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依玲
(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惠州 516025)
舞臺表演藝術是一個展現人類審美情趣、藝術素養及創新思維能力的文化載體,亦是現今各大高校校園文化及學生美育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國內醫學院校的醫學生由于專業課程和實訓課程的任務繁重、藝術相關課程及實踐活動開展較少等諸多原因,普遍存在藝術素養不高、審美能力較低、舞臺表演經驗缺乏等現象。據悉,醫科大學內開設的藝術相關課程多為選修課,如西方音樂史、中國傳統音樂等,而部分醫學類高職院校僅對醫學生開設一門大學生美育教育作為必修課,并未增設藝術相關的選修課。醫學生只能通過參加相關的社團活動及為數不多的文藝晚會進行舞臺表演實踐,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醫學生的全面發展,更滿足不了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的需求。醫學生是未來的專業技術人才,要避免成為“工具人”[1],不僅需要增強審美情趣、藝術素養,更需要提高創新思維能力。目前,結合醫學生與人文、藝術之間的研究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美育方面,涉及舞臺表演藝術的更少,醫學生的舞臺表演藝術觀念相對滯后,創新能力不足。情景化的舞臺表演藝術不同于枯燥無味的演練,它以生動的形象和豐富的感染力,強化表演者在舞臺上的存在感,可改變醫學生審美思維薄弱的現象,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本研究在醫學生表演實踐中嘗試采用情景化舞臺表演藝術,以提高醫學生的審美創造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采用整群抽樣法,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選取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參加2018年建校60周年校慶文藝晚會的216名醫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參加情景化表演節目的114名醫學生為實驗組,參加非情景化表演節目的102名醫學生為對照組。兩組學生均為高職院校醫學類專業學生,在年齡、性別、專業、舞臺表演次數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學生入校后學習的藝術類課程均相同。
根據節目的創編過程、節目形式及演出效果將表演的舞臺作品分成兩個類別,即情景化及非情景化的舞臺表演藝術這兩種,所有節目均由同一藝術教師指導訓練,具有可比性。
(1)實驗組學生參與情景化舞臺表演,以情景性、開創性和感受力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完成情景化的舞臺表演藝術。本組排練的前期,由節目負責人組織醫學生就舞臺表演藝術進行“頭腦風暴”,充分運用想象力和發散性思維。指導教師提供幾個思路:①與醫學專業相關的事物或人文精神融合;②增加情景性,加入劇情;③綜合考慮個人/團隊的審美與觀眾的審美去選定表演內容。本組由7個舞蹈類、2個劇本類和1個唱歌類節目組成,指導主要從以下方面展開:①技巧決定再創造,首先解決技術方面的難題;②保證舞臺上各方面協調、流暢,富有美感;③將情緒感受注入情景中,營造畫面感;④破除審美思維定式,刷新表演者及觀眾的審美習慣。
(2)對照組學生參與非情景化舞臺表演,以完整性為主導,采用常規指導培訓。在節目形式的基礎上,保證表演藝術的流暢性、舞臺性和整體性。此組對象相對應的節目形式包括合唱、獨唱、武術、快板、藏族舞、鼓樂、朗誦、旗袍走秀、古箏合奏,雖既有聲音類的、身體類的,也有器樂類的,但體裁單一、形式傳統。指導主要從以下方面展開:①選定表演內容(歌詞/稿子),確定作品結構;②進行舞臺調度、造型的排練,培養舞臺感;③著重訓練節目的整體性,保證舞臺上各方面協調、流暢。
筆者對威廉斯創造力[2]與托蘭斯創造性思維測驗(TTCT)[3]內涵與量化標準進行研究,深受人格傾向、情感表現力和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成就這幾個評價內核的啟發,結合同感評估技術,自制適用于評估醫學生審美創造力的調查問卷。問卷以審美創造力為評估內核,主要圍繞情景性、感受性、審美性、技術性、創造性5個維度展開,每個維度包括5個條目,共25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每個條目按照非常符合、比較符合、一般符合和不符合分別計4分、3分、2分、1分,理論最高值100分,最低分25分,得分越高表示學生審美創造力越高。該問卷內容效度(CVI)為 0.90,總問卷 Cronbach's α 系數為 0.86,各維度Cronbach's α系數在0.77~0.84之間,問卷信效度達到心理學測量可接受水平,可用于評估醫學生審美創造能力。
