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夏妮 趙建華
(云南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100)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賦予了新的使命。旅游產業具有很強的產業關聯性,文化產業被稱為“旅游產業之魄”,旅游產業又對文化產業起到宣傳與促進作用,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具有天然的耦合性。
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成為一種良好的經濟驅動方式,越來越多的學者以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為研究對象,力圖解決產業融合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國外學者關于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理論分析較多,Baltescu,C.A.,Boscor,D(2013)通過記錄羅馬尼亞文化旅游發展,認為古老文化遺產可以帶動旅游發展[1];Daniel Borg(2017)通過分析戈佐島文化遺產,探索文化產業對旅游產業的影響[2]。國內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相關理論研究則起步較晚,楊春光(2011)闡述了文化屬性與旅游屬性的內在聯系[3];梁春燕(2019)通過分析崇信縣文化與旅游產業的發展現狀,提出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可行性對策[4]。在國內相關研究中,理論研究較多但實證研究較少,且現有實證分析中耦合研究法占據重要地位。侯兵、周曉倩(2015)利用熵技術確定各指標權重進而構建了融合發展模型[5];李爽爽(2017)采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和灰色關聯度模型對西北五省市進行了分析[6]。
國內學界對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定量分析成果較為欠缺,針對某一具體旅游地的定量分析基本處于空白狀態。西雙版納旅游產業以其獨特的熱帶雨林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民族文化,在云南省乃至全國旅游業中占據著重要位置,以產業融合發展為視角,利用耦合研究法進行實證分析,以期為西雙版納的文旅產業協調發展提供優化路徑。
通過定量分析測評西雙版納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之間的耦合協調程度與同步發展情況,分析不同時間段西雙版納文旅產業的耦合發展類型,為西雙版納文旅產業協調發展提供現實借鑒。
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具有較高耦合性,且每個產業系統中子系統較多。在實地調研及資料搜集基礎上,選取可以代表各自產業且能夠收集到具體數據的指標。依據科學性、系統和層次性原則,構建耦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框架。
采用熵值法對西雙版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指標進行客觀賦權,熵值和指標權重的關系是:指標的離散程度越大,信息量越大,不確定性越小,熵值越小;指標的離散程度越小,信息量越小,不確定性越大,熵值越大。熵值法賦權步驟如下:
1.矩陣與數據標準化處理
研究西雙版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假設某一產業系統中有m 個年份數據包含n 個指標,構建原始數據矩陣如下:

其中,Xij表示第i年旅游或文化產業第j項指標值。由于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各指標單位不同,為方便比較分析,將數據進行去單位處理。為避免某些年份出現標準化值為0 的無意義情況出現,將標準化值進行0.001 單位的平移:

其中,i=1,2,…,m;j=1,2,…,n;表示第i年第j個指標,值為Xij;min(Xj)是第j項指標中最小值,max(Xj)是第j項指標中最大值。數據無量綱化均用正指標公式。
2.指標權重確定
首先,計算第j 項指標下第i 年占該指標的比重

其次,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

其中,ej是第j項指標的熵值,0 ≤ej≤1;ln 為自然對數。
再次,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系數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第j項指標而言,指標值Xij的差異系數越大,對綜合評價的作用越大,熵值就越小。當gj越大時,該指標越重要。
最后,計算第j項指標權重

3.產業綜合發展評價指數計算
運用線性加權法計算西雙版納第i 年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綜合發展水平指數:

1.耦合度模型
耦合度模型便能夠反映西雙版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協調發展程度。兩個產業耦合發展有兩種結果:一種是良性耦合,另一種是不良耦合。參考相關文獻,得到耦合度公式如下[7]:

式中的θ 的取值為0.5。f(x)和g(x)表示無量綱化后的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綜合評價指數。耦合度C ∈[0,1],且C 越接近1 表示兩個產業的耦合度越高,C 越接近0 表示兩個產業的耦合度越低。耦合度C 取值范圍對應等級為:C ∈[0,0.3],低度;C ∈(0.3,0.5],較低;C ∈(0.5,0.8],較高;C ∈(0.8,1],高度。
2.耦合協調度模型
借助耦合協調度模型,可以分析西雙版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在融合發展過程中是否具備協調發展程度,其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D 為耦合協調度,C 為耦合度,T 為耦合協調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數。其中β 值為0.5,由于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地位相同,故α 和β 均取0.5。由式(9)可知,若協調度越高,兩個產業協調發展效果越好,反之越差。采用均勻分布函數法將兩個產業的耦合協調度區間進行等級劃分:0.00~0.09,極度失調;0.10~0.19,嚴重失調;0.20~0.29,中度失調;0.30~0.39,輕度失調;0.40~0.49,瀕臨失調;0.50~0.59,勉強協調;0.60~0.69,初級協調;0.70~0.79,中級協調;0.80~0.89,良好協調;0.90~1.00,優質協調。
3.同步性模型
同步性模型則能夠對西雙版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兩個產業間的同步發展情況進行量化測度,進而得出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相對關系,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P 表示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同步性值。根據P 值大小,同步性類型可以分為為:P〈0.9,旅游滯后型;0.9 ≤P ≤1.1,同步發展型;P〉1.1,文化滯后型。
綜合考慮數據可靠性、可得性及樣本量,另由于統計資料的數據年份受限,數據統計區間為2008—2016 年。
使用熵值法對西雙版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相關指標進行賦權。使用式(2)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再通過使用式(3)—(6)對各項指標賦權,結果如下:
數據來源:《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與《西雙版納年鑒》。
根據表1 和式(7),可以計算出西雙版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綜合評價指數如下:

表1 西雙版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指標權重

如圖1,從旅游產業角度看,整體呈現穩定增長態勢,其中2008—2015 年平穩增長,2015 年開始旅游產業出現大幅度增長;從文化產業的角度看,整體呈現增長趨勢,值得注意的是,2010 年和2012 年出現相對下降,與旅游產業類似,文化產業在經過短期回調之后自2015 年開始大幅增長。

圖1 2008—2016 年西雙版納文旅產業綜合發展評價指數
將數據代入式(8)可以計算西雙版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耦合度,結果如下:
由表2 可知,2012—2016 年間西雙版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屬于高度耦合狀態;2008—2011 年間耦合等級分別為:低度耦合、較低耦合、較高耦合、較高耦合。僅該分析尚不能完全解釋兩產業融合發展狀態,仍需進一步考慮耦合協調度。根據式(9)計算西雙版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耦合協調度數值,結合等級劃分,得出結果如下:

表2 2008—2016 年西雙版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耦合度
由表3 可進一步看出,西雙版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耦合協調度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協調關系逐漸趨好。2008 年西雙版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耦合協調嚴重失調,經調整和發展,2016 文旅產業之間已然呈現出良好協調態勢。

表3 2008—2016 年西雙版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耦合協調度
根據式(10)并結合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同步類型劃分,可以得出如下結果:
如表4 所示,2008—2015 年西雙版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同步性一直處于旅游滯后型,而2016 年西雙版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同步性則轉變為文化滯后型。

表4 2008—2016 年西雙版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同步性及類型
通過耦合協調度和同步性結果,最終可以分析得出西雙版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耦合類型,研究總結如表5 所示:

表5 2008—2016 年西雙版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耦合類型

從表5 可以看出,在樣本研究期限內,西雙版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耦合協調度從2008 年的嚴重失調發展到2016 年提升為良好協調發展,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與此同時,西雙版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同步性在2016 年以前一直處于旅游滯后型階段,直至2016年表現出文化滯后趨勢,在研究期限內兩個產業的發展水平從未同步,未能達到理想的均衡水平。
從實證分析結果可知,截至2016 年,西雙版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耦合度為高度耦合狀態,是較為理想的耦合狀態;耦合協調度為良好協調發展,為實現文旅產業高均衡狀態發展,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需要加大促進協調力度;同步性為文化滯后型,由于兩個產業沒有實現同步發展,進而制約產業融合之后所形成的耦合系統發展水平。加之近年來,云南省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像麗江、玉溪、大理、香格里拉等旅游城市都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這些特色旅游城市的崛起為西雙版納文旅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西雙版納只有加大文旅融合發展力度,方能在云南省眾多旅游文化城市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