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強,陳海鵬
廈門市中醫院骨一科,福建廈門 361000
肩周炎屬于一種骨科常見疾病,好發于50歲以上 中老年人,女性患者較多,患者在發病時以肩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且疼痛癥狀和功能受限癥狀呈進行性加重,還會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侵犯至人體的肩關節囊和周圍韌帶、肌腱的慢性特異性炎癥[1]。經臨床研究發現[2],肩周炎的致病因素較多,其中以橈骨遠端骨折為主的外傷因素是誘發肩周炎發生的常見因素。而臨床對于此病癥的治療也多以常規西藥治療為主,雖然可以暫時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對患者遠期治療效果而言并無顯著優勢,患者康復進展較慢[3]。針灸和推拿均屬于中醫特色治療方式,在多種關節炎癥疾病中均有顯著的治療效果[4]。基于此點,該研究便利選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2例橈骨遠端骨折所致肩周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針灸推拿治療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按照雙盲法將便利選取參與該項研究的72例橈骨遠端骨折所致肩周炎患者分為對照組(n=36)和研究組(n=36)。對照組男15例,女21例;年齡25~55歲,平均(40.11±2.39)歲;發病部位顯示:左側肩周發病者17例,右側肩周發病者19例;骨折發生的原因:跌倒摔傷者19例,車禍受傷者17例。研究組男14例,女22例;年齡26~54歲,平均(40.09±2.41)歲;發病部位顯示:左側肩周發病者18例,右側肩周發病者18例;骨折發生的原因:跌倒摔傷者20例,車禍受傷者1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5]:經X線片和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橈骨遠端骨折;肩關節處伴有明顯的軟組織壓痛和活動受限癥狀;該項研究的開展均在患者及其家屬知情的前提下進行,已簽署相關知情文書。排除標準[6]:患有血液系統或免疫系統疾病;合并惡性腫瘤和傳染性疾病;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病變;臨床資料不完整。該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對照組給予中醫推拿治療:協助患者端坐在術者身前,保障其全身處于放松的狀態,肢體下垂。首先對患者患側的肩部進行摩、揉、拿等治療,再對患者患側的手部進行拔伸、旋轉和抖動等運動治療,再對患者的關鍵穴位和壓痛點進行點穴治療,協助患者進行肩周的內收、后伸、外展、旋轉和前屈等被動運動,再以搓法對肩周進行治療,5次/周,連續治療2周。
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上同時給予患者針灸治療。首先選定患者的治療穴位,依次為阿是穴、肩貞穴、肩前穴、肩髎穴和陽陵穴。下針時需沉穩,掌握好進針的角度和方向,采用平補平瀉的手法進行針刺,得氣后留針20 min,每間隔5 min進行針刺1次,2次/周,連續治療2周。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7]分別于患者治療前、治療1周后和治療2周后評估患者的肩周疼痛情況,量表評分范圍在0~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烈疼痛,比較兩組上述階段的疼痛情況。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2周后針對患者肩部疼痛、局部腫脹和抬舉受限等癥狀依次以0、2、4、6、8分分別表示癥狀的無、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比較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的差異。結合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的差異計算患者癥狀改善的減分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若減分率≥90%表示治愈;若減分率在65%~89%表示顯效;若減分率35%~64%表示有效;若減分率≤34%表示無效,比較兩組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8]。分別于患者治療前和治療2周后選用便攜式全數字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K6檢測患者患側旋肩胛下動脈和腋動脈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檢測頻率為10 MHz,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差異。
治療前,兩組疼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周后,兩組疼痛評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疼患者痛情況比較[(±s),分]

表1 兩組疼患者痛情況比較[(±s),分]
?
治療前,對照組中醫癥候積分為(18.95±3.57)分,研究組中醫癥候積分為(19.02±3.61)分。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83,P=0.934);治療后,對照組中醫癥候積分為(10.27±2.13)分,研究組中醫癥候積分為(4.68±1.27)分,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525,P=0.00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前,兩組旋肩胛下動脈和腋動脈流速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肩周血流動力學比較[(±s),cm/s]

表3 兩組肩周血流動力學比較[(±s),cm/s]
組別旋肩胛下動脈治療前 治療2周后腋動脈流速治療前 治療2周后對照組(n=36)研究組(n=36)t值P值62.58±6.98 62.64±7.03 0.036 0.971 68.76±5.44 72.99±4.36 3.640 0.001 110.68±10.58 110.71±10.62 0.012 0.990 125.39±10.24 131.85±10.18 2.684 0.009
經研究發現[9],肩周炎的發病年齡主要集中在50歲以上,從事體力勞動者,若未能及時給予患者有效的治療,則會直接影響患者肩關節的活動能力,造成三角肌的萎縮。而橈骨遠端骨折屬于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主要發生在橈骨遠端3 cm以內,患者的手腕部會存在明顯腫脹和活動受限現象。而為了促進患者骨折端的修復需對其進行長時間的固定,在固定期間,患者的肩關節也無法進行有效的自主活動,進而影響肌肉的收縮、造成淋巴液和靜脈血液回流不暢,大量纖維蛋白沉淀,繼而引發肩周炎[10]。這種創傷性肩周炎不僅后期恢復難度較大,更存在較大的生理疼痛,干擾患者正常的生活[11]。
在既往的臨床研究中[12],常規的西藥治療雖然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癥狀,但卻難以達到徹底根治的目的,無法有效滿足臨床的治療需求,而隨著近年來中醫的研究和發展,針灸、推拿等傳統中醫治療方式在臨床的運用愈加廣泛,其治療效果也已得到醫師和患者的普遍認可。在中醫的認知中,橈骨遠端骨折所致的肩周炎屬于“肩漏風”范疇,其發病的主要機制為氣血不足、外傷勞損所引發的脈絡瘀阻,因此在治療原則上應以舒筋止痛、活血祛瘀為主要原則[13]。經該研究發現[14],研究組治療后疼痛癥狀和肩周血流動力學較對照組相比有明顯的改善,究其原因可以發現,推拿手法的運用有助于促進肩關節滑液的流動,增加關節軟骨的營養,并且還可以活動患者的肩關節,在刺激肌肉收縮的同時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組織的新陳代謝,進而促進瘀血的吸收和炎癥物質的滲出。但單一的使用推拿治療在改善患者疼痛方面略顯不足,故而該研究在推拿的基礎上聯合針灸治療。經大量研究發現[3-5],針灸治療具有調節氣血、舒經通絡的功效,將其直接作用于特定的穴位,可以產生加強刺激作用,其中阿是穴是筋節集結、局部瘀血的集中區域,通過針灸的刺激可以充分發揮祛瘀散結的功效;而對肩貞穴、肩前穴和肩髎穴等穴位的刺激則可以達到舒經通絡的功效,進而有效改善肩周區域的血液循環,提高旋肩胛下動脈和腋動脈的血流速度。另外,針灸治療還有助于促進人體的脊髓和大腦釋放出K+、Ca2+和5-羥色胺等物質,阻滯神經對痛覺的傳導作用,進而發揮顯著的鎮痛作用,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經該研究證實,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4.44%)明顯高于對照組(77.78%)(P<0.05),該研究結果與楊陽[14]研究結果一致,觀察組總有效率96%高于對照組82%(P<0.05),臨床治療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對橈骨遠端骨折所致肩周炎患者采用中醫推拿治療可以有效刺激其肌肉收縮,改善肩周局部血液循環,在此基礎上配合針灸治療更有助于顯著的鎮痛效果,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患者治療效果,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