使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兩組醫學生表演前后審美創造力得分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醫學生表演前審美創造力總分和各維度得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演結束后,實驗組醫學生的審美創造力總分和各維度得分均顯著高于本組表演前及對照組(P<0.05),對照組醫學生的審美創造力總分和各維度得分與表演前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醫學生表演前后審美創造力得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醫學生表演前后審美創造力得分比較(±s,分)
注:與實驗組表演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情景性 感受性 審美性 技術性 創造性 總分實驗組 表演前表演后t P對照組 表演前表演后t P 14.06±2.17 15.27±2.26-4.129 0.000 13.86±1.89 14.15±1.71*-1.128 0.261 13.85±2.31 14.78±2.20-3.115 0.002 13.94±2.10 13.95±1.97*0.034 0.973 13.57±2.23 14.49±2.16-3.169 0.002 13.42±2.08 13.87±1.93*-1.602 0.111 14.00±2.48 15.10±2.36-3.182 0.002 14.16±2.36 14.33±1.96*-0.582 0.561 13.37±2.76 14.42±2.79-2.882 0.004 13.77±2.64 13.82±2.48*-0.137 0.891 68.85±10.89 73.96±9.80-3.545 0.000 69.16±10.11 70.11±9.39*-0.696 0.487
瑞士弗萊堡大學法雷爾的研究表明,音樂藝術能夠增強學生的交際能力和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4]。情景化的舞臺表演藝術是“活的審美教育”,對提高醫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有很大幫助。
基于想象力上的創造欲,必然相應調動了感知、知覺、理解、想象等多種心理功能的參與,這為獲得更加豐富的審美感受做了生理層面上的鋪墊。情景化以感性的非概念的形式激發人的審美情感[5],使表演者通過節目編排及演出中多種體驗,獲得心理的滿足、情感的共鳴。這些審美感受是在一種輕松、非強制的自由狀態下悄悄產生的,帶著解放天性的性質[6]。醫學生沒有了在專業學習領域中必須具備的絕對理性思維,而潛在的深層心理能夠掙脫無形的壓制與束縛,運用發散性思維展開自由的審美感受。情景化的舞臺表演藝術是有情景創設的表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角色心理,仔細揣摩,反復觀察,主觀感悟情景或故事內涵,即在原有的審美基礎上又疊加了新思想、新判斷,概括了新的審美意象,形成豐富的美感體驗和審美感受。
愛因斯坦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中外許多著名的科學家都具有很高的藝術修養,藝術對他們所從事的科學研究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7-8]。在情景化的舞臺表演實踐中,作品的編創由學生自主完成,再由學生自由組織排練、舞臺設計等,學生會面臨很多困難,而學生在解決困難的過程中不僅能學習到相應的舞臺表演知識,還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觀察、合作、情緒控制、溝通能力和競爭意識。不僅如此,情景化的舞臺表演藝術具有角色豐富的特點,能充分展示學生獨特的天性和個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醫學生實現自我價值,提高自信心。從醫學的角度看,情景化的舞臺表演藝術有助于調動學生大腦右半球的活躍性[9-10],培養創造性思維、具體形象思維、發散思維和直覺思維。
情景化的舞臺表演藝術是一種審美實踐,它對于創新潛能的挖掘所具有的獨特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它區別于傳統單一形式的表演藝術,完成這樣的作品,需要充足的想象和建立在前者之上的開創新事物的欲望[11],需要更多空間、時間上的調度,需要在原始審美的基礎上激發創造出新的審美。醫學生在校主要以專業學習為主,習慣了絕對理性思維的運用,舞臺表演對于他們來說,是難得的審美體驗和實踐,這種藝術實踐亦讓醫學生充滿好奇和動力。區別于以往的學習經驗,醫學生在情景化的舞臺表演的全過程中,把握美的規律、學習和借鑒前人的審美經驗[12],以此加以積累和提升后形成新的審美實踐經驗、審美感受和審美判斷,培育了新的舞臺藝術表現力和審美創造的能力。以舞臺表演為載體,醫學生可充分運用發散性思維,通過多元化思維路徑迸發表演藝術上的靈感、想象和方法,創造出新的審美意象和舞臺藝術形象。
培養審美創造力是審美教育的最高目標。醫學專業的學生是眾多高校學生中審美意識較為薄弱的群體,開展審美教育不能僅靠一兩門美育課程,審美實踐活動才是行之有效的途徑。本研究顯示,情景化的舞臺表演藝術是一種多層次豐富醫學生審美內涵的審美實踐活動,有助于醫學生將理性和感性思維進行完美結合,進而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醫學生審美創造能力,能為醫學院校的一線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廣闊的美育思路和深層次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