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停留在對古詩詞大意的講解上,要讓學生了解詩詞的豐富內涵,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欣賞與鑒別能力。教師應在古詩詞教學中創設極具“現場感”的教學情境,以引導學生的思維,使其體會詩歌的情思情調,并調動自身的主觀意識,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加深對詩歌內涵的理解。本文提出知曉詩境——用“現場感”促學生理解;創設詩境——用“現場感”激學生思考;體悟詩境——用“現場感”替詩人發聲三個教學策略。
所謂“現場感”,原本是新聞報道專業中衡量報道內容的重要標準,是指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給觀眾帶來的強烈的主觀體驗。語文課堂教學同樣需要營造“現場感”,教師要善于通過自身的教學,縮短學生與文本、教師之間的心理距離,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創設的情境中,形成感同身受的效果。
教師要想營造“現場感”,就要深入講解詩歌內容。古典詩詞雖然文字寥寥無幾,但膾炙人口,流傳千古。對于學生而言,機械地背誦不成問題,大致理解詩詞的意思也沒有什么難度,但是要想真正理解詩詞所表達的內涵,體會詩人蘊藏在詩詞中的情感,就需要教師深入講解詩詞大意,巧妙還原文字所描繪的場景,從而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古典詩詞內在的意蘊,促進學生鑒賞能力的發展。
以《春曉》為例,這首詩是孟浩然隱居時所寫,結合詩人的生平資料,我們知道,孟浩然存有大志,但由于長期受到迫害,最后不得不放棄仕途,回歸田園生活。從理解的角度來看,這首詩的學習難度不大,主要描寫了詩人一早醒來,回想一夜中不停的鳥啼聲,看到伴隨著夜風、夜雨而飄零的花朵,感慨頗多。正所謂“詩無達詁”,對于這首詩內涵的理解有眾多版本,既有對花開花落自然現象的感嘆,又有對花朵飄零、春天已逝的嘆息,也有從中解讀出的詩人的包容和豁達……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首詩蘊藏著復雜且豐富的情感。考慮到學生現有的認知能力,教師不宜對這首詩進行過多解讀,而應將理解的重點設置在對春天早晨絢爛景象的描寫上,進而使學生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
通過了解詩人的生平經歷,學生不僅可以了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還可以初步了解詩人內心的真實世界。要想讓學生通過“知曉詩境”的方式,在“現場感”中進行深思,教師就要為學生精選教學內容、巧妙設計教學環節,精心錘煉教學語言,盡可能地運用生活化的語言進行表達。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充分考慮課堂設計的基本原則,預設精妙的問題,以連續提問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促使學生積極探尋詩人的情感,解讀文字背后蘊藏的情感價值,增強生活化體驗。
古典詩詞語言簡練,寥寥數語就營造出了豐富感人的意境,因此詩詞意境是客觀存在的,“知曉詩境”的過程是深入詩詞內核,體驗和理解的過程。僅停留在這樣的層面上是遠遠不夠的,在學生進入具體情境后,教師要引導其展開聯想、激活思維,使學生與詩詞產生情感共鳴,凸顯詩詞意境的真實感,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
以統編版六年級下冊中于謙的《石灰吟》為例,這是一首典型的詠物詩,詩人以石灰自喻,借助石灰從深山開鑿到烈火焚燒直至最后制作成石灰的歷程,表達了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大無畏的凜然正氣,凸顯了詠物詩“人即是物,物即是人”的特質。如何才能更好地營造濃厚的“現場感”呢?教師可以緊扣詠物詩的特點,將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演變成以下三個具體的場景。首先,為官清廉。教師引導學生想象,于謙在年輕時就對自己嚴格要求,有人向他行賄,他就運用這首詩來拒絕行賄之人,以展現自己的清正廉潔。其次,臨刑陳詞。教師引導學生想象,當于謙被敵人迫害受刑之際,其戴著腳鐐一步步走向刑場,看到自己的敵人時用這首詩來回擊。最后,后人評價。教師可以在教室創設于謙被迫害致死后,茶館中諸多文人談論于謙的場景,并讓學生將這首詩誦讀出來,從而更好地展現于謙的內在精神。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對這首詩的獨特理解,創設了多樣化的真實情景,讓學生在極富真實感的現場,與詩人于謙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對話。這樣,學生不僅充分理解了這首詩的大意,還探尋了詩人蘊藏在這首詩中的豐富情感。
如果說“知曉詩境”是體驗與理解,“造境”是呈現,那么“悟境”就是要在充分體悟的基礎上進行輸出與表達,這就更需要教師營造鮮明的“現場感”,將學生帶入詩詞意境中,深化學生對詩詞意境的理解。
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教師營造鮮明的“現場感”,可以引導學生投入具體情境中形成思考,提升體驗。在探尋詩詞內核后,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喚醒學生的言語抒發系統,以更好地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發展。以教學統編版六年級上冊中杜牧的《江南春》為例,表面上看,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江南的春天美景,教師可以先從詩詞的語言文字入手,緊扣“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展示江南獨有的秀美春景。結合創作背景及詩人的創作風格來看,這首詩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寫景,而是著重借助當下的情境,借古諷今,表達詩人對現實的感慨與無力。尤其是這首詩的最后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乍一看描寫的是煙雨中的樓臺景象,但仔細研讀就會發現,這句詩并不是描寫當下的景色,而是描寫的南朝。通過查閱資料我們發現,杜牧創作這首詩的真實用意不在于寫景,或者說不僅僅在于寫景,其主旨在于借古諷今,諷諫統治者大興土木、濫修佛寺造成國力衰弱、民生凋敝,加劇了社會危機。很多人認為杜牧作為晚唐詩人有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其在審美中不乏諷刺,使詩的內涵也更顯豐富。
閱讀這樣的素材,很多學生受認知局限似懂非懂,如果教師生硬地向學生灌輸詩歌內涵,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鑒于此,教師可以通過音樂、畫面、視頻等形式,再加上生動的語言敘述,營造并渲染鮮明的“現場感”,引導學生思考:當杜牧看到這樣一幅生動形象、豐富多彩而又有氣魄的江南春畫卷時,他的內心究竟是怎樣的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兩句詩展現了時空的轉變,蘊藏著詩人怎樣的思考呢?有的學生這樣替詩人杜牧發聲:“面對當朝政府過度傾向佛教,我的內心不免有所擔憂,如此大興土木、濫造寺廟,怎么會不導致國力逐漸衰退呢?”
在古典詩詞教學中營造“現場感”,其實就是教師根據對文本意境的感知與理解,引導學生走入詩詞意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體驗與感知。教師應借助多維化的技術手段,積極創設極具“現場感”的情境,還原詩歌所表現出來的意境之美,從而將學生的意識和身心全部聚集于此,讓學生在穿越時空的對話中展開豐富想象,形成更加深刻的體悟。
總而言之,在古典詩詞教學中營造鮮明的“現場感”,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對詩詞的深入理解,還可以實現古代與現代的相互融合,促進學生理解能力和賞析素養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