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天威 趙若昕
習主席在中央軍委基層建設會議上強調,基層部隊要加強針對性適應性訓練。這一要求對兵之初的新兵而言意義尤為深遠。新兵泛指剛入伍的士兵,一般指入伍后到下一波兵員下連之前的軍旅階段。新兵階段是地方青年邁向優秀軍人的重要環節,能否迅速適應軍營、融入團隊,是順利完成角色轉換、履行職責使命的關鍵所在。研究表明,新兵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軍人常模,適應不良是新兵入伍后最常見的心理問題而且呈現明顯的遞增趨勢。因此,結合當前“00 后”新兵的思想心理特點,聚焦心理適應性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教育訓練,既是相關兵種增設課目的訓練要求,也是提升部隊戰斗力、促進部隊安全穩定的重要方面。
當前新兵以“00 后”為主,并呈現大學生士兵逐年遞增的趨勢。分析新兵的主要心理適應性問題,需要首先分析“00 后”青年群體的心理發展特點,同是兼顧“00后”大學生的現實心理狀況。
(一)“00 后”新兵的心理發展特點。從積極的角度看,“00 后”總體上呈現出獨立的自我意識、較強的探究意識、良好的學習能力以及務實的人生信條等特點,在行為表現上突出表現為個性隨性、自主學研、開拓創新、不服權威。從消極的視角看,“00 后”普遍成長于“保姆式”的家庭環境,面對的是“應試式”的校園教育,接觸的是互聯網時代下“封閉式”的社交模式,這些外在的生活和教育環境應對不當,就非常容易在身心發展方面造成一些不良的印痕,突出表現為認知層面上分辨力不足、辯證性不夠,情感層面上認識體驗深、情緒管控較差,行為層面上動手操作性差、生活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問題,在面對脫離家庭父母蔭庇、環境角色變遷時極易出現耐受力、適應力不足等情況,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一項基于兩萬個樣本的問卷調查研究發現,“00 后”大學生抑郁、焦慮等情緒問題以及軀體癥狀較為常見,樂群性降低,心理韌性和環境適應能力有所欠缺,心理障礙的患病率顯著高于“95后”大學生。綜合上述分析,以“00 后”為主體的新兵總體心理特點可以概括為:自我意識強、理想目標務實、善學好思、拙于自控、高孤獨感和低耐挫性等特點。
(二)“00 后”新兵主要的心理適應性問題。基于上述新兵身心發展特點,綜合當前我軍實戰化軍事訓練、從嚴從難治軍的軍改實際,“00 后”新兵心理適應問題將呈現出以下特點和聚焦方向:以自我沖突和環境融入為主要問題,以學訓挫折和人際關系為次要問題。具體問題共分為四個方面,分別是自我心理適應不良、生活環境適應不良、學訓任務適應不良和人際交往適應不良。
自我心理適應不良是新兵心理適應性問題發生的主體根源。新兵的年齡跨幅從18-25 歲不等,他們學歷層次高、思想活躍、追求個性、向往獨立,自我化是這個群體的重要標簽。該階段年輕人正處于生理和心理邁向成熟的快速轉換期,其人格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尋求并確立自我同一性問題,當既往天馬行空的自我意識受到部隊制度紀律的強制約束、個性色彩被迫收斂、發散性思維得不到展現時,部分新兵會出現自我認知失調情況,懷疑入伍選擇,反思生活目標,產生強烈的挫敗感和失落感,引發一系列心理適應性問題。
軍營生活環境是新兵適應性問題發生的主要外在應激源。心理是人對環境刺激的主體能動反應,適應性問題的產生必然源于主體存在的具體外界環境。緊張嚴苛的軍事訓練、條框嚴明的紀律約束、制度化的日常管理和規范化的行為表現等,是軍營生活的鮮明特點。面對陌生嚴苛的軍營環境以及由此帶來的環境認知、價值判斷、行為模式和生活習慣等各個方面的巨大變化,部分新兵極易產生諸多適應不良反應。
