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宇,孫彥申,吳海洋
棗莊礦業集團棗莊醫院乳腺甲狀腺外科,山東棗莊 277100
TN的發病過程為甲狀腺細胞呈現出非正常性生長表現,使甲狀腺內部出現散在病變[1]。臨床體征為腫塊跟隨吞咽動作發生移動,癥狀為聲嘶和呼吸受阻等,高發群體是女性。其病因是缺碘和甲狀腺腫致病物質長時間影響,病程較為漫長,所以漏誤診率比較高。臨床多為該病患者行手術治療,可徹底切除結節組織,恢復正常的甲狀腺生理學形態和功能。但常規ST術式的遠期療效不夠理想,可能誘發并發癥[2]。為此,臨床建議實行TT手術,其可恢復甲狀腺功能指標,且切口偏小,便于操作,不過分暴露甲狀腺或是食管組織,對機體損傷性小,可最大程度上防止喉返神經受損,可行性較高。但是臨床中對于TT手術的整體化療效仍待考證,相關文獻所得出的結論需要進一步驗證,所以該次研究的開展目的是剖析TT手術的實用價值。該研究方便選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間來院治療的69例TN患者,用于分析TT與ST手術對于該病患者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疾病類型為TN,共計方便選取69例患者。納入標準:意識清晰;符合手術指征;對研究完全知情同意;經倫理委員會審核后準許研究開展。排除標準:曾接受甲狀腺或頸部手術;惡性腫瘤浸潤甲狀腺,或伴淋巴結轉移;腫瘤粘連或邊界不清;合并意識或精神類障礙。根據抽簽法分組后,A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齡20~64歲,平均(39.54±1.16)歲;病程5~128個月,平均(61.05±4.18)個月。B組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齡21~68歲,平均(39.81±1.24)歲;病程5~117個月,平均(60.81±4.34)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A組予以TT手術:行氣管插管全麻后幫助患者保持仰臥位,可墊高肩部,使頭后仰,以暴露頸部。將沙袋放于頭部雙側,保持頭部固定,避免頭部移動污染切口。橫向切口位置在頸前的正中胸骨偏上約為3~5 cm處,長度選擇4~6 cm。切開皮膚后游離皮下組織和頸白線等組織,分割并牽拉帶狀肌,分離前端腺葉,使其朝內拉伸。處理以及解剖甲狀腺下極,結扎下極血管。確定喉返神經后分離,顯露其入喉部位,分開腺葉的背部,于外科包膜和腺體固有包膜間進行腺體游離操作,將大結節側甲狀腺的腺葉部位全部切除,不處理散發性質的小結節與峽部。縫合止血創面,用紗布蘸取熱鹽水熱敷創面,肩部墊一軟枕,撤除紗布后觀察有無出血表現。而后留置引流管和縫合切口。
B組予以ST手術:弧形切口位置在胸骨上方的切跡偏上約2指處,長度選擇6~10 cm,切開皮膚與頸闊肌等組織,將上下皮瓣用組織鉗適度牽起,對頸闊肌后方疏松性組織進行分離操作,于雙側的胸鎖乳突肌內緣將深筋膜切開,再用血管鉗分開肌群,于假包膜和甲狀腺之間用刀柄分離腺體,同時橫行切斷,暴露腺體。游離腺體的上下級,對峽部進行適當處理。以病情為前提對腺體行楔狀切除操作,縫合止血腺體殘面。
記錄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治療前后FT3、TSH、FT4和TPO等功能指標。觀察甲狀腺功能低下、聲嘶、抽搐、喉返神經受損、吞咽不適與切口粘連等并發癥。
基本治愈:隨訪3個月,甲狀腺功能恢復,不影響生活;有所成效:隨訪同一周期,伴有TN癥狀但病情顯著改善;未見療效:病情未改善,無法正常生活[3]。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的總有效率統計為94.29%,B組統計為73.5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對比[n(%)]
治療后,除TSH外,其他3項指標水平均降低,且A組水平較B組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甲狀腺功能相關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甲狀腺功能相關指標對比(±s)
?
A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8.57%,B組為29.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TN的典型表現為甲狀腺內部伴有結節性增生,其典型療法為切除手術。但甲狀腺葉的解剖學位置特殊,切除要求相對高,所以在術中可能導致喉返神經受損,誘發并發癥[4-5]。ST是其常規術式,但對于良惡性較難鑒別的結節而言,該術式可能會導致病變組織殘留,復發率高,二次手術的概率大。TT可全部切除腺葉,對于血管和神經系統的保護作用佳[6]。作為創傷性操作,應在手術前全面評估患者的病位和病情,減少對甲狀腺組織的游離操作,保留組織后被膜,可防止血供減少,所以對甲狀旁腺組織的保護效用理想。但在術中需要明確辨認動脈和靜脈血管,在止血時可雙重結扎大血管,斷端保留長度可延長,避免術后出血等[7-8]。
治療后,A組的FT3(10.36±2.51)pmol/L低于B組(13.01±2.58)pmol/L;A組的TSH(2.99±0.50)mIU/L高于B組(2.46±0.41)mIU/L;A組的FT4(51.26±3.43)pmol/L低于B組(58.19±3.46)pmol/L;A組的TPO(64.95±5.07)IU/L低于B組(80.61±5.11)IU/L(P<0.05)。T4能夠高效結合于甲狀腺球蛋白,且能在體內高效轉化為T3,滿足機體健康對激素的實際需求[9]。T3與T4在體內的儲存量較多,但切除術勢必傷及甲狀腺功能,使以上物質被過度消耗,使其水平降低。而FT3與FT4水平降低則說明甲狀腺功能開始恢復[10]。A組的并發癥發生率(8.57%)低于B組(29.41%)(P<0.05)。原因是ST對外科包膜與腺體的固有包膜進行游離操作,可能會損傷周邊神經或是血管,累及喉返神經,進而導致術后聲嘶或是切口粘連等并發癥。而TT手術將后側腺葉全部切除,便于操作,不易傷及周圍神經,對于喉返神經的保護效用佳[11]。而腺葉切除后可恢復甲狀腺激素釋放素功能,使其在腺垂體上產生作用,增加TSH的分泌量,恢復甲狀腺生理功能。TPO可催化甲狀腺激素大量合成,其水平降低則正是甲狀腺激素的合成量增加。A組的總有效率為94.29%,B組為73.53%(P<0.05)。與黃仲根等[12]研究結果[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2.50%,對照組為75.00%(P<0.05)]基本一致。說明該研究的信度偏高,可指導臨床治療。
綜上所述,TT對于TN的療效理想,可減少并發癥,恢復相關功能指標,可作為其首選術式積極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