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柳
(重慶市涪陵區第五中學校 重慶涪陵 408000)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提出:閱讀由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的非連續性文本,能領會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義的結論。語文閱讀中運用這一教學模式,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促使學生更好學習文本知識。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這一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呢?本文就此進行分析。
所謂的非連續性文本,就是不同句子、段落組成的“連續性文本”閱讀材料,該文本包括文字、統計圖、圖畫,具有信息量大、直觀、概括性強、直觀的特點。在現代社會中,非連續性文本的運用比較廣泛,生活中常見的使用說明、海報等都是非連續性文本的一種。該閱讀模式的核心,就是讀懂文本信息,得出結論[1]。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加強對該方法的運用,借此提升學生信息獲取能力,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知識總結能力,以此提升教育工作效率。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對教材中包含的非連續性文本素材進行挖掘利用,將此與閱讀教學充分結合,引導學生利用圖片中隱含的信息,進行閱讀學習,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總結。通過教材中插圖資源與閱讀素材的結合,促使學生深入學習,鼓勵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探究,使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掌握文本分析方法,形成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促使學生綜合素質提升[2]。
例如,進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課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將課本中三味書屋、學生讀書、蟋蟀的圖片放大,讓學生一邊觀看圖片,一邊閱讀文本,感受百草園、三味書屋的生活的快樂。閱讀活動中,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文本,了解文章主要描述內容,并結合教材中的圖片信息,思考作者在這一生活中的心理狀態,分析文章中心主旨,以此提升課本知識學習效果。如,教師:在教材中圖片中,你們看到了什么?學生1:一只在綠葉上大聲唱歌的蟋蟀。學生2:一群認真讀書的小朋友。學生3:一個古樸的教室。教師:假設你們也生活在作者描述的生活環境中,遇到圖片中出現的小蟋蟀、經歷在三味書屋讀書的過程中,你們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呢?學生1:我想我會過的非常愜意,不僅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時還可以與同學們一起學習,學習文化知識。學生2:如果我和作者一樣,在美好的大自然生活中生活,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學習文化知識,我想我會非常的幸福,身心都會處于比較愉悅的狀態。通過師生互動,提升閱讀學習效果,使學生在非連續性文本與連續性文本結合下,感受閱讀學習的魅力,提升自身學習能力。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資源拓展,為學生展示更多語文知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語文學科的魅力,通過閱讀學習提升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與總結能力。利用課外資源進行拓展教學時,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材料進行分析,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語文知識,以此提升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閱讀是豐富學生知識面,優化學生知識語文知識結構重要途徑,教學資源拓展的過程中,應以學生學習興趣為主,選擇適合的材料進行拓展閱讀教學,讓學生感受閱讀學習的魅力,以此提升教育工作效果,促使學生語文能力提升。
例如,進行《孤獨之旅》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拓展教育,將我國最近幾年人口旅行情況以數據的方式體現出來,如下,讓學生對數據信息進行深入探究,了解我國旅行行業發展狀態,借此分析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當圖片展示結束后,對學生問道:文章中描述的時孤獨的旅行,通過這一圖表的觀看,你們覺得現代人們對旅行有什么看法?或者在這一圖中獲取什么信息。學生1:通過這一圖片信息,可以看出人們對旅游的熱愛處于比較高漲的情緒,每一年用在旅行活動中的花費都在增加。學生2:通過對這一圖片的分析,我覺得人們都是喜歡旅行的,不然也不會在旅行上花費這多的錢。通過課外非連續性文本的利用,提升學生信息收集與總結能力,為更好的閱讀學習打下基礎。

圖一:2014-2019年中國國內旅游柱狀圖
在語文閱讀中,融入生活中的非連續性文本素材,借此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幫助學生更好的閱讀學習。于都活動中,加強對生活中閱讀素材的運用,如表格、廣告、地圖、圖書目錄等等,將此與閱讀教學充分結合,引導學生從中收集信息,并總結歸納,以此提升學生閱讀學習能力,使學生掌握不同文本閱讀學習方法[3]。利用生活素材進行閱讀教學時,給予學生充足的學習空間,鼓勵學生對閱讀文本進行全面分析,以此培養學生主動閱讀學習興趣,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活動開展,拓展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閱讀范圍,促使學生閱讀學習能力提升。課堂活動中,加強對課本中素材的運用,通過多種途徑拓展非連續性文本素材,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提升閱讀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