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虹 周微
(江蘇省無錫市中醫醫院 無錫214071)
急性冠脈綜合征是特指冠心病中急性發病的類型[1],包括ST段抬高性心梗、非ST段抬高性心梗及不穩定性心絞痛。急性冠脈綜合征發病率高,危害嚴重,臨床醫師過分重視該疾病,往往忽視了其他疾病導致的急性胸痛,容易出現誤診漏診。現將臨床中遇到的酷似急性冠脈綜合征樣胸痛4例分享如下:
1.1 患者1 男性,55歲,因“胸痛15 min”于2020年2月20日24時來院就診。既往有高血壓,平時未用藥。15 min前患者突發胸痛,呈燒灼樣,部位胸骨后及右前胸、右上腹部,并牽及右后背部,疼痛劇烈,汗出濕衣,來院后癥狀稍改善,疼痛呈陣發性加劇,伴汗出,訴坐位疼痛會減輕,臥位癥狀會加重,無惡心嘔吐,無氣促。查體:血壓206/112 mm Hg;呼吸20次/min;心率73次/min,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及雜音。輔助檢查:心肌酶譜CK-MB 11.23 ng/ml(0.00~5.00 ng/ml);肌 鈣 蛋 白Ⅰ0.093 ng/ml(0.000~0.100 ng/ml);凝血功能,D-二聚體2.46 mg/L;心電圖,竇性心律,ST段抬高(Ⅱ、Ⅲ、aVF、V1~V5抬高0.025~0.250 mV),心電軸左偏,異常Q波,輕度ST段改變,T波改變,QT間期延長(見圖1)。第二次復查心電圖無動態改變,胸部CT平掃:兩肺下葉胸膜下及左肺上葉舌段條索影。急診醫師閱讀胸部CT未見主動脈壁新月形或環形增厚、內膜鈣化斑塊移位及撕裂內膜片,不考慮主動脈夾層,初步診斷為急性冠脈綜合征、急性心梗可能。但該患者突發劇烈疼痛,疾病發作開始即為劇烈疼痛,不能耐受,這種胸痛疼痛的高峰早,疼痛部位涉及右前胸及右后背部,疼痛與體位有關,疼痛特點不符合急性冠脈綜合征,進一步查主動脈CTA提示胸腹主動脈夾層(DeBaKeyⅢ)(見圖2),確定診斷:主動脈夾層(DeBaKeyⅢ)。

圖1 主動脈夾層患者心電圖

圖2 主動脈夾層患者CTA影像
1.2 患者2 男性,48歲,因“胸痛半個月”于2018年11月26日來院。有2型糖尿病史1年余,半月前出現咽痛、鼻塞流涕,未服藥治療,現上述癥狀已緩解。2 d前出現發熱,體溫最高38.5℃,自服布洛芬緩釋片后體溫恢復正常,無咳嗽咳痰。反復胸痛半個月,時伴后背部不適,疼痛呈間歇性發作,于臥位時加重,坐起或身體前傾時減輕,無腰背四肢放射痛,無咽喉部緊縮感,無大汗淋漓,無咳嗽咳痰,無黑矇暈厥,無惡心嘔吐,無腹脹腹痛。查體:血壓118/70 mm Hg,兩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啰音;心率96次/min,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查心肌酶譜、肌鈣蛋白正常;心電圖,竇性心律,ST段抬高(見圖3)。患者有糖尿病史,近期胸痛,心電圖有ST段抬高,急診醫師初步診斷為“急性冠脈綜合征”,收住入院。入院后仍按急性冠脈綜合征處理,后2次復查心肌酶譜、心梗三聯均正常,再仔細分析病情,患者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半月來出現胸痛,時伴后背部不適,疼痛呈間歇性發作,于臥位時加重,坐起或身體前傾時減輕,期間聽診可聞及心包摩擦音,多次查心肌酶譜、肌鈣蛋白正常,進一步查心臟彩超、胸部CT提示心包積液(見圖4),復查心電圖,竇性心律,PR段壓低(Ⅰ、Ⅱ、aVF、V3~V6),PR段抬高(aVR),ST段抬高。ST段抬高、PR段下移是急性心包炎累及心室肌、心房肌,產生損傷電流所致,是急性心包炎特征性心電圖改變[1],確診為急性心包炎。

圖3 急性心包炎患者心電圖

圖4 急性心包炎患者CT影像
1.3 患者3 女性,61歲,因“胸痛4 d”于2019年12月7日來院。患者胸痛部位位于心前區,活動后明顯,休息后可緩解,無放射痛,無心前區壓榨感,無腹瀉腹痛,無便血,無發熱,無咳嗽咳痰,無咯血,起初未重視,后胸痛未見好轉,來院。查體:血壓139/90 mm Hg;呼吸16次/min;血氧飽和度94%;心率77次/min,律齊,未及雜音。查心肌四聯,高敏肌鈣蛋白T 444.4 ng/L,NT-proBNP 2 309 ng/L,余正常;凝血七項,D-二聚體2.31 mg/L,FDP 7.40μg/ml,余正常;靜息時血氧飽和度94%,活動后血氧飽和度89%~90%;心電圖,竇性心律、心電軸左偏、不典型不完全右束支阻滯、輕度ST段改變,T波改變(Ⅱ、Ⅲ、aVF、V4倒置,V5低平)、QT間期延長(見圖5)。胸部CT示兩肺紋理增多,請結合臨床;甲狀腺右葉鈣化灶。心臟彩超,室間隔增厚;左心室舒張功能減退;中度三尖瓣關閉不全;輕度肺動脈瓣關閉不全。患者活動后胸痛,心電圖ST-T改變,肌鈣蛋白增高,急診醫師初步診斷為“急性冠脈綜合征”。后仔細觀察病情,發現患者休息時SPO294%,活動后SPO289%~90%;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心電軸左偏、不典型不完全右束支阻滯、胸導聯T波改變、QT延長,且D-二聚體增高。患者血氧飽和度水平偏低,心電圖胸導聯T波改變,D-二聚體增高,是肺栓塞診斷的重要依據,進一步查肺血管CTA,左、右肺動脈內多發充盈缺損(見圖6),確診為肺栓塞。

