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彩明,朱艷玲,彭燕萍
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男六區,廣東廣州 510430
精神分裂癥病程較長,疾病容易復發且對患者機體造成較大損傷[1]。當前臨床精神分裂癥患病率處于較高水平,在精神科住院患者中,約有50%以上患者為精神分裂癥,并且呈現日益年輕化態勢[2]。當前臨床對精神分裂癥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患者發病后可出現認知、思維以及行為等方面障礙,雖然通常記憶力和智力水平無明顯障礙[3],但降低患者生活能力,還會使其社會能力下降,加重其家庭負擔。該疾病根據其臨床表現主要分為偏執型、青春型、緊張型、單純型未定型以及殘留型6種。由于其疾病的特殊性,使得病程較長,且極易復發,有關報道顯示[4],其一年內出現復發情況可達到50%,臨床目前沒有根治的方法。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多種原因,產生焦慮抑郁情緒,認為自己不能被公眾認同,導致患者自尊心受到影響,且存在嚴重的病恥感,無法完全回歸到正常的社會生活中[5]。因此,該研究方便選擇2017年1月—2018年6月該院接收的6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將其分成兩組,其中一組實施常規護理,另一組實施進程式依從性護理干預,旨在探討進程式依從性護理干預對患者自尊、病恥感及對病情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6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34例)和對照組(34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28~55歲,平均年齡(38.88±6.76)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74±2.11)年。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29~62歲,平均年齡(40.30±7.41)歲;病程1~9,平均病程(5.49±2.22)年。將兩組患者基線資料輸入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編寫《國際疾病及有關健康問題的分類第十版》(ICD-10)中的《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6];②住院治療,病情穩定1年以上;③無意識障礙、能夠配合者。排除標準:①機體肝腎功能有明顯異常者;②存在心腦血管嚴重病變者;③對藥物或酒精有明顯依賴傾向者;④存在嚴重自殺傾向或配合度極差者;⑤機體運動功能障礙者;⑥不配合研究者。患者及其家屬享有知情同意權,在充分了解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后表示自愿參加研究。該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通過。
全部患者在實施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基礎上,予以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內容包括環境介紹、用藥指導、心理護理等。當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主動為其介紹科室環境;定期開窗通風,保障病室內空氣流通,為患者提供一個舒適、整潔的病室環境,遵醫囑予患者藥物治療,告知患者藥物相關信息以及服藥后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安慰并鼓勵患者增強疾病治療信心。
觀察組患者在實施常規護理方式的基礎上接受2個月的進程式(漸進的、分程的)依從性護理干預措施。選擇科室內3~4名護理人員組成干預小組,小組成員在開展臨床工作前需進行相關培訓,邀請護理專家對小組成員開展培訓,并在培訓結束后對全部小組成員進行考核,考核成績合格者方可進入小組開展工作,每名護理人員主要負責對8~10例患者進行干預。進程式依從性干預措施內容:①為患者建立疾病檔案,對患者治療及護理情況進行詳細的記錄,并記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為不同患者建立針對性的護理方案;②對患者進行強化服藥依從性干預,強調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是長期的過程,遵醫囑按時服藥是控制病情復發的關鍵,使患者樹立正確的認知,當醫師根據患者治療做出藥物調整時,在服藥前要明確告知患者更換藥物的原因以及目的,并使其了解服用該種藥物后可能出現哪些不良反應,確保患者做好心理準備,避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對藥物不良反應做出應激措施,如果患者服藥后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要及時通知醫師予以解決,同時指導患者臥床休息,對其進行心理安慰,減輕其不安心理;③向患者家屬進行依從性指導,充分調動患者的家屬及社會關系,督促患者按時服藥,按時接受治療;④邀請用藥依從性好且成功回歸社會的患者與研究對象進行面對面溝通,現身說法,向患者傳授堅持服藥的重要性,增強患者間的交流,提高患者的信心;⑤定期評估護理效果,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單獨15~30 min/d的交流,了解患者目前的心理狀態,鼓勵患者述說自身想法,并予以安慰跟指導,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緩解患者不良心理。⑥依據患者病情,適當安排進行生活技能的訓練,進而提高其生活樂趣。
