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秀
(安徽省郎溪縣第二中學,安徽郎溪 242100)
初中生的詞匯量十分有限,其在閱讀時經常遇到很多生詞,影響閱讀的連貫性。為了有效改善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通過抓取閱讀素材中的關鍵詞來輔助理解文章內容,清除詞匯量不足而引發的閱讀障礙,從而提高閱讀效率。下面,筆者圍繞思維導圖這一主題,以初中英語教學為例,對其在閱讀教學中的實踐應用策略展開探究。
所謂思維導圖,主要是指圍繞某一主題,將發散思維以圖形的方式進行具象化的展示。思維導圖在初中教學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教師通過將知識點以結構圖的方式進行表達,能夠將知識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使學生清晰、直觀地明確教學內容中的重點,以及不同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顯著提高教學質量。
從閱讀方式來看,初中英語閱讀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略讀,即快速總結文章內容,了解文章大致意思;一種是精讀,即細細品讀文章內涵,深度挖掘文章精髓。初中生每天需要進行大量的英語閱讀,如果沒有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則承受的閱讀壓力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閱讀興趣,降低其閱讀效率[1]。而教師借助思維導圖能幫助學生對英語閱讀內容進行合理的把控,將文章的層次和結構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向學生進行全面的展示,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英語閱讀中常常出現對某一物品或者某一項目的大段描述,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來幫助學生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將零散瑣碎的觀點進行整合,并將之繪制成一個整體的框架,從而幫助學生厘清文章思路,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和認知。
教師可以將思維導圖應用在閱讀教學的導入活動中,給學生展示文章中的重點要素,并明確這些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此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的結構層次,為學生后續的自主閱讀奠定基礎[2]。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英語下冊Unit 6 I'm watching TV 中有一篇有關Zhu Hui 及其在美國寄宿家庭生活的報道。教師在組織學生閱讀前,可以先結合教材內容將文章中的關鍵詞以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展示,如在核心詞匯中填入“the Dragon Boat Festival(龍舟節)”,從核心詞匯向外拓展二級元素,分別為“Zhu Hui's host family(朱輝的寄宿家庭)”和“Zhu Hui's family(朱輝的原生家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該思維導圖所提供的兩個方向來閱讀文章內容,并將其補充完整。這種方式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對思維導圖的繪制過程有大致的了解。
學生在閱讀材料的過程中,可以清楚地分辨出Zhu Hui 所在的兩個家庭過龍舟節的不同方式,可在教師所給出的思維導圖的基礎上進行三級元素的拓展,“Zhu Hui's host family”可拓展為“host father”“host mother”“young baby”,“Zhu Hui's family”則可進一步拓展為“father”“mother”“uncle”“aunt”。通過這種思維導圖的方式,學生可以清晰、明了地將文章所表達的內容進行歸類劃分,切實有效地厘清閱讀思路,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
當學生完成閱讀任務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根據閱讀內容進一步完善自己所繪制的思維導圖,即在思維導圖中標注文章中的人物所對應的活動,如“host father”所對應的活動為“watching a soccer game on TV”,“ host mother”所對應的活動為“reading a story”,“young baby”所對應的活動為“listening a story”,“father”和“uncle”所對應的活動為“watching the boat races on TV”,“mother”和“aunt”所對應的活動為“making zongzi”。學生在完善思維導圖的過程中若對其中的某些細節記憶不清晰,可針對閱讀材料進行二次精讀,從而進一步加深對閱讀素材的理解。
教師合理地將思維導圖的教學方法應用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厘清閱讀思路,使其快速明確文章中的核心思想及重點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緩解學生的閱讀壓力[3]。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英語下冊Unit 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時,針對該課程中的閱讀材料,教師可根據文章結構及所表述的內容為學生繪制相應的思維導圖,以“Qomolangma”為核心,向外拓展二級元素,分別為“the most”“the first”“the spirit”,通過這種方式將文章的敘述思路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并引導其在閱讀過程中對該思維導圖進行進一步填充和完善,以此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同時使學生對文章結構進行快速劃分,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效率。
教師借助思維導圖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對閱讀素材的結構進行有序的梳理,還能顯著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教師應在日常閱讀教學中不斷向學生滲透思維導圖的理念,使其能夠從思想上認識到思維導圖的重要性,并能夠在自主閱讀過程中通過繪制思維導圖來輔助閱讀理解,進而提升其閱讀能力[4]。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英語上冊Unit 9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時,教師可以針對該課程內容中的閱讀材料引導學生按照時間線來繪制相應的思維導圖。該篇閱讀材料是以信件的體裁進行描述的,文章作者對自己忙碌的一天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根據時間線來繪制思維導圖,并將其所對應的活動內容進行標注,即核心詞匯為“Friday”,8:00—8:50(math),9:00(science),10:00—10:50(history),11:00—11:50(P.E.),12:00—13:00(lunch),13:00—13:50(Chinese),14:00—16:00(an art lesson)。通過繪制周五一天的學習課程時間表,學生厘清了文章思路,在思維框架內有序地進行了閱讀,提高了閱讀質量和自主閱讀能力。
為了充分發揮出思維導圖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和效果,教師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養成繪制思維導圖的良好閱讀習慣,并結合教材內容對思維導圖的教學方式進行不斷的優化和創新,從而實現全面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教學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