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結直腸癌西醫治療飛速發展,但其治療仍然存在短板,亦在隨訪期、康復期、終末期存在方案空缺,因此,以改善疾病相關癥狀為療效評價標準,以治人為核心理念的中醫藥在結直腸癌全程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正如2016年《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明確提到的“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重大疾病的協同作用和康復中的核心作用”,現通過回顧近25年本團隊在結直腸癌全程防治中“中西并重”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為該模式在其他重大疾病治療中的應用提供借鑒,以期能夠促進中西醫并重中國特色醫療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 結直腸癌;中西并重;防治;實踐;模式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Whole Cour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by the Model of “Attaching Equal Importance to China and the West”
YANG Yufei
(Xiyuan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estern medicine for colorectal cancer has developed rapidly, but it still has short board in treatment, and there is still a vacancy in the follow-up period, rehabilitation period and end-stage. Therefo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takes the improvement of disease-related symptoms as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the core concept of treating peopl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Just as the 2016 Outline of the Strategic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2030) clearly mentioned “to play the leading ro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 the synergy of major diseases and the core role in rehabilitation”, this paper looked back on the author′s team′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Equity Chinese and Western” model in the entir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by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past 25 years, and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odel in the treatment of other major diseas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medic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at emphasize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Keywords Colorectal cancer; Emphasis o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ractice; Mode
