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20年3月份,美股屢次熔斷,全球資本市場劇烈波動。筆者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評論員,在“央視頻”和“央視新聞”客戶端等總臺旗下的新媒體平臺多次參與相關主題的新媒體直播。本文以“美股高頻熔斷”總臺新媒體直播為例,就相關經驗得失進行思考總結,并就融媒體時代廣電媒體的多元化可持續發展提出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直播 ?技術創新 ?廣播電視轉型 ?流程再造
【中圖分類號】G221 ? ? ?【文獻標識碼】A
2020年3月中旬,美國股市先后4次觸發熔斷機制。資本市場黑天鵝頻繁起舞,成為全球最受關注的階段性新聞事件之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以下簡稱總臺)從3月15日至3月26日,依托“央視頻”和“央視新聞”客戶端推出多場新媒體直播,其中9場的主題都與資本市場的劇烈波動緊密相關。本文從不同視角總結新媒體直播的運行方式,同時對于所需的配套資源和運行規律進行探討與思考。
一、新媒體直播和廣電媒體直播的優勢比較
2019年11月,“央視頻”客戶端正式投入運轉,其是總臺最為新銳的新媒體力量之一。“央視頻”的內容安排不受傳統廣電線性播出的限制,可以靈活調整,而且在直播開始后可以進行首頁推薦并彈窗預告,進而抵達每一位用戶。這樣的快速反應機制和生產方式是傳統廣電部門目前所無法具備的。同時,其打破傳統的組織結構藩籬,具有動態整合資源的方式和能力。
1.打破時空局限,動態調整產能
廣播和電視要想啟動直播,必不可少的物理場景是直播間。然而,從4G時代開始,直播硬件門檻已經被智能手機完全消解。與此同時,廣播和電視以時間軸為主線的線性內容編排方式卻逐漸顯露出明顯的短板。以美股高頻熔斷總臺新媒體直播為例,從“央視頻”客戶端決定發起直播到測試并啟動直播信號僅用時20~50分鐘。同時,大屏(指電視屏幕)是單一維度電視空間,無法同步開啟多場直播,而“央視頻”與“央視新聞”客戶端均可有多場直播同步進行。廣播和電視一旦啟動突發事件直播,勢必打亂正常節目編排,甚至影響安全播出,而新媒體直播的啟動及結束時間都比較靈活,可以隨機而定。
2.靈活的人員配置
相較廣播電視媒體直播,新媒體直播人員調配更加靈活。比如:在“央視頻”客戶端播出的一期“美股高頻熔斷”直播中,筆者與總臺中國國際電視臺同名主持人王冠形成“雙冠王”組合;在“央視新聞”客戶端“美股如何開啟新的一周”直播中,筆者和主持人莊勝春與駐美記者劉旭形成3人組合。此種嘗試的意義在于靈活快速,輕操作、低成本、高效率,對于廣播和電視生產亦能起到一定的啟發作用。從未來趨勢看,一旦互聯網終端的呈現成為常態甚至是主陣地,現有頻道頻率制或者大中心制的劃分與區隔,可能也會面臨一定的重塑。
以往傳統廣電生產以節目組為單位,往往是固定人員班底生產固定內容。對于節目內容的定位有清晰的邊界。好處是責權利足夠清晰,可以保證節目的穩定產出,問題是其產能的靈活性和動態性受到約束。而突發新聞類直播對于資源的動態調整和有效盤活做出了重要探索。
二、新媒體直播給評論員和主持人帶來的全新挑戰
對于財經節目主持人和評論員而言,其對財經領域的新聞洞察和知識結構積累本是常規工作范疇,而面對突發新聞類新媒體直播仍有以下幾個挑戰。
1. 對知識儲備的快速消耗
此次美股高頻熔斷新媒體直播平均時長為90分鐘左右,最長一次約120分鐘,而突發新聞類直播用于事前準備的時間幾乎為零。專題類直播雖然有相對充裕的準備時間,但網友在實時互動中所提問題卻有極強的發散性和隨機性,極大地拓寬了話題的邊界。尤其是單人直播,對于主持人的知識結構和眼界認知都是直接考驗。這樣的生產模式和產品理念,也對傳媒機構的人才儲備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
