郅杰超 王海利
(1 中國共產黨灤平縣委員會組織部醫務室,承德,068250; 2 河北省灤平縣中醫院心內科,承德,068250)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腸和結腸,多呈反復發作的慢性病程[1],治愈難度大復發率高,具有較高的癌變率,目前認為發病率和發病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呈快速增長趨勢[2]。研究顯示,心理因素和睡眠障礙是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病情復發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因此,本文主要就近年來心理應激水平和睡眠障礙,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的影響進行研究[3],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北省灤平縣中醫院收治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中男64例,女56例,平均年齡(54.21±17.35)歲。
1.2 納入標準 1)符合2012年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會炎癥性腸病協作組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4];2)年齡在18周歲以上;3)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1)新冠病毒感染者;2)合并惡性腫瘤;3)精神失常者[5]。
1.4 研究方法
1.4.1 心理應激評估方法 壓力困擾量表法,該量表法由天津師范大學梁寶勇等學者編制[6],用于測量受試者的應激反應類型與強度,包含4個維度,抑郁維度(21個條目)、敵對維度(10個條目)、軀體化維度(19個條目)、焦慮維度(9個條目),每個條目記1到5分,得分范圍為59到295分,得分越高則表明該受試者壓力困擾越大[7]。
1.4.2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 PSQI用于評定被試者最近1個月的睡眠質量[8],包括19個自我評定條目和5個由睡眠同伴評定的條目,其中僅將18個自我評定條目計分。18個自我評定條目由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安眠藥物的使用和日間功能共7個因子構成[9]。累計各因子得分為PSQI量表總分,總分范圍為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總分≤7分為睡眠質量良好,總分≥8分為睡眠質量差。
1.4.3 調查工具 調查員將問卷發放給經篩查符合排除標準的UC患者,當場獨立填寫并及時收回檢查,若存在不完整或不清楚的填寫項目現場糾正患者疾病資料[10],根據醫療記錄填寫,共發放100份問卷,回收100份有效問卷,有效率為100%。

2.1 疾病嚴重程度與UC患者心理應激水平的關系 病情輕度的UC患者有48例,中度38例,重度34例,不同嚴重程度的UC患者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總分、抑郁維度、軀體化維度、焦慮維度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疾病嚴重程度UC患者SDS得分情況分)
2.2 UC患者PSQI得分情況 以PSQI>7視為存在睡眠障礙,PSQI平均(7.98±2.93)分,與劉賢臣[11]等測得的常模(3.88±2.52)比較,得分偏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628,P<0.001),其中主觀睡眠質量(1.56±0.75)分,入睡時間(1.66±0.66)分,睡眠時間(1.21±0.76)分,睡眠效率(0.87±0.58)分,睡眠障礙(1.21±0.45)分,催眠藥物(0.16±0.33)分,日間功能紊亂(1.60±0.63)分。明顯高于健康人群,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直腸和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性疾病,目前認為可能與環境因素、免疫因素、遺傳因素、精神因素、感染因素有關。主要癥狀有腹瀉、黏液膿血便和腹痛[12],本病一般呈慢性過程,有多次緩解和復發,應積極地治療。研究發現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人群,不良的心理應激與疾病的惡化存在一定的關聯,臨床上要給予個體化、系統化的干預措施。本研究表明,病情程度越嚴重者心理應激水平越大。同時該病情也會導致患者睡眠質量發生障礙,導致夜間不能及時入睡,反復惡性循環會導致患者病情加重,生命質量受到影響[13]。醫護人員要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對患者心理的疏導和睡眠質量進行一定的干預,幫助患者擺脫不良情緒,提高睡眠質量,盡早恢復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