中圖分類號:R273;R2-031;R242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09.001
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堅持中西并重,實施中醫藥發展重大工程”,十三屆四次全國政協全會醫衛教育界聯組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告誡我們:“要做好中醫藥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養模式,使傳統中醫藥發揚光大。”我們團隊20多年以來致力于結直腸癌單病種全程防治,充分體會到“中西并重”醫療模式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擬以結直腸癌單病種為切入點,探討“中西并重”醫療模式的構建,助力祖國現代醫療體系建設。
1 結直腸癌治療現狀及目前存在的問題
結直腸癌位居全球癌癥發病率第3位,死亡率第2位[1]。隨著工業化飛速進展,結直腸癌作為工業化進程密切相關的惡性腫瘤,近20年,其發病率與死亡率從第7~8位上升至第4~5位[2]。根據2018年我國癌癥統計報告,我國新增結直腸癌患者37.6萬例,新增死亡病例19.1萬例[3]。結直腸癌已經成為威脅我國人民健康,妨礙健康中國實現的“攔路虎”之一。目前的西醫治療主要有手術治療、放化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結直腸癌各分期5年生存期分別為:Ⅰ期93.2%,Ⅱ期72.2%~84.7%,Ⅲ期44.3%~83.4%,Ⅳ期8.1%[4]。早中期結直腸癌患者主要以根治性手術治療為主,但是對于高危Ⅱ期及Ⅲ期患者20%~50%會出現復發轉移[5],這也是影響早中期患者生存期的主要原因。盡管有研究表明,晚期結直腸癌經西醫最佳方案治療后生存期可達33個月[6],但是美國監測、流行病學和最終結果(The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數據庫得到的真實世界注冊研究表明,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平均中位生存期僅14個月[7],且西醫治療并未覆蓋所有群體,僅病變在左半結腸、RAS基因野生型等患者可從治療中獲益[8],而RAS突變、高齡、體質差、經濟狀況差和治療意愿不強、西醫療效不佳或不能規范治療的群體仍是西醫治療的灰色地帶。化療作為早中期手術后的預防性化療以及晚期結直腸癌的姑息性治療的主要手段,始終是腫瘤科醫生治療結直腸癌的最得力武器,但是其不良反應也是影響患者能否順利完成治療的最大阻力。另外,相比于1976年到2014年美國腸癌死亡率降低51%[9],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及死亡率的降低仍然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我國早期篩查體制不夠完善,50歲以上人群接受腸鏡檢查的比例僅有15%[10]。
2 中醫藥治療結直腸癌現狀及短板
中醫藥治療遵循整體合一、辨證論治的治療原則,注重因人制宜,治療過程注重生命質量的提升。在我國,中醫藥綜合治療已經成為結直腸癌治療的一個組成部分。本團隊既往及正在進行的系統評價表明:中醫藥可以降低息肉的復發率[11];放化療期,在西醫常規術后輔助化療的基礎上聯合中醫治療,相較于單純西醫常規術后輔助化療,可降低結直腸癌術后患者的復發轉移率,亦可減緩化療中的不良反應,如消化道反應、骨髓抑制、周圍神經病變,提高化療完成率;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中醫治療與單純常規西醫治療比較,可延緩晚期結直腸癌病情進展,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近期療效,改善患者生命質量。
但總體而言,中醫治療結直腸癌的相關臨床研究整體質量偏低,在前瞻、隨機性、可比性和可信性方面存在一定缺陷[12],且大多是單一階段、單一情況的中西醫結合干預研究,缺乏總體中西醫并重模式的理論研究及診療路徑歸納。
中醫要想走出國門被世界接納,必須要緊迫地廣泛開展設計嚴格的大規模、多中心臨床試驗,對中醫治療結直腸癌進行嚴謹的科學研究,提供中醫治療結直腸癌的客觀科學的證據。而中醫要想真正地應用于現代中西醫結合診療模式中,則必須擁有科學明確、行之有效的診療路徑與方案。因此我們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等多項國家科技攻關計劃中圍繞中醫藥治療在抗復發轉移、延長晚期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命質量及減輕化療不良反應幾個方面進行一系列的隊列研究、隨機對照研究,并探索中西并重結直腸癌臨床路徑,建立臨床診療方案及規范。
