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士梅
濟寧市中醫院,山東濟寧 272000
頸椎病屬于臨床常見、多發病,近年來由于伏案工作學習等的影響,頸椎病發生率不斷上升,并伴年輕化發展的趨勢,部分職業頸椎病發生率可達90%以上,且病情嚴重者可能壓迫神經根、椎動脈、脊髓,導致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給患者的健康以及生活質量帶來了嚴重威脅[1-2]。對頸椎病,臨床多采用保守方案治療,針灸推拿、理療康復均屬于目前臨床常用治療方案,可促進頸部解剖關系的恢復,改善血運,緩解肌肉疲勞,有較好的治療效果[3-4]。但由于患者普遍存在頸椎炎性病變以及綜合癥狀,且不良生活習慣依舊未得到較好改善,故本病復發率仍然很高,故有必要積極加強康復護理工作,以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狀態,提高疾病的治療效果[5]。該院在對頸椎病患者制定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故現以2019年7月—2020年6月診治頸椎病患者90例為研究對象,就常規治療護理與采用綜合護理方案干預的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擇該院頸椎病患者90例。納入標準:①滿足頸椎病診斷標準,并經CT、X線等確診;②年齡18~75歲區間;③臨床資料完整;④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嚴重臟器疾病者;②既往精神疾病史者;③營養狀態不佳或皮膚破潰者;④臨床資料缺失者;⑤存在可誘發疼痛其他疾病者;⑥生活不可自理者;⑦不同意參與研究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22~61歲,平均(49.32±6.25)歲;病程0.5~22年,平均(10.74±2.51)年。觀察組中男26例,女19例;年齡23~60歲,平均(49.81±6.33)歲;病程0.5~21年,平均(11.05±2.48)年。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患者均常規開展針灸推拿結合理療康復治療。針灸推拿時,患者體位取俯臥位,選擇曲池、肩井、天宗、風池進行針灸,針刺后留針30 min,每15分鐘行針1次。拔針后,讓患者休息30 min,選擇頸旁線、椎旁線、風府穴、天宗穴等進行推拿,時間為30 min。針灸推拿以5 d為1個療程。理療康復選擇牽引療法,患者取臥位,對頸椎進行間歇性牽引,力度以患者耐受為宜,以14 d為1個療程。治療2~3個療程。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開展口頭健康指導,講解頸椎病注意事項,并叮囑定期復查。
觀察組則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方案,從心理護理、運動護理、按摩護理、飲食護理、健康指導5個方面開展。具體內容為:①心理護理,講解頸椎病發病原因、針灸推拿與理療康復的優勢與預期效果,并告知不良生活習慣、負性情緒對疾病康復的影響,糾正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知,講解本病屬于慢性發展過程,應該做好長期預防保健的意識,改善不良情緒,積極面對疾病。教會患者自我放松、調節以及緩解緊張情緒的方法,并通過康復良好病例現身說法,減輕患者思想包袱。②運動護理。要求患者加強頸部鍛煉,1~2次/d,先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后縮頸揉肩,再做米字操。應該注意控制運動量,循序漸進,避免加重頸椎勞損。另可指導患者在家自行牽引,進行抗前屈、抗重力、后伸等肌肉訓練。③按摩護理,教會患者自行頸部按摩,尤其在感到疲勞時可自行按摩緩解。以手小魚際從風池順著頸部按摩到肩部,雙手拇指點按大椎、風池、百合、肩頸、曲池等,并在穴位臨近位置找到壓痛點、肌肉緊繃處以及硬結處,反復按揉、推掐、提捏,并揉掐人中,揉兩耳。每個動作重復5~10次。④飲食護理。指導患者進食富含鈣、維生素、蛋白質的食物,另結合患者證型進行飲食指導。對濕熱阻絡者,宜進苦瓜、葛根、絲瓜等,以清熱通絡;對寒濕阻絡則,進狗肉、羊肉等溫補之物,用以溫經散寒;對氣血不足者,多食黑豆、公雞、鮮魚等。⑤健康指導。為患者設計頸椎病健康行為量表,叮囑患者每周對自身的日常生活習慣進行反思并改正。主要內容為:規律作息、避免頭部過度前伸或后仰、注意頸部保暖、不在車上睡覺、避免躺著看書、避免過長時間開車、避免重體力勞動、避免單肩過度負重、避免低頭伏案姿勢保持過久、行走時抬頭挺胸收腹、睡覺時使用護頸枕等。另外叮囑患者不可長期保持同一體位,應該每1 h左右進行1次全身活動以及頸部保健操。