學訓任務是新兵適應性問題發生的具體方面。部隊的學習和訓練任務具有很強的職業性和針對性,學訓內容近年來呈現信息化、多元化、實戰化趨勢,擁有相對系統的教學訓練體系,其學習和訓練的過程要求較高,對新兵的隊列素質、內務水平、理論學習和軍事成績等均有嚴格的考核標準。然而,對于從地方剛剛進入部隊的普通青年而言,僅僅通過短期的努力,很難做到一步到位,各方面成績從量變到質變往往需要日積月累辛苦的付出,每一名新兵為達到標準所需要的時間成本因人而異,部分新兵能夠快速掌握要領,部分新兵則在學訓過程中屢屢受挫,遭遇困難和失敗,從而產生學訓任務的適應不良。
人際交往是新兵適應性問題發生的滲透性方面。軍營不是真空,是不同地域兵員、不同層級官兵、不同個性青年人的集合體。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際關系適應滲透于新兵生活的方方面面。“00 后”在成長過程中,學習占據了他們大量的時間精力,相比而言,家庭、學校和社會在青少年人際關系教育上缺乏關注,導致部分年輕人缺少與他人相處的經驗和人際交往的技巧。新兵進入軍營后發現,形態各異的同齡人在思想觀念、價值判斷、原則標準、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慣等方面都有較大差異,他人的處世原則與自己的行為準則有出入,他人的生活習慣與自己的習慣不一致,他人的興趣愛好和自己的愛好不一樣,等等,都是人際適應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
(一)新兵心理適應性的實質和內在機理。適應是指個體應對和順應自然、社會環境的有效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個體維持自我日常生活的能力;二是個體面對環境要求所能達到的程度。心理適應性,即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主體通過自我調節系統做出能動反應,使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更加符合環境變化和自身發展的要求,使主體與環境達到新的平衡的過程。新兵的心理適應性,就是指新兵在進入軍營環境以后,通過自身的調節系統不斷地對自己的認知、情緒、行為等進行調整,以使得自身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更加符合軍營環境和軍人身份的要求,最終與軍營整體環境達到新的平衡的過程。可見,新兵心理適應實質上是一個角色和環境變化所導致的再社會化過程。
從作用機制看,新兵心理適應一般分為認知調節、態度轉變和行為選擇三個環節。面對新的環境與角色,新兵首先需要面對的是認知調節,即對軍營環境和自身狀況進行雙向評估。這一過程分為兩步,一是進行軍營環境與之前所處環境的對比,找出新的變化和要求,并據此判斷對自身發展可能帶來的問題、造成的影響,進而對軍營環境和軍人身份形成準確的認識、理解和把握;二是在對環境變化形成正確判斷的基礎上,對自身內部狀態進行了解、剖析和判斷,重新調整自我評價和自我意向。認知調節之后是態度轉變環節,認知上的變化必然導致個體在情感、行為意向上相應發生改變,從而引發態度的轉變,使新兵在態度上更傾向于迎合新的環境和身份要求,以滿足內在心理平衡的需求。態度轉變后便進入行為選擇環節,此時的新兵在不斷地比較、思考、判斷和決策的過程中,會自主地調整和改變原有的行為模式,形成新的行為反應模式,以達到適應軍營生活的最終目的。上述三個環節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譬如新兵在積極和消極的兩種態度中傾向于消極的一面時,就會產生諸多的心理適應性問題。
(二)新兵心理適應性問題的發生過程。新兵心理適應是一個多反復多循環的動態過程,從新訓起至分配下連期間,心理適應性問題的產生集中在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新兵從初入軍營到新訓結束時期,也是主要心理適應性問題易發和多發的階段。該階段初期,新兵剛從地方步入軍營,從學生轉變為軍人,脫離熟悉環境,離開親人朋友,環境和身份的雙重改變,又因新訓生活具有學訓任務重、生活節奏快、紀律約束嚴、文娛條件缺乏等特點,進一步與入伍前安逸的校園和家庭生活形成強烈的對比,易使新兵產生孤獨、焦慮、緊張和壓抑等情緒。到了新訓中后期,隨著軍營環境和角色轉換的逐步適應,誘發新兵心理適應性問題的主要原因轉變為部隊管理模式不適應、學習訓練中的挫折困難、訓練傷病的產生和人際交往問題等等,此時的新兵易產生恐懼、畏難、倦怠、抑郁等情緒。