3 25年以來在“中西并重”模式下進行的臨床實踐及探索
我們自1996年創建西苑醫院腫瘤科以來,一直將結直腸癌作為主攻方向。通過做系統評價,發現國內中醫研究水平尚不能符合國際標準,因此開始從理論研究到療效標準、辨證分型的研究,從一、二級預防入手圍繞各個分期開展臨床研究,重點關注早中期和晚期的中醫療效,在國內外方法學王家良、劉建平、易丹輝等專家的指點下,全方位不間斷地研究,取得同行認可。2008年獲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結直腸癌專病組長單位,帶領全國42家單位聯合攻關,1 140例中西醫結合的模式在療效上得到了肯定。“十二五”期間獲得國家中醫藥管理專科(編號:ZK0101ZL004)建設支持,在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不間斷支持下,我們初步建立了“中西并重”模式并在結直腸癌全程防治中進行應用,現分述如下。
3.1 “中西并重”模式下從綜合治療模式建立到腫瘤康復多學科建立,從治病向治人的轉化
中醫綜合治療腫瘤不僅是綜合治療腫瘤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要強調多種中醫治療方法的合理應用,其確切含義是:在腫瘤治療全過程中,以中醫理論為指導辨證論治,與現代醫學技術有機結合,有計劃地合理地應用現有各種治療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中醫整體治療優勢,力爭中醫在腫瘤中的全程治療,恢復機體動態平衡,以期提高放療和化療的敏感性,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應,抗腫瘤轉移和復發,改善晚期腫瘤患者的生命質量,延長帶瘤生存期。這一定義,強調了中醫各種治療方法的有機結合,強調中醫在腫瘤治療中的全程作用,明確提出在現代醫學體系下,中醫治療腫瘤各階段的優勢點。
腫瘤專科醫生著眼于腫瘤常規治療,而腫瘤患者的康復需求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為了達到治療病模式向治療人模式的轉化以及滿足患者回歸家庭、回歸社會,回歸崗位需求,我們自2014年起就開始對腫瘤康復,尤其是中西醫結合腫瘤康復領域進行探索,具有很好的前瞻性視野。時至今日,通過扎實的前期基礎工作、國內外深入調研,搭建了全國中西醫結合腫瘤康復臨床及科研協作平臺,構建了中西醫結合腫瘤康復體系的服務模式,并且通過腫瘤康復基地的建設進一步向全國推廣應用。目前已在北京、西安等地建立了8家康復基地,通過在其所在醫院開設多學科腫瘤康復門診,將理念、科研轉化為讓老百姓切實受益的臨床實踐方案,真正造福廣大腫瘤患者。
3.2 “中西并重”模式下的結直腸癌中醫理論創新
通過把握結直腸癌從癌前到術后、放化療期等不同階段的核心規律,結合古籍與臨床經驗,提出了結直腸癌全程中醫病機演化理論,近25年來在“中西并重”模式下,致力于探索結直腸癌的中醫治療理論,通過理論指導實踐。將結直腸癌的核心病機總結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本虛主要為脾、腎、肝虛,以脾虛為主。標實為濕、瘀,濕邪易寒化及熱化而致病。現代中醫臨床上治療結直腸癌多以健脾扶正為主加以解毒抗癌類藥物。在整理大量中醫古籍治療積聚的方劑基礎上,提出結直腸癌的病因病機為局部絡脈閉阻,痰、濕、瘀、毒阻于腸腑,在此基礎上提出結直腸癌當屬“陰瘤”的理論,以“溫陽通下法”治之。基于“先后天之本論”,又提出早中期結直腸癌術后中醫辨證以脾腎兩虛為主;對國內近20年的文獻歸納總結,證實結直腸癌術后患者本虛以“脾虛”“腎虛”為主。在20余年臨床和科研過程中,根據化療期2個不同階段的特點,創新性提出中醫藥減輕化療不良反應的“兩階段三部曲”理論:化療第一階段第一周健脾和胃來減輕消化道反應,第二階段第二周脾腎雙補以減輕骨髓抑制;期間如果骨髓抑制導致感染發熱,正氣虧虛外邪侵襲,及時給予清熱解表之劑,可以阻斷感染進程。通過以上理論創新,創制了“健脾補腎解毒法”,化療期根據此理念化裁出了口服的六君安胃配方顆粒及芪菟二至配方顆粒以減毒增效,臨床應用研究十余年,療效顯著。
3.3 結直腸癌臨床有效方劑研究
從治療積證的經典名方“陰陽攻積丸”中化裁出的祛邪膠囊,臨床研究顯示其可以有效減少早期結直腸癌患者的復發轉移,延長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期,通過多項基礎研究挖掘其治療機制,印證中醫理論。
3.3.1 祛邪膠囊在早中期、晚期的研究