分別于護理前及護理2個月后,采用Link病恥感量表問卷[7]對患者進行評估,總分越高,患者病恥感越強;采用自尊量表(SES)評估兩組患者的自尊水平[8],總分越高,患者的自尊水平越高;采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估兩組患者的精神癥狀,總分越高,患者精神癥狀越嚴重。2個月后,比較每組患者干預效果,總體療效的評定標準為[9]:PANSS評分下降≥75%屬于優異;PANSS評分下降≥50%屬于尚可;PANSS評分下降≥25%屬于一般;PANSS評分下降<25%屬于差,該次研究將療效為優異、尚可以及一般歸為治療總有效,計算治療總有效率。
護理后兩組患者Link病恥感量表問卷總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患者Link病恥感量表問卷總分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兩組患者的自尊量表(SES)得分均較護理前升高,觀察組患者SES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兩且患者的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得分均較護理前降低,且觀察組患者PANSS得分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護理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依次是94.12%、70.59%,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n(%)]
精神分裂癥屬于臨床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雖然臨床對精神分裂癥研究逐漸深入,但目前對其發病原因還尚未完全明確,并且患者主要采取藥物方式治療[10]。病恥感是社會對特殊人群的負面認知而形成歧視和隔離時,此類人群因自身的負面標記存在較嚴重的羞恥感。相關研究報道[11],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病恥感水平較高。患者由于認為自身不能被社會接受,從而采取退縮等方式應對,產生社交回避,進一步導致自尊心受到傷害,最終導致治療依從性差,治療效果不佳。故該研究以依從性為節點,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進程式依從性護理干預措施,最終改善患者的病恥感及自尊水平,促進患者的康復。
自我效能屬于個人信念,主要是指個體對自身完成一項工作的信心,其對個體能否達成制定的目標起到關鍵作用,改善個體自我效能可對其行為方式產生影響。在霍麗麗[12]的研究中,其對5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依從性干預護理模式,研究后發現,干預前患者SES評分(18.82±2.19)分,干預后患者SES評分(31.46±3.12)分,表明實施依從性干預護理模式后患者自尊感有明顯提升,因此認為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采取依從性干預護理模式,對改善患者自尊感具有積極意義。該研究結果顯示,護理2個月后,觀察組患者SES得分(34.68±3.40)分,明顯高于對照組(29.84±3.12)分(P<0.05)。分析原因可知,患者在患病后會認為自己成為家庭累贅,同時因為社會對疾病的不認可,極易使患者對自身能力出現質疑,進而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依從性干預模式屬于新型護理模式,其主要是通過團體結合個體的健康教育方式以及認知干預,從而提升患者主觀能動性,增強患者自尊感,在細節中準確掌握自我情緒調控方法,進而提升自我認知能力以及自理能力,增強患者幸福感。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Link病恥感量表問卷總分低于對照組患者,PANSS得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94.12%優于對照組70.59%(P<0.05)。該研究通過從進程式依從性干預措施中護士引導、家庭及社會關系引導、治療成功的病友引導的3個方面著手護理,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疾病癥狀,通過心理干預使患者焦慮以及抑郁等情緒得到有效好轉。研究發現,護理人員、患者家屬和成功治愈患者的有效、真誠溝通,使患者心情舒暢,避免敵對情緒產生,對促進患側自我護理能力和服藥依從性具有積極意義。相較于傳統健康教育模式,進程式依從性干預措施可降低患者病恥感并提高患者自尊心。隨著患者感受到病情的緩解,其治療依從性進一步得到提高,兩種積極效果互相影響,互相促進,提高治療及護理的效率,加快了患者的康復進程。對患者進行進程式依從性干預后患者明確自身價值并積極實現,增強生活自信心,從而激發了治療積極性,注重對自身功能的培養,有利于患者重新回歸社會。
綜上所述,進程式依從性護理干預措施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能夠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癥狀,降低其病恥感,提高其自尊水平,促進患者的康復。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Link病恥感量表問卷、SES及PANSS得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Link病恥感量表問卷、SES及PANSS得分比較[(±s),分]
注:與護理前對比,a P<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