竹竿舞驚叫聲此起彼伏……每一個孩子的快樂真實可見,每一個孩子的成長觸手可及,學校的育人理念已然扎根于這一場活動中。
常規的校園活動巧妙地融入學校育人理念的頂層設計,從上而下,總攬全局,因而讓這些校園活動煥發出和其他日常活動不一樣的魅力,讓校園活動的開展過程成為欣賞學生成長的過程。
二、堅守兒童立場:校園活動策劃的核心
堅守兒童立場,是校園活動策劃成功的秘訣。兒童立場可以使活動組織者換位思考,從兒童的立場出發,而非活動立場、學校立場,基于兒童成長的真實需求進行策劃,進而形成有效的活動方案。
堅守兒童立場要做到“有的放矢”。“的”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指活動內容選擇上必須滿足學生的需求,要針對學生生命成長中存在的問題與實際,把他們的真實成長視為校園活動策劃的核心追求。負責組織活動的科室通過“我給學校提建議”“成長微信箱”“成長聊天室”“成長信息采集平臺匯總”等方式,建立起較為系統、全面的學生需求數據庫及主題資源庫,為活動的主題選擇提供接地氣、具實效的成長素材。二是指活動形式上必須觀照到每一個學生。學校教育活動的價值取向一定要解決一個核心問題:校園活動是為一小部分、一些有特長的孩子組織的,還是為了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更好地成長?答案顯而易見,校園活動中體現的“人人參與”應該是學校開展活動的首要目標,學校不應過分重視結果,而更多的是應關注學生參與的過程。比如學校組織的“健康嘉年華”活動,充分考慮學生的參與度,不讓一個孩子“遺忘”在活動外,人人都可以參加,而且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參加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在自然放松的狀態下,孩子們的創造性才能更好地發揮,從而打造有溫度的校園活動。三是指活動策劃最好有學生的智慧參與。鼓勵學生發表獨立的見解,讓學生敢想、敢說,放手讓學生做好活動的“主角”,最大可能地激發學生的思維,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如學校開展的有意思、有影響力的“垃圾分類接力跑”,就是學生提出的建議,活動組織者在學生提議的基礎上再和學生一起完善活動方案后開展的結果。
從兒童的立場出發,尊重個體差異,兼容并包,以學生影響學生,發掘出活動的最大潛能。在活動中,學生能夠充分享受活動帶來的獲得感,進一步強化活動動機,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成長。
三、體現課程視野:校園活動策劃的支撐
活動也是一門課程,是與學科課程相對的課程類型。杜威把它稱之為“經驗課程”。校園活動組織者必須要有課程視野,把每次活動都當作課程開發來對待:活動的目標是什么?活動如何有效實施?活動過程如何安排?采用什么策略?怎樣評價?學生是否真正獲得活動體驗?這些課程要素都應該清楚、具體地在活動策劃中體現出來。
有課程視野的校園活動必須以育人為核心,以活動為主體,遵循課程特征(目標的指向度、設計的分層度、評價的多維度等)進行。比如學校的“校園故事節”,定位為“講平凡的故事,聚榜樣的力量”,針對學生認知的實際情況,讓校園里默默無聞的人群走入視野,在平凡中見偉大,感受榜樣的力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揚教育正能量,體現了活動目標的指向度。活動組織包含海選、展示、評選三大板塊,力求讓學生在每一個板塊中都有所收獲,且具有可操作性,體現了活動設計的分層度。最后還進行了評價,并舉行了隆重的表彰儀式。儀式中,校長給挺著大肚仍在講臺激情上課的孕婦教師頒獎,夸贊她們兢兢業業、堅持到底;班主任給隨叫隨到、熱心服務的家委們頒獎,感謝他們對班級的無私奉獻;學校領導給活力四射的籃球少年頒獎,贊揚他們頑強拼搏、為校爭光。表彰結束后,學校還在校園網、學校電子顯示屏上滾動宣傳“校園十大故事人物”“校園十大故事”,并匯編成冊,體現了活動評價的多維度。
活動環境的平等民主,活動目標的動態生成,活動內容的恰當取舍,活動過程的不斷優化,活動評價的反饋強化,這些都是校園活動有課程視野的體現。有課程視野的校園活動支撐起活動的厚度,讓活動關注心靈成長、關注視野拓展、關注能力發展,顯現“平淡中見功底,簡單中見神奇,扎實中見智慧”的功底。
四、貫穿整合意識:校園活動策劃的關鍵
校園活動的整合就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看起來不相同但卻相關的活動組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活動。整合包括方方面面,可以是目標的整合,讓活動由形到神;可以是內容的整合,讓活動由散到聚;可以是途徑的整合,讓活動由窄變寬;可以是時間的整合,讓活動由分到合;可以是評價的整合,讓活動由點到面……