2005年,在中國臨床腫瘤學科學基金(CSCO-麗珠中醫藥腫瘤研究基金)的資助下,開展了中藥祛邪膠囊減少Ⅱ、Ⅲ期大腸癌術后復發轉移的前瞻隊列研究。選取西苑醫院與北京某三級甲等醫院共計101例大腸癌根治術后Ⅱ、Ⅲ期病例,進行同期隊列對照。結果顯示觀察組1、2、3年復發轉移率分別為0、2.7%和14.8%,對照組為25%、24.2%和30.8%,2組2年復發轉移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了祛邪膠囊在根治術后Ⅱ、Ⅲ期結直腸癌的后續鞏固治療中有減少復發轉移,改善生命質量的作用[13]。2014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面上項目資助下,開展了60例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研究,祛邪膠囊干預較安慰劑延長中位生存期可達9月,證實祛邪膠囊可以延長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期[14]。
3.3.2 祛邪膠囊的機制研究
根據前期基礎研究,祛邪膠囊的作用機制可能與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促進腫瘤細胞的自噬和凋亡有關。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完成的“基于Toll樣受體家族調控腸道菌群與宿主免疫平衡調節的中醫扶正祛邪理論對mCRC療效機制研究(8157140845)”目前處于結題階段,其中臨床試驗部分采用隨機對照研究,入組40例轉移性結直腸癌(Metastas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觀察組與對照組比例3∶1,觀察組用祛邪膠囊+扶正治療,對照組安慰劑+扶正治療,干預1個月后的腸道菌群分析顯示祛邪膠囊+扶正組的腸道菌群中擬桿菌減少,厚壁菌增多,F/B比值上升;機會菌中志賀菌、大腸桿菌以及過路菌中變形菌含量明顯減少。
3.4 “中西并重”模式下的結直腸癌臨床理論及實踐探索
3.4.1 療效標準研究及中醫優劣人群探討
通過引入中醫綜合療效標準,完善晚期結直腸癌預后評價體系;探索中醫優勢人群,優化臨床路徑規劃。
國內期刊發表的關于晚期結直腸癌的中醫治療臨床研究,只有很少可以達到系統評價的高質量要求,無法得出讓西醫十分信服的結論。采用回顧性連續病例研究方法,將多個影響晚期結直腸癌預后的因素進行COX回歸分析,建立晚期結直腸癌中醫綜合療效標準模型,結果顯示,晚期結直腸癌中醫綜合療效標準的評價指標為:瘤體大小、體質量、Karnofsky(KPS)評分及主證變化4項,發現中醫綜合療效標準不僅可以更好地評價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晚期結直腸癌的預后作用,更能體現患者生命質量[16]。通過此研究讓我們認識到,要尋找中醫優勢人群,充分發揮中醫療效優勢,以此來找到適合中國人的最佳治療方案。
我們轉變思路開始進行中醫優勢人群的探索,2012年在“十一五”國家科技合作項目期間,開展了“最佳-最差”病例研究。2015年的第九屆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年會上,提出了晚期結直腸癌中醫優勢人群概念,表明了只有中醫治療生存期超過西醫治療最高水平,結果才能使人信服。2017年一項關于95例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研究中,根據生存期分為中醫優勢人群組(76例)及中醫劣勢人群組(19例),結果發現二者在證型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中醫優勢人群中以血瘀型為主,中醫劣勢人群中以肝脾不和型為主[17]。在祛邪膠囊治療晚期結直腸癌隨機對照雙盲臨床研究中進一步對優勢病例探討,發現中醫治療優勢人群特征為:KRAS基因突變型、脾腎虧虛型,40~59歲。2016年依托首都衛生發展基金開展“真實世界注冊研究基礎上的晚期消化道惡性腫瘤幸存者中醫優勢人群特征分析”,對隨訪的68例晚期結直腸癌中醫受益人群的特征進行分析,最終得出中醫優勢人群特征為:有較高比例的黏血便史,KPS≥80分,未行靶向治療,主證及癥狀較穩定,長時間口服中藥湯劑[18]。我們所在醫院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結直腸癌專病協作組組長單位,自2007年開始組織全國27家協作單位對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結直腸癌診療方案進行了認真梳理,在2009年設計了針對結直腸癌首診有瘤患者的紙質版臨床路徑,于2010年將其成功應用于臨床。目前形成了早中期結直腸癌2條診療路徑及晚期結直腸癌5條診療路徑,通過電子化臨床路徑系統,提出中醫對結直腸癌信息化的診療模式,最終證實,臨床路徑的實施,明顯降低了住院日及醫療費用,明顯提高了中草藥以及中成藥在治療中的使用比例[19]。