①護理效果比較。痊愈:臨床癥狀消失,日常生活恢復正常;顯效:癥狀明顯緩解,可進行一般勞動,肢體受限明顯改善;有效:癥狀緩解,可進行輕微勞動;無效:未見明顯改善或病情進展。總有效率以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之和計。②疼痛情況與頸椎功能比較。其中疼痛情況采用VAS視覺模擬法評價,分值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嚴重。頸椎功能采用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NDI)評價,包括頸痛與相關癥狀、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兩方面,分值越高表示功能障礙越嚴重。
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n(%)]
護理前兩組VAS評分、NDI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VAS評分與NDI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與頸椎功能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與頸椎功能比較[(±s),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P<0.05
?
頸椎病即長期頸椎勞損、突發外傷等導致頸椎功能、結構改變,由于椎間盤變性、突出以及軟組織病變累及神經根、椎動脈、脊髓以及交感神經等而引發的綜合征[6]。通過針灸推拿治療本病,能夠刺激皮膚、穴位,舒經活絡,并可改善局部微循環,加快炎性反應的消除[7]。配合康復理療,則能夠明顯緩解患者的關節僵硬,減輕患者癥狀。以此為基礎開展綜合護理干預,則可進一步鞏固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8-9]。就該次研究所制定綜合護理干預方案來看,通過心理護理能夠明顯減輕患者負性情緒,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有利于提高其護理依從性,保持良好治療心態。開展運動護理,則可促使患者養成持續性的康復治療習慣,并減輕頸部肌肉勞損,改善頸部功能[10]。配合中醫按摩護理以及飲食指導,可在刺激穴位,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的基礎上,滿足人體的營養供應,有利于改善肌肉、血管痙攣,并調節患者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11-12]。最后通過對患者的健康指導,叮囑患者定期反思與總結,則可糾正其不良生活習慣,促使其形成健康、科學、合理的工作生活習慣,可進一步消除導致頸椎病復發的誘因,對降低疾病的復發率也有明顯作用[13-14]。
該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在采用綜合護理方案干預后,護理總有效率為91.11%(41/45),高于對照組73.33%(33/45)(χ2=4.865,P=0.027),提示該護理方案效果理想。柯啟玲[15]研究中,對參照組頸椎病患者采用綜合護理方案干預后,總有效率為96.67%,低于參照組80.00%(P<0.05),與該次研究一致,驗證了綜合護理對提高頸椎病患者治療效果的作用。而在疼痛情況與頸椎功能方面,該次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干預6月后VAS評分與NDI評分分別為(1.72±0.55)分、(10.65±2.74)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2.60±0.64)分、(15.82±3.15)分(t=6.996、8.307),提示該護理方案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可促進頸部功能障礙的改善。裴飛等[16]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積極康復治療后,VAS評分與NDI評分分別為(1.75±0.12)分、(10.58±0.80)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也佐證了加強康復管理對改善患者預后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綜合護理工作的開展應當保持延續性,即在患者出院后仍然需要注意護理隨訪與指導,定期與患者溝通以及交流,注意根據患者的反饋情況進行干預,以督促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工作習慣,保障護理干預的效果。
綜上所述,對頸椎病患者在針灸推拿聯合理療康復治療的基礎上配合綜合護理干預可提高治療效果,有利于減輕患者疼痛,緩解患者的頸部功能障礙,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顯著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