圖5 肺栓塞患者心電圖

圖6 肺栓塞患者CTA影像
1.4 患者4 男性,57歲,因“胸痛半天”于2020年1月15日來院急診。患者5 d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咽痛不適,左側明顯,發熱咳嗽咳痰,飲食有礙,聲音嘶啞,當地衛生服務中心予抗感染、霧化等治療,癥狀未見明顯緩解。患者來院前1 d晚8時睡眠中突發右側胸部撕裂樣疼痛,持續10 min左右,伴惡心,大汗,咯膿血少許,后癥狀有緩解,仍感胸痛不適。當地衛生服務中心建議轉上級醫院進一步診治,故赴我院急診內科。查體:體溫37.3℃,血壓132/84 mm Hg(右),125/76 mm Hg(左);心率75次/min,律齊。查 血 常 規,WBC 19.12×109/L、N 74.74%,HCRP 328.39 mg/L;心電圖,竇性心律,ST段抬高(見圖7);頸部CT平掃+胸部CT平掃,兩肺上葉多發肺大泡、兩肺條索影,前縱隔及右側心膈角混雜密度結節,主動脈壁局部鈣化,口咽左側壁形態不整、積氣,環狀軟骨左側積氣(見圖8)。患者中年男性,急性胸痛,心電圖示ST段抬高,急診科醫師初步考慮胸痛,病因為急性冠脈綜合征。后仔細分析病情,查體發現左頸部有腫脹,紅腫壓痛,閱讀胸部CT,左側頸部及上縱膈有明確氣腫及膿腫。結合患者病史及胸痛特點,胸部CT征象,考慮咽部感染并發縱膈感染。建議進一步至外院診治。跟蹤病情:患者入住上海中山醫院,診斷為咽旁間隙感染、縱膈感染,予留置胃管、抗感染等治療,好轉出院。

圖7 縱膈感染心電圖

圖8 縱膈感染CT影像
急性胸痛病因復雜多樣,由于急性冠脈綜合征發病率高、致死率高,臨床醫師對急性冠脈綜合征診斷意識明顯增強,優先考慮急性冠脈綜合征,進而出現一些誤診。為提高診斷準確率,減少誤診,可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面對每個急性胸痛患者,均要有鑒別診斷意識。仔細問診、體格檢查,掌握胸痛的臨床特點及體征,對胸痛特點與所擬初步診斷不符合的情況,應進一步詳細詢問,發現診斷線索。上述4例胸痛患者其胸痛各具特點。患者1,主動脈夾層,胸痛疼痛部位位于胸骨后及右前胸、右上腹部,并牽及右后背部,為突發劇烈疼痛,胸痛一開始即達高峰,胸痛放射范圍更為廣泛,疼痛高峰時間較急性冠脈綜合征的高峰時間為早,胸痛放射范圍大[2]。患者2,急性心包炎,胸痛,疼痛間歇性發作,于臥位時加重,坐起或身體前傾時減輕,近期有感染史,病程中體檢可及心包摩擦音。患者3,肺栓塞,活動后胸痛,休息時無癥狀,僅憑癥狀容易誤診。患者4,縱膈感染,近期有左側咽旁間隙感染史,突發胸部撕裂樣疼痛伴大汗出,持續10 min左右癥狀改善,仍感胸痛不適,同時存在發熱,吞咽困難,聲音嘶啞,應考慮到合并縱膈感染。縱膈感染可因頭頸部感染經頸筋膜間隙擴散,如氣管前間隙、頸鞘間隙和椎前間隙,導致肺部和縱膈內感染[3]。此患者病初為咽部感染,后感染播散至縱膈,縱膈感染發病率不高,醫師認知度不高,容易漏診。
高危胸痛患者按胸痛流程操作,臨床癥狀+心電圖+心肌酶譜、肌鈣蛋白。按入院10 min內、30 min至1 h、3 h、6 h動態復查心電圖、心肌酶譜、肌鈣蛋白(具體按照臨床情況檢查),并請心內科專科會診,對于急性冠脈綜合征不能漏診。但對于病程中,心電圖無動態改變,肌鈣蛋白水平無動態改變者,需提高警惕,排除其他疾病導致的急性胸痛。急性各類胸痛,心電圖各具特點,加強心電圖學習可減少誤診。如患者2、患者3,心電圖征象上即應懷疑合并心包炎、肺栓塞。心肌酶譜、肌鈣蛋白增高,必須正確解讀。患者1、患者3,心肌酶譜、肌鈣蛋白增高,心肌酶譜異常,可見于急性冠脈綜合征、其他心肌損傷和肌肉疾病、手術等;肌鈣蛋白增高,除見于急性冠脈綜合征,也可見于其他疾病導致的心肌損傷,氧供需失衡引起的損傷[4]。高度懷疑主動脈夾層、肺栓塞、急性心包炎、縱膈感染等患者,應盡快完成主動脈CTA、肺血管CTA、心臟彩超、胸部CT等檢查,臨床醫師也需會閱片,可以減少誤診。
綜上所述,對于急性胸痛患者,臨床醫師須仔細詢問病史,全面體檢,及時完善輔助檢查,掌握各種高危胸痛疾病的典型特征及鑒別要點,多科協作,以盡快明確診斷,減少誤診,使患者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