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滿紅
(蚌埠市第一人民醫院,蚌埠,233000)
重癥監護室患者常需機械通氣進行治療,但是機械通氣的侵入性操作容易使患者產生相關性肺炎并發癥[1]。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機械通氣(MV)48 h后至拔管后48 h內出現的肺炎,是醫院獲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pneumonia,HAP)的重要類型,其中MV≤4天內發生的肺炎為早發性VAP,≥5天者為晚發性VAP[2]。據國內相關文獻顯示,VAP患病率約為43.1%,病死率更是高達51.6%[3-4]。鑒于VAP的致病菌、臨床診斷與治療不同于一般肺炎,加上其病死率高,不得不加強重癥監護相關護理,以減少患者感染風險。為了探究綜合護理干預對重癥監護室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預防效果及睡眠質量的影響,我院以60例患者為觀察對象,對部分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對照試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在蚌埠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癥監護室采用呼吸機治療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21~69歲,平均年齡(49.69±9.89)歲。觀察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50.22±9.65)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在拔管后的48 h內出現了肺炎癥狀;2)采用呼吸機通氣時長均超過48 h;3)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知曉此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1)具有言語溝通障礙的患者;2)就診前曾患有肺炎,或合并嚴重肝、心、肺并發癥患者。
1.4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重癥監護室護理,包括定期對病房進行消毒、換洗病褥預防感染;定時協助患者及其家屬幫患者翻身;告知患者家屬給藥方法、并指導患者用藥;每天清晨對患者各項身體指標進行檢查并檢查插管是否安全,一旦出現異常要及時向患者主治醫師匯報并采取有效解決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具體項目如下:1)環境綜合護理干預:嚴格遵循無菌病房原則,做好消毒隔離工作的同時,營造良好、舒適的病房環境,在患者休息時要調整好病房濕度和光線,降低不必要的機器噪聲和喧鬧聲。2)體位綜合護理干預:在患者進食和清醒時讓患者取30°半仰臥位,這樣不僅可防止食物反流現象,還能改善患者通氣效果,預防VAP發生。3)口腔及呼吸道綜合護理干預:每日用0.1%氯己定溶液為患者清理口腔4次。定期使用吸痰系統為患者進行吸痰,并通過加溫、加濕方式對患者氣道進行濕化處理,以此稀釋患者痰液黏度,降低機器通氣對氣管黏膜的傷害。4)呼吸機綜合護理干預:1周更換1次呼吸機螺紋管,并時常對呼吸機進行消毒、清潔。操作呼吸機時要預防呼吸機冷凝水倒流至患者氣道引發感染。5)睡眠綜合護理干預:根據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睡眠時間表,檢查身體指標均安排在患者清醒時進行,叮囑患者及其家屬睡前切勿劇烈運動和胡思亂想,可通過熱水泡腳和按摩百會穴促進睡眠。
1.5 觀察指標 統計比較2組患者各項炎癥反應指標(包括: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計數);比較患者睡眠質量評分。
1.6 療效判定標準 采用PSQI睡眠質量評分量表評定患者的睡眠質量(包括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入睡時間和睡眠質量),總分15分,分數越高睡眠質量越差(優:0~3;良:4~7;差:8~15)[5-6]。

護理前2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和各項炎癥反應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PSQI評分和各項炎癥反應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炎癥反應指標和睡眠質量評分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是機械通氣過程中常見但又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患者一旦發生VAP,則易造成脫機困難,從而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嚴重者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導致患者死亡[7]。引起VAP的相關危險因素主要有:1)年齡大,自身狀況差;2)有慢性肺疾病者,長期臥床,意識喪失;3)有痰不易咳出;4)機械通氣時間長,上機前已使用抗生素;5)消化道細菌易位,缺乏胃酸易于細菌在消化道寄殖[8]。其中,機械通氣時間長是導致VAP發生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綜合護理干預來預防重癥監護室患者VAP發生率,并改善患者睡眠質量。
為探究該護理方法的實際應用價值,我院對收治的部分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并進行了對照試驗。實驗結果顯示,綜合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白細胞計數、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等炎癥反應指標和睡眠質量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療效顯著。說明綜合護理干預可顯著降低患者炎性指標,提高患者睡眠質量,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