如學校開展的“孔子文化節”活動,活動策劃實施了三個層次的整合。首先,以國家課程為中心,學科德育、活動德育作為輔助,整合語文、科學、音樂、體育、美術,以及班級活動、少先隊活動中與儒家文化相關的內容資源,這是活動內容的整合。其次,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區教育進行整合,對校內教育資源與校外教育資源進行整合,這是活動途徑的整合。最后,將活動評價與學校整體評價進行整合,打造“三級遞進評價”,這是活動評價的整合。在此基礎上根據活動的目標,通過刪、增、補的整合方式,確定活動主線,最后整合成特色鮮明、有傳承印痕的活動體系:以“孔子文化節”為抓手,在校外德育基地—溫州孔廟開展了“1+2+3”固定活動(“1”指溫州孔廟研學活動,“2”指開筆禮、成長禮兩個儀式,“3”指祭孔大典、孔學談、學堂誦讀三項活動);在校園內,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四個要素開展“4+N”系列非固定活動(“N”指每年各系列的活動不少于2次,“非固定”指要結合實際情況開展,不限定時間)和五大故事工程(優良家風故事、學校榜樣故事、學生成長故事、文化傳承故事、校園感動故事)。整個活動涵蓋了完整的教育要素,有層次與梯度,有影響力。
整合是活動深化的關鍵,學校開展的各類活動可以整合非常綜合的內容,涉及人際相處、規則意識、健康觀念、創新與安全、道德與法治等,促使學生通過活動獲得多方面的成長。通過活動整合還可以有效解決目前校園活動低效的問題,增加活動的深度和廣度。整合,校園活動的應然境界;整合,讓校園活動的“顏值”美起來。
五、彰顯創新生成:校園活動策劃的生命
很多時候很多學校開展的校園活動,只是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上的簡單重復,非但低效,而且會削弱活動應有的思想價值和意義。校園活動需要不斷創新與生成,需要用策劃的思維、創新的思維挑戰固有觀念、打破思維定式,這樣既可以提高活動的吸引力,加深學生對活動的理解,又能促進他們對自己已有認知和經驗的反思,從而打破一貫以來的思維定式,增加活動的深度,提升學生品質培養的效度。
由于融入創新元素,改變了活動的角度、方向和固有的認知模式,學生由被動接受的狀態,轉向主動參與,從而獲得主動發展。學校近幾年在策劃“民族文化節”活動時,就根據學生真實成長的經歷,不斷進行自我超越與創新。2018年學校展示民族舞蹈時,活動開幕式以“民族大團圓”為主題,將體育與文化完美結合,各班方陣代表一個民族,展示各民族民俗文化與風土人情,在“扮演”中體驗、領悟民族的特色風情。2019年重頭戲變成“民族美食節”,針對“19個少數民族,83名少數民族學生”的校情,學校設置了民族美食攤位,讓孩子們現場制作美食并進行比賽,孩子們贊不絕口。2020年則換成展示“民族特色運動項目”。孩子們拿著項目卡,在了解運動項目、活動玩法后,興致勃勃地逐項游玩,操場上人頭攢動,喜氣洋洋,各中隊大本營歡笑聲不絕于耳。這些活動每年都要開展,但學校會去開發并進行二次生成,不斷創新活動的載體與評價,讓孩子們在活動之前就非常期待,活動之后對來年的活動翹首以盼,讓孩子們在同樣的主題但不斷創新的活動中有更多的收獲。
創新,煥發了活動的生命力,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強化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校園活動體系,使學生和諧、健康地入情入境,自覺、自愿地深度參與,外在活動狀態與內在思維狀態活躍,從而獲得主動發展。同時通過彰顯創新生成,可以讓學校管理者再一次思考校園活動如何高效開展?如何努力實現把校園還給孩子……對于學校發展起到引擎式的作用。
校園活動是實施德育的重要載體,是學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經歷,是他們生命中有意義的、不可重復的構成部分。它的開展狀況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個體生命價值。開展好每一次校園活動,對學生來說意義重大。
鐘啟泉先生曾說過:“人格在活動中并且唯有通過活動才能得到發展。”面向未來教育,培育具有“5C素養”的未來學生,校園活動組織者不僅僅需要管理者思維,還需要有豐富成熟的活動策劃思維。學校要善于抓住時代的脈搏,釋放孩子的生命潛能,激活孩子的自主精神和創造精神,變被動為自主,變單一為多樣,變乏味為有趣,變低效為高效,開展有意義、有價值的高品位的校園活動,使之成為學生品行體驗的大舞臺,從而指向學生更好、更真實地成長!
【項漲禹,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沙城二小校長,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孫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