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社會生活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當今的時代之中,不同新技術的應用,使得行業對于人才的要求更加的全面化。中職院校之中的畢業學生,其不再只是被動的擇業,在新時代理念之下,自主創業更加的被社會所鼓勵。政府、學校等等各個方面都在為畢業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投入資源,并且創造環境。因此對于中職汽修專業的創業教育實踐路徑探索,有著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中職汽修專業;創業教育;實踐路徑;探索
在新時代的發展之中,我們國家對于教育事業非常的重視,這不僅僅的源于中華文明的深厚積淀,更加是因為我們對于人才有著深刻的認識,人才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基礎。在現階段,中職院校畢業學生的擇業選擇方式較為多樣化,而且政府和學校都在倡導畢業學生進行自主創業,不應該只是被動的進行就業。那么既然鼓勵中職院校畢業學生進行創業,對于中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就要中職院校進行相關創業的教育,要推動中職院校的創業教育展開,需要社會、政府、學校三個方面的共同努力,為培養新型的創業型人才鋪平道路。那么對于中職汽修專業的創業教育實踐路徑探索,就符合了相關方面的要求,有著積極的意義[1]。
一、對于中職汽修專業的創業教育實踐意義分析
從整體來說,中職院校學生群體屬于社會之中最為活躍的一個創新思維群體,他們往往代表的是社會之中最為新興的行業方向,他們走在行業探索的最前端,不論是對于各個行業新鮮“血液”的補充,還是自主的進行創業,其都在不同的程度之上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對中職汽修專業學生進行系統專業的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訓,不僅僅的會使得社會的就業問題得到緩解,使得中職汽修專業學生有了更多的畢業選擇方向,而且還為社會的發展供應了更多的全面型的人才。經過創新創業培養的中職汽修專業學生具備了更強的綜合競爭力,加大了創業成功的概率,這些中職汽修專業學生創業者會憑借自身的努力,推動著社會的經濟發展進步[2]。
二、中職汽修專業的創業教育實踐路徑
1、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中職院校要給予重視
培養中職汽修專業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樹立正確的教育觀,運用新的教育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構建出一個氛圍輕松的教學環境。提倡學生的自主性,開發出學生的創新性,在正確的教育觀念的引領下,進行中職汽修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在潛移默化之中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提高,為中職汽修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增加競爭力。中職院校應該提升對于培養中職汽修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視程度,在各個方面都給予一定的條件創造,促使學校從學生到教師再到管理層,對于創業教育都有深層次的認知[3]。中職院校也應該借鑒一些國外先進的教學經驗,再結合本校的實際狀況,來進行中職汽修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要把培養中職汽修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列入教學的計劃之中。
2、加強中職院校的培訓指導,建立創新性的教育模式
中職院校的對于汽修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訓指導,是汽修專業學生掌握創新創業能力的關鍵一步,學校要成立相關的創業指導中心,對于汽修專業學生在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的過程之中存有的疑惑進行解答,或者的是為汽修專業學生進行創業的指導,汽修專業學生在實際的創業之中遇到困難也可以向學校的創業指導中心尋求幫助。中職汽修專業的教師要強化對于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訓工作,研究、構建出創新性的教育模式,從根本上來提升汽修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的綜合素質,教師可以給學生安排一些實踐的課題,通過實踐訓練學生的創業應變能力[4]。
3、重視中職院校汽修專業課程的設置,完善學校的實踐環節
學校在對于中職汽修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課程設置之中,要進行合理、科學的調整,相關的課程要能夠幫助汽修專業學生找到自身的興趣所在,這可以為其以后的創業方向選擇奠定基礎。同時中職院校汽修專業應該完善學生實踐的環節,通過讓學生完成一系列創業實踐項目的訓練,來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5]。
三、結語
總的來說,對于中職汽修專業的創業教育實踐路徑探索,有助于中職汽修專業學生適應社會對于人才的需要,有效的發掘學生的創業潛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社會的發展進步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昌華,黃玲.中職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建設和就業創業融合研究——以玉林市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為例[J].廣西教育,2019(46):42-44+50.
[2]張煒.就業創業教育融入中職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探索[J].文理導航(中旬),2019(11):95.
[3]黃秀榮.中職教育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課程改革實踐與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9(08):100-101.
[4]謝立果.中職教育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課程改革實踐與思考[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9(06):40-42.
[5]潘云燕,李金清.市屬中職學校汽修類專業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探析[J].廣西教育,2018(38):11-13.
作者簡介:何麗麗(1981—),女,漢族,重慶市巴南區人,西南大學碩士學位,重慶市機械高級技工學校任職,研究方向:中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