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豐
1.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婦幼保健院產科,廣東佛山 528000;2.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產科,廣東佛山528000;3.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南海婦產兒童醫院產科,廣東佛山528000
產后出血是分娩期常見的并發癥,指的是胎兒分娩后的24 h內,分娩者的出血量超過500 mL,剖宮產的出血量超過1 000 mL,尤其多發于接受剖宮產手術的產婦,是導致產婦死亡的原因之首[1-3]。在這種情況下,因為子宮乏力而導致出血在臨床中占到80%。子宮乏力產婦在進行剖宮產手術時經常會出現短時間內大量出血的現象,如果不能給予及時止血與輸血治療,產婦往往會在短時間內陷入昏迷,嚴重者出現器官衰竭,對產婦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4-6]。近些年因為接受剖宮產手術的患者越來越多,所以在因為產后乏力導致出血的案例也越來越多,該文分析改良B-Lynch縫合術在剖宮產中預防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應用效果,選擇2019年1月—2020年5月在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婦幼保健院產科收治的130例產后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選擇在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婦幼保健院產科收治的130例產后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每組65例,研究組年齡20~42歲,平均年齡為(32.44±7.72)歲;孕周38~41周,平均(39.31±0.51)周。 參照組年齡21~43歲,平均(31.73±6.63)歲;孕周為39~40周,平均(38.73±0.71)周。兩組研究人員在基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對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該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納入標準:剖宮產術中出血量超過400 mL,且繼續出血,經臨床診斷為宮縮乏力導致。
排除標準:合并肝、腎等嚴重器質性疾病者;存在中、重度貧血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精神疾病障礙者;不配合治療或中途退出者;臨床資料不全者。
待胎兒娩出及產婦出現產后出血后,應及時予以常規治療干預,包括:靜脈注射縮宮素、子宮持續按摩及紗布包扎止血等,若止血未達到預期效果,則予以產婦實施手術治療。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B-Lynch縫合術治療。將子宮從產婦腹腔內取出,觀察并記錄是否符合手術指征,若在加壓包扎后,止血效果顯著則立即縫合。采用1號可吸收線,于子宮切口下緣右側中外1/3處距離縫線位置2 cm進針,穿刺至宮腔,出針位置在切口上緣2 cm處,同時注意穿刺牽拉力度。在將縫線于宮角3 cm處繞至子宮后壁,進針位置需與前壁對應,在直達宮腔后,有左側后壁出針,繞過宮底至子宮前壁,再從左側切口左上緣3 cm處進針,出針位置位于子宮腔對應切口下緣3 cm處,將子宮縫合后,確認無出血后縫線,放回子宮,關閉腹腔,結束手術。
研究組接受改良B-Lynch縫合術手術治療。觀察步驟同對照組,采用1號可吸收線,于子宮切口下緣右側中外1/3處距離縫線位置2 cm進針,出針位置選擇宮腔的同側切口上方2 cm處,改良術選擇宮底及子宮前壁多縫合2針,繞過右側宮底,與子宮后壁縫合2針,自子宮后壁到達宮腔處,按從左到右的方向縫合1針,將子宮下段后壁確認為出針位置,同時于宮底及子宮后壁縫合1針,將線牽拉至子宮左前壁,縱向縫合1針后出針,出針位置于宮腔內對應切口下緣3 cm處,將子宮縫合后,確認無出血后縫線,放回子宮,關閉腹腔,結束手術[7-10]。
對比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并發癥發生率。
對比兩組的臨床療效,若患者治療15 min內出血量<200 mL,且子宮出現明顯收縮則為顯效;若患者治療2 h內出血量在200~500 mL,且子宮出現收縮則為有效;若患者未達到上述結果則為無效。總有效率為顯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比較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數據上均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住院時間(d)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研究組(n=65)參照組(n=65)t值P值4.71±1.42 7.38±1.28 11.25<0.001 812.73±49.58 962.75±45.94 17.89<0.001 31.19±4.28 41.83±7.21 10.23<0.001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n(%)]
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生育政策的放開,高齡孕婦和瘢痕子宮孕婦人數增加,剖宮產手術的產婦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是產后出血率的明顯提升。特別是對剖宮產手術產婦來講,在出現大出血時如果不能給予及時有效的止血措施,往往會在短時間內進行造成產婦陷入昏迷狀態,對產婦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1-12]。產后出血為分娩后常見的并發癥,子宮收縮乏力是導致產后出血的最主要因素。胎兒順利分娩后,胎盤通過宮腔內剝離排出,打開子宮壁血竇的同時出現出血癥狀。此時,由于子宮肌纖維的收縮力度有所增強,從而縮小了宮腔容積,導致出現壓迫肌纖維血管的現象,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關閉血竇[13-14]。如果因為宮收縮乏力或者不收縮,肌纖維中開放的血管難以得到有效壓迫,導致血竇呈現開放的狀態而引起出血。早期及時發現產后出血的傾向,并且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能夠提高搶救成功率,改善預后效果。該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812.73±49.58)mL明顯少于參照組的術中出血量(962.75±45.94)mL,可見改良B-Lynch縫合術與傳統縫合術相比較,進行了優化與改良后,能取得更良好的止血效果。一般情況下,胎盤分娩后會導致子宮容積短時間內快速縮小,還能刺激肌纖維,導致子宮纖維的血管受壓,從而達到止血目的。此外,臨床在治療剖宮產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以藥物為主,同時輔以子宮按摩及紗布填塞,但仍有部分患者依舊難以止血,導致最后實施子宮切除治療,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近年來,B-Lynch縫合術在臨床治療產后出血中取得顯著的效果,但相關研究發現,該種治療方式縫線跨度較大,且子宮收縮后以滑脫,從而造成后期出血及腸管嵌頓情況的出現。同時,縫線在子宮內反復穿越,增加了感染等不良風險的發生率,不利于患者預后。而改良BLynch縫合術是在傳統縫合術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在縫線過程中,于子宮宮底右縫合1針及子宮宮底左縫合1針,可降低縫線脫落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同時由于不穿過蛻膜層,降低了對宮腔的刺激,避免了感染事件的發生。該次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參照組(P<0.05),說明,相比常規的縫合術治療,改良B-Lynch縫合術效果更佳。該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812.73±49.58)mL明顯少于參照組的術中出血量(962.75±45.94)mL(P<0.001);研究組的手術時間(31.19±4.28)min明顯短于參照組的手術時間(41.83±7.21)min(P<0.05),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4.71±1.42)d,參照組患者的住院時間(4.71±1.42)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率為4.62%,參照組患者并發癥率為15.3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次研究與馮小紅等[15]《改良式子宮B-Lynch縫合術在產后出血中的臨床應用》研究結果相似,其所提到的住院時間研究組為(4.69±0.84)d,短于對照組(6.51±0.93)d(P<0.001)。該次研究中,所提到的住院時間研究組為(4.71±1.42)d,短于對照組(7.38±1.28)d(P<0.001)。分析原因可能由于樣本數量有差距。這進一步證明了BLynch縫合術在剖宮產手術中預防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效果良好。
綜上所述,采用改良B-Lynch縫合術預防剖宮產后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能夠有效縮短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和并發癥發生率,在醫學上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