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曼,張曼蘭,劉怡
1.廣州市東升醫(yī)院醫(yī)務部,廣東廣州 510000;2.普寧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廣東普寧 515300
牙周炎是一種發(fā)生在牙周組織的局部慢性感染性疾病,由于牙周內細菌、微生物等擴散引起慢性炎癥反應,疾病發(fā)展會導致牙周組織被破壞,最常見疾病為慢性牙周炎,影響因素包括牙周環(huán)境、個人口腔衛(wèi)生情況,個人飲食、生活習慣等[1]。牙周炎主要治療手段為牙周基礎治療,但多需要定期復查、持續(xù)治療[2]。不少研究表明牙周炎的治療與患者的自我行為管理和自我保健意識有重要的聯(lián)系[3]。但很多牙周炎患者的口腔自我保健認識不足、自身口腔衛(wèi)生管理水平低下,導致牙周治療遠遠達不到預期效果,甚至復發(fā)[4]。該研究簡單隨機選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共14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6步法行為認知干預對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保健認知及行為、口腔健康生活質量的影響,為牙周治療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簡單隨機選取該院共14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參照美國牙周病學會和Armitage-1999的分類診斷標準[5],經醫(yī)生檢查確診為中重度牙周炎;②所有研究對象均接受X線檢查,結果有牙槽骨的吸收情況;③探診深度>3 mm,牙周附著喪失≥1 mm并探診后出血;④正常閱讀書寫能力,能獨立填寫問卷;⑤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并自愿參加該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個人牙齒數(shù)目少于20者;②處于哺乳或妊娠期間的女性;③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隨機分為研究組(n=70),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齡25~45歲,平均年齡(31.6±6.5)歲。對照組(n=70),其中男36例,女34例;年齡23~47歲,平均年齡(32.1±6.9)歲。將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已經過該院倫理會批準,并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
對照組在接受牙周基礎治療過程中由牙周科醫(yī)生給予常規(guī)口腔保健指導,包括在診療過程中給予正確刷牙及清洗牙間隙方法、時間及建議次數(shù),并在模型上進行展示,1次/周,每次5 min。
研究組在牙周基礎治療中由牙周科醫(yī)生給予常規(guī)口腔保健指導,并由研究者給予6步法行為認知干預,其中6步法行為認知干預包括:①認識問題:與患者獨立交流目前對口腔健康的認識、信念、行為情況,識別其缺失;②構建自信心、承諾:給患者講解口腔醫(yī)學知識,闡述口腔保健的重要意義,使用模型現(xiàn)場演示清潔牙齒和牙間隙的要點等,鼓勵患者現(xiàn)場學習展示;③增強患者行為意識:使其在自我行為監(jiān)測中,提高對自己行為的認知,記錄每天刷牙和清潔牙間隙后的情況及感受;④制定并實行計劃:根據(jù)其認知現(xiàn)狀和行為情況協(xié)助其制定短時間內的計劃;⑤計劃的效果評價:進行臨床指標檢查,評價計劃干預的效果;⑥鼓勵其堅持并提防復發(fā):通過微信推送相關宣傳圖片、視頻等,鼓勵其堅持口腔保健,養(yǎng)成良好習慣,定期復診。在干預前后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調查問卷回收。
設計口腔保健調查問卷:①口腔保健認知調查問卷,包含口腔保健問題10項,每項10分,分數(shù)范圍為0~100分,≥60為認知程度高,<60分為認知程度低;②口腔行為個人記錄單,包含每日刷牙次數(shù)、單次刷牙時間、每周清潔牙間隙次數(shù);③采用口腔健康影響程度量表(OHIP-14),包括功能、心理、生理、社會等方面的影響,包含14個項,以5級計分,總計56分,口腔健康生活質量越高,則得分越少[6]。其中口腔保健認知及行為問卷已咨詢該院相關專家意見,體系中每項測評指標賦予對應的權重值,且已通過信度檢驗,Cronbachα系數(shù)是0.842,0.875。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對該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口腔保健認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步法行為認知干預后1個月,研究組對口腔保健認知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口腔保健認知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口腔保健認知評分比較[(±s),分]
?
