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丹丹 姜蕊
(河南省信陽市中心醫院麻醉科 信陽464000)
全膝關節置換術常用的術后鎮痛方式是連續股神經阻滯,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痛苦,但會降低患者股四頭肌肌力,導致患者下床活動時間延遲,對患者術后康復產生較大影響[1]。低濃度羅哌卡因可用于運動神經阻滯,雖單用鎮痛效果不佳,但聯合阿片類藥物應用時,既可減少不良反應發生,又會增強鎮痛效果[2~3]。本研究分析羅哌卡因復合右美托咪定連續股神經阻滯對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鎮痛效果,以期為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選擇合適的術后鎮痛方式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女31例,男19例;年齡57~78歲,平均年齡(64.3±5.0)歲;體質量50~85 kg,平均體質量(65.5±5.5)kg。觀察組女29例,男21例;年齡56~77歲,平均年齡(64.5±5.4)歲;體質量49~84 kg,平均體質量(65.9±5.8)kg。兩組性別、年齡、體質量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擇期行單側全膝關節置換術;意識清醒,能配合治療、檢查,并填寫相關評估量表;患者及家屬事先了解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臟器類疾病或惡性腫瘤;對研究所用藥物有過敏史或濫用史;凝血功能障礙;有股神經阻滯禁忌。
1.3 鎮痛方法 兩組患者入室后均行SpO2、血壓、心電監測,麻醉誘導前在超聲引導下行股神經阻滯置管,將超聲探頭置于患者腹股溝韌帶下2 cm處,待清晰顯示股動靜脈及股神經后,從大腿外側進針,直至髂腰肌表面的股神經處,之后注入20 ml 0.5%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73194),確定阻滯起效后行全身誘導。麻醉誘導藥物:0.05 mg/kg咪達唑侖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13433)、1.5~2.0 mg/kg丙泊酚乳狀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63040)、2 μg/kg枸櫞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54256)、0.2 mg/kg注射用苯磺順阿曲庫銨(國藥準字H20171002)。麻醉維持藥物:用0.5~1.0μg/(kg·h)注射用鹽酸瑞芬太尼(國藥準字H20030200)復合4~6 mg/kg·h丙泊酚進行靜脈泵注,術中需要時可靜注苯磺順阿曲庫銨以維持肌松,縫皮結束前給予0.01 mg/kg注射用甲硫酸新斯的明(國藥準字H20040691)及0.5 mg阿托品異丙嗪注射液(國藥準字H11021897)拮抗肌松。術后對照組給予1μg/kg舒芬太尼復合0.15%羅哌卡因,觀察組給予2μg/ml鹽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83390)復合0.15%羅哌卡因,術后均連接鎮痛泵,鎮痛泵總容量為200 ml,設置背景劑量為4 ml/h,追加劑量為3ml,直至術后48 h,若患者疼痛評分[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超過3分,則肌注50 mg鹽酸哌替啶注射液(國藥準字H63020021)。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包括麻醉時間、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2)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 d、術后2 d、術后3 d及出院時運動狀態下疼痛評分。(3)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惡心嘔吐、心動過緩、下肢麻木)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23.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兩組麻醉時間、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組別 n 麻醉時間(min)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觀察組對照組50 50 tP 131.9±19.8 129.7±25.4 1.562 0.456 91.7±21.8 90.9±24.6 1.671 0.342 9.3±1.5 9.5±1.7 1.892 0.298
2.2 兩組運動狀態下疼痛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1 d、術后2 d、術后3 d時運動狀態下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出院時運動狀態下疼痛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運動狀態下疼痛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運動狀態下疼痛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術后1 d 術后2 d 術后3 d 出院時觀察組對照組50 50 tP 3.1±1.1 3.9±1.0 4.156 0.025 3.1±1.2 3.7±1.1 3.988 0.031 2.8±0.3 3.5±0.2 4.756 0.020 2.5±0.7 2.6±0.8 1.499 0.501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全膝關節置換術是嚴重膝關節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術中需松解膝關節周圍組織,同時需進行大量截骨,術后患者也需及早進行被動訓練與主動訓練,從而改善假體功能,但術后訓練時患者會出現股四頭肌痙攣,產生劇烈疼痛,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4],若未進行有效控制,會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因此,術后需給予患者充分鎮痛,確保患者的股四頭肌肌力正常[5],本研究將羅哌卡因復合右美托咪定連續股神經阻滯用于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鎮痛效果顯著。
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麻醉時間、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觀察組術后1 d、術后2 d、術后3 d時運動狀態下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出院時運動狀態下疼痛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右美托咪定作為一種活性右旋異構體,在進入患者體內可以有選擇性地對患者腎上腺組織產生刺激,提高α2A受體的分泌活性,降低α1受體的不良反應,從而提高患者自身鎮痛、鎮靜與焦慮抵抗能力。而且α2A受體的分泌量增加,也會對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產生消極影響,影響疼痛信號的傳遞,并有降低心率與血壓的作用,能減輕患者不適感,起到一定鎮痛作用。但是由于過高濃度的麻醉藥量也會影響患者神經組織與術后康復,因此在進行神經阻滯鎮痛時,降低麻醉藥劑濃度和其產生的不良反應,也是臨床醫師需要關注的治療重點之一。羅哌卡因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麻醉藥劑,麻醉藥效好,對心臟及神經組織產生的毒性低,因此被廣泛運用于神經阻滯、硬膜外麻醉中。許亞梅等[6]在進行右美托咪定聯合羅哌卡因連續股神經阻滯的研究中發現,采用羅哌卡因復合右美托咪定進行麻醉鎮痛的效果更好,與本研究結果一致。這主要是因為羅哌卡因復合右美托咪定應用時,右美托咪定可通過降低動作電位、超極化、鈉泵電壓門等作用來抑制神經傳導阻滯,從而延長羅哌卡因的神經阻滯時間,增強術后鎮痛效果[7~8]。同時林瑩等[3]的研究表明,采用右美托咪定復合羅哌卡因進行麻醉鎮痛時,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也相對較低,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表明羅哌卡因復合右美托咪定連續股神經阻滯聯合應用時會相應減少藥物濃度與毒性,從而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綜上所述,羅哌卡因復合右美托咪定連續股神經阻滯可提高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鎮痛效果,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