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珍珠 陳云彩 謝璐 檀真萍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小兒科,福州,350001)
急性腸炎是一種由多種原因導致的急性腸道炎癥感染,在兒童人群的發病率高。患兒發病后往往會出現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癥狀,還會出現發熱等全身癥狀,嚴重影響患兒的睡眠質量,對其健康造成不良影響[1]。本研究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急性腸炎患兒的干預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收治的急性腸炎患兒8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7.59±2.08)歲,病程3~27 h,平均病程(15.03±4.65)h。觀察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7.42±2.17)歲,病程為3~29 h,平均病程(15.28±4.57)h。2組患兒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患兒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
1.2 納入標準 經臨床綜合檢查,證實為急性腸炎;發病后48 h內就診,病情穩定,無需搶救;年齡<14歲。
1.3 排除標準 合并其他嚴重基礎疾病;智力發育異常;先天性胃腸道畸形。
1.4 研究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注意監測患兒的生命體征,做好生命體征記錄,選擇營養豐富的流質食物食用,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觀察組進行綜合護理,首先,組建綜合護理小組,針對小兒急性腸炎的護理需求及護理特點,制定護理計劃,具體措施為:1)心理護理,結合患兒家屬的文化水平,采取圖片、視頻等形式,耐心為患兒及家屬講解小兒急性腸炎的病因、治療方法、注意事項等;2)飲食護理,告知患兒家屬正確的飲食控制方法,并囑咐患兒家屬一旦患兒出現腹脹、脫水等情況,應立即配合對患兒進行禁食,建立靜脈通路進行補液。3)環境護理,為患兒營造溫馨的養病環境;控制病房內噪聲,避免干擾到患兒休息。
1.5 觀察指標 比較2組的總有效率、癥狀(腹痛、腹瀉、發熱)緩解時間、睡眠質量評分。1)療效評價標準[2]:患兒排便次數和糞便性狀均恢復至正常水平,糞便隱血試驗結果顯示為陰性,全身癥狀消失為顯效;患兒排便次數和糞便性狀均有所好轉,糞便隱血試驗結果顯示為陰性,全身癥狀緩解為有效;患兒排便次數和糞便性狀無好轉,糞便隱血試驗結果顯示為陽性,全身癥狀無緩解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睡眠質量評分:采用國際標準化兒童睡眠習慣問卷(CSHQ)進行評估,問卷包括33個條目,單個條目1~3分,總分為33~99分,得分與睡眠質量成反比[3]。

2.1 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例(%)]
2.2 2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觀察組的腹痛、腹瀉、發熱等癥狀緩解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2.3 2組患者護理前后的CSHQ評分比較 護理前2組的CSHQ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CSHQ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護理前后的CSHQ評分比較分)
急性腸炎是兒童階段常見的消化系統病變,由于兒童年齡小,在發病后對這類急癥的反應較大,其睡眠狀況往往會受到嚴重影響,不利于患兒機體功能恢復,且兒童消化系統功能尚未完善,發生急性腸炎后,腹瀉癥狀易導致患兒機體內水電解質紊亂,嚴重時甚至會威脅患兒的生命安全[4]。
臨床上針對急性腸炎患兒的治療方案以對癥治療為主,但在患兒治療期間,由于患兒的年齡小,患兒受到年齡、病情等因素的影響,其配合度低,導致部分患兒的治療無法順利開展,對治療效果產生不良影響[5],因此,還需對急性腸炎患兒采取護理措施進行干預。綜合護理是一種從患者實際情況出發、以人為本的護理模式,其護理方案更加完整和細致,較好地彌補了常規護理的不足之處。不同于常規護理,綜合護理主張將各類護理措施進行整合,制定成綜合性的護理方案,其護理方案具有更強的針對性,護理措施更加全面。本研究中觀察組患兒實施了綜合護理,通過組建綜合護理小組,實行小組制,明確組內成員職責,落實護理責任制,再根據急性腸炎患兒的實際需求來制定護理方案,對患兒實施系統化的護理服務。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可顯著提高急性腸炎患兒的臨床療效,加快癥狀緩解及改善睡眠質量,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