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月
(湖北谷城縣人民醫院消化內科,谷城,441700)
胃癌的發病率位居消化道腫瘤的首位,因早期臨床表現不典型,導致多數患者胃癌被發現時病情已經進展至中晚期,此時化療是重要的治療手段[1]。睡眠障礙是化療中常見的并發癥狀,其會引起軀體不適、體力不支等癥狀,降低機體的免疫功能,因此必須要有效改善胃癌患者的睡眠質量[2-3]。認知行為療法是通過改變人不正確的思維、信念及行為,最終消除內心的不良情緒及行為,是心理治療的一種。本文為探討認知行為療法對胃癌化療睡眠障礙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湖北谷城縣人民醫院收治的胃癌化療睡眠障礙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8例。對照組中男33例,女15例,年齡31~74歲,平均年齡(52.5±4.5)歲,化療次數1~5次,平均次數(3.0±0.5)次;觀察組中男31例,女17例,年齡32~75歲,平均年齡(53.0±5.0)歲,化療次數2~5次,平均次數(3.5±1.0)次。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藥物治療,患者口服百樂眠膠囊,4粒/次,2次/d,同時指導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緒及生活態度,鼓勵進行適量運動。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認知行為療法。1)心理疏導:與患者深入交流了解并評估其內心存在的心理問題及不良情緒,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并針對性地給予心理疏導。2)刺激控制:對患者進行睡眠教育,告知患者良好的睡覺可促進病情的恢復。同時以床作誘導信號,引發房間、床、睡眠三者于患者的認知中,刺激患者形成進入房間后想到床,進而產生睡意。3)睡眠限制:制定出適合患者的睡眠計劃,嚴格控制其睡眠時間。4)放松情緒:保持患者室內濕、溫度、光線的適宜,保證睡眠環境的安靜及舒適,可在睡眠播放舒緩的音樂來放松其意識,減少自身對疾病及化療的關注。5)認知指導:密切與患者溝通,評估患者對睡眠的錯誤認知,直接指出其錯誤的習慣、思維、認知并改正。
1.3 觀察指標 分別在干預前、干預3月后應用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2組患者的心理狀態[4]。同時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估2組的睡眠質量。分數越低,負面情緒越少,睡眠質量越高。

對照組治療后SDS評分為(36.43±3.14)分,SAS評分為(34.77±3.08)分,觀察組治療后SDS評分為(28.01±2.37)分,SAS評分為(23.15±2.23)分。2組治療后SDS、SAS評分均下降,但治療后觀察組的SDS、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治療后睡眠質量評分為(1.41±0.21)分,睡眠時間(1.57±0.18)分,入睡時間(1.61±0.22)分,睡眠效率(0.69±0.12)分,睡眠障礙(0.88±0.17)分,觀察組治療后睡眠質量評分為(1.08±0.23)分,睡眠時間(1.39±0.20)分,入睡時間(1.22±0.17)分,睡眠效率(0.57±0.10)分,睡眠障礙(0.59±0.13)分;2組治療各項PSQI評分均下降,但治療后觀察組PSQ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胃癌化療睡眠障礙原因比較復雜,多是由于化療對周圍神經造成的毒性損傷引起的,加上患者過度關注自身的病情,會引起煩躁、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的發生,這些問題會影響治療的效果,因此及時治療睡眠障礙對改善患者的預后有著重要的意義。
隨著醫療模式的完善,認知行為療法隨之出現并在臨床中應用。認知行為療法是集心理疏導、刺激控制、睡眠限制、放松情緒、認知指導等方面為一體,從改善患者的心理問題及不良情緒出發,改善其不正確的睡眠觀念,目的是指導其養成健康的睡眠習慣,提高睡眠質量。本研究結果提示認知行為療法能夠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睡眠質量。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認知行為療法從患者的心理需求出發,親切、耐心地傾聽患者內心的陳述,進而可在其原有想法上進行事實及反應方式的重新建構。
綜上所述,胃癌化療睡眠障礙患者的治療中,應用認知行為療法取得了滿意的效果。認知行為療法的實施能夠更好降低患者內心的不良情緒,進而可緩解其心理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狀態,最終可提高睡眠的質量,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