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小華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中國傳統藝術逐漸重視。目前,戲劇戲曲教育的發展與教育研究密切相關,若想使戲劇戲曲教育快速發展,應具備堅實的學術研究作為基礎條件,探索出契合當今戲劇戲曲教學事業發展規律的研究內容。在戲劇戲曲教育研究中,通過重視吸收和參考科學化的教育研究模式,以及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研究模式的先進研究成果,推動戲劇戲曲教育研究領域的穩步發展。
關鍵詞:戲劇戲曲教育;研究模式;教育研究
引言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師們應當重視其對于戲曲文化價值的傳承,嘗試著構建學校教育體制為樣板的戲劇教育模式,培養學生們的戲劇文化素養,要求學生們能夠對于戲劇文化產生探究和學習的熱情,愿意主動發掘戲曲價值。接下來,筆者將從三個方面簡單介紹戲劇文化在中小學校中的教育價值以及發展建議。
1戲劇戲曲教育模式的特點
戲劇戲曲教育模式既具有一般學科的教育教學模式特點,又由于其屬于藝術門類,所以還存在自身的特殊性。例如,戲劇戲曲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操作性、藝術性與實踐性,需要科學、合理的理論知識作為指導,以此賦予該教育模式生機與活力。因此,戲曲戲劇教育模式中便需要著重突出模仿與演示教學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表演教學與戲曲教學方面。不僅需要學生具備身法、手法與唱法技巧,還需要學生經過嚴格訓練達成協調。傳統戲劇戲曲教育模式中,通過口傳心授的教育方法延續戲劇戲曲藝術,也是當前戲劇戲曲表演教學中應用最多的教學方式。直到今天,這種傳統教育模式仍然以學生臨摹、教師示范的方法完成整個教學過程,且占據戲劇戲曲教育模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教育模式下,戲曲戲劇教育模式形成獨特的教學方式,即培養學生戲曲戲劇形象,通過實踐教學感受戲曲戲劇真諦。我國中小學校校在獨特的教學方法與人才培養模式下,始終堅持協調與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專業實踐、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就此將培養學生專業能力作為基礎,兼容創作、科研、教學與實踐為一體的培養道路,即符合該專業學生的成長規律,還可滿足人才培養所需,將藝術教育與義務教育有機結合,推動學生個性化發展,滿足社會對戲曲戲劇藝術人才的質量需求,進一步推動我國戲曲戲劇教育事業發展,重點突出院校創新教育、實踐教育特色。
2戲劇戲曲教育模式的研究與發展原則
2.1創新性原則
創新作為批判與繼承戲劇戲曲原有教育模式的重要方法,可促使其在歷史沉淀下更新發展。口傳心授的教育模式,僅能用在戲曲藝術門類的教育實踐中;然而,可用于專業教育研究工作的萬能模式并不存在,必須通過研究人員按照其專業教育特征,合理調節研究模式。諸多模式的融通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研究模式需考慮戲劇戲曲教育模式的特征以及規律,應將繼承視作前提條件,而繼承便是為了有效創新。例如針對口傳心授教育模式展開研究工作,以往存在諸多闡述,但基本是教育經驗介紹類文章。在這一基礎上,是否可通過課堂教育的實證探究,利用數理統計,對運用口傳心授模式的課程數量、教育參加人次以及教育成效等內容實施統計分析,探尋更具典型與說服力的內容,應用并將其遷移到可運用的課程教育當中。
2.2中小學校藝術教學應樹立良好的培養思想
戲曲本身就具有濃厚的藝術氣息,加上其中蘊含的豐富的傳統文化,讓戲曲表演散發出無限的藝術魅力。現階段,中小學開展戲曲教學課程并不普遍,當代中小學生對戲曲的學習興趣也不大,而在新課改背景下,中小學音樂教學有了較大改革,積極推進戲曲教學的普及與發展,也為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揚做好人才儲備。在此過程中,戲曲教師自身的綜合素養就起到關鍵作用。在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首先就要讓他們意識到傳承戲曲藝術的責任與義務,端正學生們的思想和態度,讓其明白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教師要對學生提出較高的教學要求,讓他們具備基本的戲曲欣賞、戲曲表演、戲曲創作等方面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也要起到帶頭作用,教學態度應該是積極向上的,教學語言也應是激勵性的,給學生足夠的關愛,這也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戲曲的態度,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并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促進他們戲曲專業水平的提升,讓他們今后能勝任崗位,發揮自己的價值。
2.3定量與定性原則
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但如若結合二者各自優勢,將其用于反映事物量和質間的關系,將形成互補功效。以往戲劇戲曲教育模式在研究定性關系時導入定量研究內容,用于發現量的潛在內容,并在此基礎上著重描述教育數量、教育規律與教學方法對戲劇戲曲教育模式的重要作用,令相關研究內容更具可信性、客觀性。例如,在特長班中對數名學生設計教育模式,從選擇教學地點、教學組織與實施、教學研究方案、教學驗收環節與教學計劃制定等,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深入分析京劇藝術流派開辦特長班的重要價值與歷史傳承作用,將開辦流派班作用與經驗上升至傳承與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層面,由此確定戲曲教育模式基本范式。由此可見,想要促進戲劇戲曲教育模式課題的研究進度,通過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方法較為合適。
2.4調整中小學校藝術、戲曲教育的人才培養定位
戲曲是我國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傳承戲曲文化也就是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因此,在中小學藝術教學中開展戲曲教學迫在眉睫。由于受到現代潮流文化的沖擊,大部分中小學校并未開設相關的戲曲教學課程,在戲曲教學方面普遍缺乏專業的教學技能和充足的實踐教學經驗,這就依賴于高校戲劇教育專業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從事中小學的戲曲教學工作,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育理念,提高戲曲教學的質量,進而實現戲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在藝術教育中,教師應該多參與到中小學藝術教學研究中,掌握當前中小學生的戲曲學習現狀,結合戲曲本身的特點,為中小學校戲曲教學量身打造出最高效、最科學的教學模式。藝術教育要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向,全面認識到當前中小學戲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既要培養師范生在傳統戲曲方面的藝術能力,提高他們戲曲表演專業水平,也要引導師范生不斷豐富戲曲知識,具備基本的戲曲教學技能。此外,還要向師范生灌輸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進而讓他們在今后教學工作中能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
結語
總而言之,戲曲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瑰寶之一,在現代面臨著傳承和發展上的問題,應當加強對于戲曲文化教學的保護和發展,設置戲曲教育課程,逐漸引導學生們對于戲曲文化產生興趣,愿意注重對于戲曲文化進行了解和探究。教師們也應當不斷進行教學方式上的創新與改進,提升戲曲教育效率,幫助中小學生更好地傳承和保護戲曲文化。
參考文獻:
[1]賀劍.音樂課程引入戲曲藝術教育的探究[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6,(12):366.
[2]蔣星煜.中國戲曲史鉤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郭躍進.新環境下戲曲傳承方法理念的前沿思考〔J〕.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8,(3):6-15.
[4]李連生.作為民俗的中國戲劇史與戲劇史中的民俗〔J〕.文化遺產,2013,(1):30-41,140.
[5]尹敬紅,王雪媛.芻議高校戲劇教育與中小學戲曲教學的對接〔J〕.戲劇之家,2017,(1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