干預前,兩組患者口腔保健行為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步法行為認知干預后1個月,研究組口腔保健行為指標(每日刷牙次數(shù)、單次刷牙時間、每周清洗牙間隙次數(shù))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口腔保健行為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口腔保健行為評分比較(±s)
?
干預前,兩組患者OHIP-14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步法行為認知干預后1個月,研究組OHIP-14得分得分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OHIP-14得分的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OHIP-14得分的比較[(±s),分]
?
牙周炎在世界范圍內發(fā)病率較高,是成人牙齒喪失的主要原因,病因除了始動因素外,還包括局部促進因素和易感因素等,其始動因子為齦下的牙菌斑[7-8]。牙周致病菌在慢性牙周炎患者每天的咀嚼和刷牙中能釋放入血,又與其代謝產物一同進入外周血及組織中繼續(xù)傳播[9]。牙周基礎治療對牙周炎的治療結果良好,核心是消除主要致病因素,控制炎癥、使疾病進展停止,表現(xiàn)為通過機械治療全面排除菌斑、牙石等牙面上可引起牙齦炎癥的刺激性因素,最終達到治療目的。已有研究表明牙周基礎治療在重度侵襲性牙周炎中使用效果也十分顯著,且在2型糖尿病治療中,對牙周炎的治療也可有效改善患者局部及全身炎癥狀況,促進疾病轉歸[10-12]。
該研究中,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口腔保健指導,研究組給予常規(guī)口腔保健指導和6步法行為認識干預,結果顯示6步法行為認知干預后1個月,研究組對口腔保健認知、行為(每日刷牙次數(shù)、單次刷牙時間、每周清洗牙間隙次數(shù))均比對照組高,口腔健康影響程度量表(OHIP-14)得分比對照組低。分析其主要原因為:①6步法認知行為干預從源頭上改變了患者的對慢性牙周炎的認識,讓其識別自身口腔健康的認識、信念和行為情況,并為患者構建信心和承諾,使其對慢性牙周炎的認知程度提高,這在與婁麗娟[13]的研究中有相關描述一致:通過行為認知的干預模式有效提高慢性牙周炎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②其通過提高行為意識,制定實行并評估計劃,引導患者進行口腔健康自我行為監(jiān)測,提升其參與疾病管理的積極性,達到提高患者口腔健康行為水平,而傳統(tǒng)的口腔保健宣教以患者聽講為主,往往不夠重視指導效果的反饋,與相關學者[12]的研究結果一致:6步行為認知干預有效改善了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口腔保健行為水平,患者的每日刷牙次數(shù)、單次刷牙時間、每周清洗牙間隙次數(shù)等均有一定提高;③口腔健康影響程度量表(OHIP-14)得分側面反映患者的口腔健康恢復情況,6步法認知行為干預通過鼓勵患者堅持行為改變,提防復發(fā),維持自我口腔保健和定期進行牙周檢查,從功能、心理、生理等方面上促進患者的恢復過程,提升其生活質量水平。該研究中兩組OHIP-14得分在干預后均有所降低,但研究組接受6步法行為認知干預后1個月OHIP-14得分(23.65±5.48)分明顯比對照組(31.46±6.17)分的降幅更大,與劉曉楨等學者[14]的研究成果一致,經行為認知干預后慢性牙周炎患者OHIP-14得分(14.04±0.85)分比常規(guī)干預后的OHIP-14得分(22.60±1.06)分更低,說明行為認知干預更有效提高患者的口腔健康生活質量。而該研究經行為認知干預后的慢性牙周炎患者OHIP-14得分(23.65±5.48)分仍比劉曉楨研究結果中的(14.04±0.85)分要高,可能與患者個體差異、干預方法等有關。另該研究樣本例數(shù)較少,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還有待后續(xù)探討。
綜上所述,6步法行為認知干預可以有效提高慢性牙周炎患者對口腔保健的認知,改善口腔保健行為、提升其口腔健康生活質量水平,促進口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