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林 程云英
(萊西市人民醫(yī)院,萊西,266600)
慢性腰腿痛是目前國民常見的健康問題,由于相關機制尚未完全明確,臨床干預效果不一,成為目前臨床研究和治療的熱點和難點。相關研究表示,腰痛的發(fā)生率為9.4%,而合并下肢痛的患者約為25.8%,其中高達12%的患者疼痛可持續(xù)3個月以上成為慢性疼痛[1]。疼痛作為實際或潛在的組織損害產生的一種不愉快感覺和情緒體驗,與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等多種因素相關。睡眠障礙主要是由于疼痛的影響導致患者睡眠發(fā)生質和量的異常,此外還包括入睡困難、易覺醒等障礙。臨床研究顯示,高達50%的慢性腰腿痛患者存在嚴重睡眠障礙,睡眠障礙的出現不僅能夠影響患者心理、情緒,對患者康復同樣具有嚴重的負面影響,故早期明確此類患者睡眠障礙的發(fā)生因素具有切實的臨床意義[2]。
1.1 年齡 老年人是睡眠障礙發(fā)生的高危人群,有研究顯示,睡眠障礙的發(fā)生率隨年齡的升高而增加[3]。國外學者研究顯示,老年群體睡眠障礙發(fā)生率約為18%~36%,而伴有腰腿痛的老年患者睡眠障礙發(fā)生率高達40%~50%[4]。國內學者在研究中表示,老年群體睡眠障礙發(fā)生率約為19%,而伴有腰腿痛的老年患者自評睡眠質量普遍低下,睡眠障礙發(fā)生率約為65%[5]。一方面,睡眠的時間與結構和年齡關系密切,另一方面與疼痛對機體刺激相關[6]。
1.2 疼痛及嚴重程度 研究發(fā)現,疼痛刺激能夠興奮機體神經-免疫-內分泌系統(tǒng),增加多種激素分泌,抑制胰島素分泌,可導致機體長期或間斷性處于應激狀態(tài),并且疼痛狀態(tài)下交感神經興奮,大腦皮質興奮導致患者入睡困難[7]。此外,疼痛狀態(tài)可伴隨不同程度的炎癥反應,炎癥因子水平升高,快速眼動睡眠降低,導致睡眠質量低下,并且睡眠時的疼痛狀態(tài)能夠提高睡眠的中斷率。易端等[8]的研究表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前疼痛數字評分(NRS)與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分顯著正相關,進一步說明疼痛及其嚴重程度可加重患者睡眠障礙的發(fā)生。
1.3 環(huán)境因素 安靜的環(huán)境是睡眠的基礎,慢性腰腿痛患者具有更高的中樞敏感性,對外界的變化更為敏感,溫度、濕度、光線、噪聲甚至于枕頭高低、睡眠地點變換對其睡眠狀態(tài)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有學者在研究中指出,褪黑素是促進和調節(jié)睡眠的重要因子,而光線是影響褪黑素分泌的重要因素[9]。
1.4 心理因素 長期的疼痛折磨多導致患者的心理及情緒發(fā)生變化,多伴隨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抑郁情緒。此外,長期的疼痛會導致患者出現恐懼和規(guī)避疼痛的心理和行為,并且對于認知不足或錯誤的患者,還能出現對疼痛感知覺夸大、疼痛信念災難化等心理,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的行為、治療以及睡眠。多個研究顯示,心理是影響患者睡眠狀態(tài)的關鍵因素之一,負性情緒和心理不僅能夠興奮丘腦、網狀結構及邊緣系統(tǒng),增加患者覺醒次數和時間,并且能夠提升患者的孤獨體驗,國外學者研究證實,孤獨感能夠顯著增加失眠及其程度[10-12]。
1.5 其他 相關研究顯示,慢性腰腿痛患者社會支持及其利用度明顯低下,與患者長期經受病痛折磨和接受治療使社會活動減少有關,在此背景下,患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對于環(huán)境和情緒變化的應對能力以及消除內心負性情緒的能力普遍較低,進一步加重患者心理問題,增加睡眠障礙的發(fā)生[13]。此外,國內研究表示,人格特征是影響睡眠障礙的重要因素之一[14]。楊艷等[15]在研究中采用艾森克人格問卷(EPQ)和PSQI對慢性頸腰痛患者進行調查發(fā)現,慢性頸腰痛患者中神經質患者居多,并且與PSQI得分明顯正相關,提示此類患者更易發(fā)生睡眠障礙。
睡眠障礙是慢性腰腿痛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并且二者可相互影響,如不及時干預極易形成惡性循環(huán),嚴重影響患者預后。慢性腰腿痛患者產生睡眠障礙的因素眾多,主要在于年齡、疼痛及其程度、環(huán)境和心理,在后期的臨床干預和管理中,應重視存在此類因素的患者,根據患者性格特征早期給予積極有效的干預,以預防睡眠障礙的發(fā)生,降低睡眠障礙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