第二階段是新兵經過了嚴格的新訓后,下連分配到部隊各個崗位上,適應角色再變化的時期。該階段的新兵面臨新崗位和生活環境調整的二次適應,情緒上與第一階段相比更加穩定成熟,但在面對崗位分配不合意、學訓成績不如人、理想現實有偏差、個人需求未滿足等情況時,仍易產生失落、悲傷、憤恨、抑郁等情緒。
根據上述分析的四種主要心理適應性問題,可以將新兵心理適應性教育訓練劃分為正確認識自我、快速融入環境、積極參訓參學和融洽人際交往四個教育訓練模塊,結合具體課目教育訓練目標設置教育訓練內容,依據認知行為結合、循序漸進開展、專項滲透結合等原則組織開展訓練。在此過程中,及時評估訓練效果并不斷進行動態調整,形成新兵心理適應教育訓練良性循環的閉合回路。
正確認識自我模塊。正確認識自我涉及價值意義、軍人社會角色認知、優長缺陷認識等重大理論和現實課題,必須開展深刻細致的理性思考和持續反思,可以采取心理教育為主、心理訓練為輔的組合形式。采用有針對性的大課教學,圍繞認識自我、悅納自我、發展自我等教育主題組織心理知識教育,幫助新兵形成清晰理性的自我畫像,引導新兵將原本強烈的自我個性意識與軍人角色意識規范相契合,為適應軍營集體打下堅實的個體基礎。與此同時,輔以簡單易行的團體心理輔導訓練,如動機探尋、心理畫像、個性測評、自信吶喊、優點轟炸等課目訓練,通過觀察、實踐和體驗的過程,使新兵多方位、多渠道地加深自我認識,提高角色認知。該階段訓練的時間設置一般從新訓起,時長為2—3周。
快速融入環境模塊。快速融入環境是心理適應的必然要求和外在表現。這一過程從新兵踏入軍營伊始便同步發生,因此,該模塊的心理教育訓練應該與認識自我模塊訓練同步開展,從內外兩個方向同步融合提升新兵的心理適應性。快速融入環境階段的心理教育訓練,主要以行為示范、觀察學習、環境熏陶、模擬訓練為主。依據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行為品質不僅可以通過個體自身在刺激—反應—強化—再反應的循環路徑中積淀形成,也可以通過觀察別人行為反應和結果反饋展開替代學習。依據這一觀點,選好配好新訓骨干、廣泛學習英模典型、創設積極向上的軍營文化環境,利用戰爭類游戲、3D 技術、VR 技術等,進行“角色扮演”“戰爭體驗”等課目訓練,都可以為新兵提供良好規范的行為參照和行為導向,促進新兵對軍營管理、規范和行為模式的適應。
積極參訓參學模塊。積極參訓參學階段的心理行為訓練,主要以心理品質教育和心理素質訓練為主。通過“主題任務”“挫折挑戰”等課目訓練,讓新兵在模擬不同實景的條件或環境中,“親身體會”所面臨的各種困境、險情、危險,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完成任務,從而培養新兵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熱血擔當、堅毅果敢、機智靈活的心理品質。該階段訓練的時間設置一般從快速融入環境階段訓練結束后開始,一直持續到新兵新訓結束。
融洽人際交往模塊。融洽人際交往階段的心理行為訓練,主要以破冰訓練、人際交往訓練和團隊協作訓練為主,意在通過讓新兵學習適應新環境、新角色,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團隊合作能力,提升人際間的信任感和對集體的歸屬感,形成積極樂觀向上的心理素質。團體破冰訓練采用“創設名片”“角色互換”“優缺點陳述”“特長展示”等互動課目,可以幫助新兵之間增進了解、加深認識,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人際交往訓練通過“主題任務”“角色扮演”“個案分析”等訓練課目,使新兵體驗集體工作生活中相互協作、群策群力的重要性,學會與他人合作。團隊協作訓練采用“勠力同心”“信任背摔”等訓練方式,使新兵學會通過齊心協力、統一行動來完成目標任務。該階段訓練的時間設置一般與積極參訓參學階段共同開展,以每周2—3 次的頻次穿插在其中,一直持續到新兵新訓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