2. 熟練運用網絡直播硬件及軟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經過幾次摸索嘗試,筆者總結出居家直播及辦公區直播場景所需硬件設備。
以上三個新媒體直播場景,唯有“央視新聞”新媒體在疫情期間是24小時不間斷直播,拍攝設備與信號調試有專人負責。其余兩個都需要直播參與者(主持人或評論員)熟練、迅速地進行場景布置和硬件調試,快速進行直播信號測試。也唯有如此,一旦啟動突發新聞直播,才能盡快推出直播流。
3.人設定位與直播語態的調整
在以往的廣播電視直播節目中,筆者無論擔任主持人還是評論員,都有鮮明的職業形象和直播語態。電視直播中,主持人基本上需要西裝革履、正襟危坐,廣播語態比較輕松靈活,但依然和網絡直播有較大區別。小屏(指手機屏幕)直播即便呈現出鮮明的媒體機構特征,但面對在線網友時依然有較強的個體存在感。這是互聯網傳播和廣電媒體傳播的一個顯著差別:互聯網更強調個體之間的交流以及一對一的人際傳播關系,而電視大屏的臺標與廣播中的呼號都在時刻強化媒體的機構屬性。這樣的機構權威感與強勢感,在互聯網傳播中已經最大程度地被互聯網技術和網絡文化所消解。隨著互聯網強勢傳播時代的來臨,在新媒體直播過程中,個人和機構的關系配比應該如何平衡?一線人員在和網友用戶交流過程中又該做多少語態上和心態上的調整?這似乎都需要我們思考。
4.強化各工種人員的用戶思維
在總臺廣播節目《王冠紅人館》中,筆者擔任制作人和主編,在總臺央視財經頻道的多檔節目中,主編一職是專人專崗,全程負責統領全局。而新媒體直播并沒有如此明確的人員分工。說什么?怎么說?說到哪兒?往往需要瞬間判斷,甚至是動態化的邊直播、邊商量、邊調整,這背后體現了新媒體突發新聞類直播的混編組隊模式。以往格式化的導播口令變為動態化的機動調整,如此變化需要各個工種的參與者都具備全工種的流程思維意識,內容人員和技術團隊的邊界日趨模糊。所有直播團隊成員都需要具備用戶思維,為網友做好服務。互聯網直播可以實時看到用戶的反饋互動,我們固然不可能任由網友“點菜”式地漫談,打亂整體節奏。但應在最大程度上對互動信息予以回應和傾斜。
三、對融媒體發展趨勢的思考與建議
1.加速推進融媒體產能的流程設計和資源分配
先網后臺、移動優先是總臺的既定戰略,也是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需要。以美股高頻熔斷“央視頻”“央視新聞”和“央視財經”客戶端的相關直播為例,啟動突發直播后,首先要在第一時間啟動各工種人員的整合組隊。而在廣電傳統產能向新媒體產能的過渡期,還存在一些人員使用、資源調配流程化和制度化的盲區和梗阻。項目誰來發起?聽誰指揮?當相關人員和傳統崗位出現矛盾時如何取舍?如果有更加順暢的體制機制,對于今后的常態化操作將會大有裨益。
2.加強一線人員的新媒體技能培訓
現在一線業務人員普遍對于新媒體的生產流程和軟硬件的設備操作感到陌生。到了突發直播的啟動時刻,對于用什么設備、使用什么軟件、如何標準化操作都缺乏統一的流程標準和熟練操作訓練。這對于今后流程化、常態化的產能啟動構成了明顯制約。而這也是最容易啟動和補齊的短板。期待制定標準化操作手冊并加以演習磨合,降低實戰時的試錯成本。
3.探索新內容空間的廣告運營
目前對于小屏的打造都著眼于內容,營收運營還相對空白,對直播場景的產品商業開發和品牌植入并未完全有效利用。新媒體產品還缺乏足夠的成本理念和營銷思維。對于增量空間的小屏內容是否應該有效商業化,這需要內容團隊和營銷團隊進一步地有機結合。美股熔斷期間的相關直播有相當不錯的流量關注度和網絡再傳播效應。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于企業的營收和利潤帶來明顯沖擊,而與之伴生的數據時代新的廣告營銷方式紛紛涌現。目前來看,突發新聞直播有比較理想的數據流量和傳播口碑,而這樣的流量應該如何做產業閉環的打造,進行商業化的變現,期待進一步探索。
(作者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
(本文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