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多年不見的老同事阿海,兜兜轉轉又在微信上“見面”了。每天,我們默默地關注對方的動態,偶爾他給我點個評,我給他點個贊,就像當年辦公大樓里見面,點一點頭。
周末的傍晚,他回鹽城老家,隨手拍了幾張村莊照:小河,小船,小樓,門前斜著停一輛小車……配發的文字也有點意思:在老家,時間仿佛變慢了,心情也莫名地安靜下來……
極簡一句話,給我強烈代入感。老大不小的了,我突然文藝起來,想到那首《從前慢》。那一刻的朋友圈,估計我最能理解他的心境。這些年,每次回去看望老母親,吃老灶燒出來的土菜,蓋帶著太陽味道的被子,聽星夜里的蟲鳴,總感到鄉村的夜,像是一個加長版,暗得早,黑得深,亮得晚。
夜晚也有“城鄉差距”?某一天,突然想明白了。這些年,鄉村也在與時俱進,以它的步幅。不過,相比霓虹閃爍的城市,鄉村的環境,更多還是靜態,老態,慢鏡頭。置身其間,多半的參照物是靜止的,或是緩慢移動的。沒有快速飛奔的車子;沒有縱橫交錯的路燈;更沒有按時跳轉的紅綠燈;沒有行色匆匆的人群,能行能動的年輕人都在城里忙活……所以,踱步鄉間路,你會感覺一切慢了下來,慢了下來。
人是很容易被生活的周邊裹挾、改變的。小時候巴望過年,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一到舊歷年底,心跳都能感覺到有所加快。后來,年歲漸長,過年不過年沒啥心動感覺了。但是,春節前幾天,看到年輕同事一撥一撥往老家趕,看到大街上購物人群南來北往,心就開始不淡定,總有點心不在焉。
木心的那首《從前慢》,被人譜上曲子,正在流行。悠揚的旋律,幽遠的意境,一聽傾心,頓生歡喜,干脆將它設為單曲循環,繞梁數日,直至審美疲勞。這是我摸索出來的一條應對外界誘惑的獨門秘籍:滿足它,成全它。
常聽朋友叨叨,城市浮躁,我想靜靜。真的如此嗎?不必空想,請個年假,直奔鄉下,住上幾天。三天兩天,尚感新鮮。時間一長,你會發現你并不是真的喜歡靜靜,手機離身半天,就可能坐立不安,甚至覺得魂不附體了。之所以想靜靜,可能只是那段時間你累了乏了,想清空一下,要暫停一下,而已。
人的身體里,據說至少住著兩個人,一個感性一個理性,一個喜新一個戀舊,一個想快一個要慢。有位親戚在三線城市做中小學生課外培訓,一周幾個夜班,下班都要十點之后,周末更要加班,自己的孩子無法陪伴。朋友建議她換個工作環境,節奏相對松弛一點。有人推薦一家智慧健康平臺,朝九晚五,不過,薪酬最多只是先前的三分之二。慢下來,錢少;忙起來,錢多。小兩口反復權衡,最后還是決定薪酬優先,畢竟他們身上有著20年的房貸。
日子還是現在的好,可快可慢,自由選擇,反復切換:想快,上快車道,過去倒騰七八次交通工具才能到達的地方,現在一張高鐵票可抵達;想慢,就慢下來,可以一段一段往前挪動,邊走邊看一路風景。
從前慢,那是時代的局限,條件的制約。從前的從前,沒有車,沒有馬,一定更慢。從前的人們,沒想過要快嗎?只是眼前沒有門,沒有路。
有趣的是,中國人的語言習慣,似乎一直是厚“快”薄“慢”的,譬如,快樂,快活,快慰。又如,涼快,暢快,痛快。而“慢”,都出現在這些詞組里:傲慢,怠慢,輕慢。當然,也有“慢工出細活”,不過又有“快刀斬亂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