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穎 徐利民




教學情境創設指的是學科教師借助媒介和資源創設出滿足教學需求、觸發學生情感共鳴、促進教學目標實現的簡單或復雜的情景和環境。“學科核心素養實際上就是一種把所學的學科知識和技能遷移到真實生活情境的能力和品格。要養成這種素養,意味著學生的學習應該是在一個又一個基于真實生活情境的主題或者項目中通過體驗、探索、發現來建構自己的知識,發展自己的能力,養成自己的品格。”[1]因此,教師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既要實現構建知識體系的目標,更要注重引導學生關注、思考社會問題,增強思想政治課程的創新型、實用性、綜合性,使學生具備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
基于2021年2月25日上午在北京隆重召開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這一時事熱點,教師設計并實施了《從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看黨的莊嚴承諾如何能轉變成民生福祉——探究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這一節課。課例中設計系列學生活動來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課前積極關注、充分準備、搜集資料,在課中小組討論、頭腦風暴、知識共享、激發共鳴,在課后深入實踐,不斷總結。
第一,在導入環節創設基于時事熱點的教學情境。教師借助“時事述評”這一常規教學環節,讓學生代表述評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這一時事,并借助多媒體放映中國共產黨做出全面脫貧的莊嚴承諾相關視頻,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及時進入設置的教學情境中,提高學生分析論證的關鍵能力。
第二,利用時事熱點創設貫穿課堂始終的教學情境。課堂教學可以通過一例到底的方式,依據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與本課教學目標選取一則案作為課堂主線,貫穿課堂始末。本課將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這一時事熱點事件貫穿課堂始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分析事例材料。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對使用的時事熱點資源進行了進一步篩選整合,提取出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講話中關于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表述,引導學生借助所學必修三《政治與法治》第三課《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相關知識,分析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合理性。
本環節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探究的方式進行,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篩選、加工、整合、辨析本組的議題,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鍛煉學生的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加深學生對時事內容的理解,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引領和政治認同。
第三,在課后實踐活動中創設基于時事熱點的教學情境。2017版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要緊密結合社會實踐”[2],這就要求教師創設相應的情境,拓展政治課堂,讓學生積極融入社會實踐。例如,教師可以采取知識競賽、辯論賽、實踐調研、參觀訪問、情景劇、模擬政協、模擬法庭等方式創設實踐情境。本課的教學教師采用調查訪問的方式,采訪校內教師中的優秀黨員,發掘優秀黨員身上的珍貴品質,感悟中共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通過課下對優秀共產黨員先進事跡的調查采訪以及課上的交流分享,運用黨的宗旨、性質、理念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知識,展現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提升學生在實際生活、學習中自覺發揮榜樣示范作用的公共參與素養。
總之,時政資源只有作為一種課程資源才能真正高效及時的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相融合。時政資源與高中政治課的融合應遵循緊密聯系實際、緊扣學生發展需求、科學實施內容整合等原則,開創出政治課教學的新局面、新路徑。
參考文獻:
[1]陳友芳.情境設計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J].思想政治教學,2016(9):4-6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