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光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4)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強國之基[1]。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以下簡稱為“兩業融合”)是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且已成為我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戰略。近幾年我國的實踐證明“兩業融合”給制造業和服務業帶來了新潛力、新動能,重塑了制造業的新競爭力。“兩業融合”就是打破原有產業的邊界,在各自產業鏈之間相互聯動,以實現更高的產業價值。湖南是制造業大省[2],“十三五”時期湖南省制造業發展取得了矚目的成績,特別是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業在全國遙遙領先。站在“十四五”新征程的起點,準確把握湖南省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效應,有利于精準對接產業轉型升級需求,解決我省在先進制造業中面臨的問題,形成“兩業融合”發展的新格局,推進湖南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落實“智造強省”建設和“三高四新”戰略。
以“制造業與服務業”為篇名在CNKI 上進行搜索,得到1977 條結果。從搜索結果看,我國最早在1989 年就有學者進行研究,2004 年之前每年的研究成果很少,但2004 年后研究成果開始增長,如2016 年(193 篇)、2017 年(196 篇)、2018 年(211 篇)。而以“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為篇名進行搜索,得到61 條結果。縱觀現有的文獻,主要集中在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內涵、特點界定和制造業與服務業的關系的研究上。我國學者對“兩業”間的關系的研究持有四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為需求論。如Francois[3](1990)等認為,伴隨著經濟規模和技術水平的提升,制造業會對服務業產生需求。第二種觀點為供給論。典型代表有Markusen[4](1989)等認為發達的服務業能夠給制造業帶來商品和服務增值,能間接提高制造業的生產效率。第三種觀點為互動論。典型代表有Park &Chan[5](1989)等認為兩者之間不是單向的,是相互依賴的互動關系。第四種觀點為融合論。如Hansen[6](2006)、唐曉華[7](2018)等認為由于信息技術的作用,使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產業鏈相互延伸,兩者出現了融合發展的新趨勢。國內外學者對“兩業”的概念、相互關系和影響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豐富,這對今后在此方向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礎和有價值的借鑒。從已有的研究來看,在以下方面還存在研究的空間:第一,很少有研究從定量上分析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間的關系,已有的研究更多是研究服務業與制造業間的關系。第二,在某個特定區域下的“兩業融合”研究很少。
我們把整個現代產業體系看成是由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構成,但不是簡單的相加,在現代產業體系中,“兩業融合”關系是相互促進和制約的,并且存在雙向因果關系。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間的融合效應直接影響現代產業體系的產出,借鑒高覺民,李曉慧[8][9][10][11]的理論模型,首先構建一個簡單的函數關系式:,然后由“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對上式進行分解可得:

建立聯立方程模型不僅可以反映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機理,還可以反映系統外生變量對產業發展的影響。為了消除異方差等問題,將上述兩個方程兩邊取對數,建立如下模型,各變量名及其解釋如下表1所示。

表1 變量名及其解釋

其中,下標t 表示時間,α,β表示常數項,ε,μ為隨機誤差項。
選取2005-2018 年湖南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相關數據為樣本,數據來源于湖南各年度的統計年鑒。為消除價格水平影響,以2005 年為基期,對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增加值、固定投資額分別進行平減處理。模型中各變量的統計描述如表2 所示。

表2 各變量統計描述
借助Eviews3.1 軟件,選擇似乎不相關回歸法對聯立方程進行估計,結果如表3 所示。

表3 聯立方程估計結果
由聯立方程模型的回歸方程中各解釋變量的估計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先進制造業產出方程中,現代服務業產出系數為0.173,在5%的水平下顯著,也就是說,現代服務業產值每增加1%,就會帶動先進制造業產值增長0.173%。湖南現代服務業對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具有正效應。在現代服務業產出方程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在1%的水平下顯著,回歸系數為0.205。這表明,先進制造業產值每增長1%,能拉動現代服務業產值0.205%增長。
通過構建湖南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聯立方程驗證了雙方具有正的促進效應,但融合發展的水平還較低,機制還不暢,可以從以下方面加大兩者的融合:第一,促進現代物流和先進制造業的融合。物流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先進制造業是物流總需求的主要來源,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同時也離不開高效的物流。具體而言,物流、快遞企業可以融入先進制造業的采購、生產、倉儲、分銷、配送等環節。政府要規劃好先進制造業園區的制造設施與物流相關設施的無縫對接。第二,搭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與互聯網對接的平臺,利用互聯網對接平臺來實現“兩業融合”,如智能工廠、工業互聯網、柔性化定制等平臺。第三,利用產學研合作引導“兩業融合”發展。先進制造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緊密合作關系,進行科技創新和關鍵技術聯合攻關,提供成果轉化、專利技術轉讓、校企合作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