3.4.2 循證醫學下臨床研究的探索
3.4.2.1 降低早中期結直腸癌術后復發轉移率,發揮中醫藥在圍手術期中的協同作用
在劉建平等方法學專家指導下開始從隊列研究進行嘗試探索,旨在探討中醫綜合治療方案對減少結直腸癌根治術后復發轉移的療效。2000年在首都發展基金的資助下,在西苑醫院腫瘤科和北京軍區總醫院開展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減少Ⅱ、Ⅲ期結腸直腸癌根治術后復發轉移222例隊列研究,結果顯示長期中醫綜合治療在Ⅱ、Ⅲ期結直腸癌西醫常規治療后續鞏固治療中可減少腫瘤的復發轉移,具有較大的臨床價值[20]。但由于隊列研究的周期較長,存在資料收集不齊、有大量的變動等問題,因此造成一定的失訪率。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臨床治療的干擾,又進行了更加科學可行、嚴謹的前瞻性隊列研究的探索。2006年在“十一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的資助下,分別在挪威及中國8個研究中心,對312例Ⅱ、Ⅲ期結直腸癌根治術后的患者進行前瞻性隊列研究,通過5年隨訪觀察,結果說明更長的中藥使用時間與改善Ⅱ、Ⅲ期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結局相關,1年以上的辨證論治中藥治療可降低Ⅱ、Ⅲ期結直腸癌術后患者的轉移復發率[21]。本研究發現脾虛證為臨床常見證型,奠定了以四君子湯為基礎的治療的重要地位。這項多中心前瞻性觀察研究為中醫藥治療結直腸癌的安全性及提高患者生存期提供了I級科學可靠的證據。在此基礎上,2014年在“十二五”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項目臨床研究資助下開展隊列研究,探討古方六味地黃湯和四君子湯對早中期結直腸癌術后轉移復發過程的作用,將人群分為脾虛隊列、腎虛隊列及非脾虛腎虛隊列,在西苑醫院及北京某三甲西醫院分別納入100例患者,結果發現根治術后服中藥9個月以上,即常規治療后達3個月以上,中藥可能開始發揮作用;2年內連續服藥達到18個月以上,可明顯發揮抗復發轉移的作用;充分說明了中醫經方的使用與更長的無病生存期和更低的復發轉移率相關[18]。通過以上研究,為中醫綜合治療和“中西并重”模式在防治結直腸腫瘤的術后轉移中取得重大成果提供了科學可靠的證據,顯示了中醫藥在該領域的巨大優勢和前景。
3.4.2.2 延長晚期結直腸癌生存期,發揮中醫藥在重大疾病中的協同作用
晚期結直腸癌幾乎無法治愈,最主要的目標是通過西醫常規治療等盡可能地延長患者生存期。但仍有很多患者無法接受或者耐受長期標準西醫治療。在長期與腫瘤抗爭中,患者往往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及身體壓力。為延長晚期生存期,發揮中醫藥在重大疾病中的協同作用。我們早期從系統評價薈萃分析入手,發現已發表的中醫治療晚期結直腸隨機對照臨床研究質量較差,合格文獻太少,納入病例不足以得出結論。因此,開始致力于隨機對照研究。2008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面上項目的資助下,開展的小樣本隨機對照研究(40例)發現,祛邪膠囊能降低晚期結直腸癌病死率,延長中位生存期4個月,延長腫瘤進展時間,提高生命質量[19]。2014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面上項目資助下,開展了60例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研究,祛邪膠囊組較安慰劑組延長9個月中位生存期[20]。2013年進行了110例隊列研究及COX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影響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生存的獨立預后因素主要為:病位在右半結腸、RAS基因突變、無化療,中西醫治療較單純西醫治療可降低52%的死亡風險[21]。
3.4.2.3 減輕化療不良反應,發揮中醫藥在結直腸癌治療中的協同作用
化療在腫瘤治療中的絕對地位主要是基于大數據與循證醫學證據的化療方案的不斷優化。作為組長單位,2017年項目團隊承擔科技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重點專項“胃腸惡性腫瘤二級預防、協同化療與抗轉移復發的中醫藥方案循證評價研究”,其中,由項目團隊負責的課題“健脾補腎序貫方對結腸癌輔助化療協同作用及機制研究”,基于既往20余年的臨床及眾多科研項目,在國內12家醫院開展400例隨機雙盲對照實驗,旨在驗證健脾補腎序貫方在提高結直腸癌輔助化療完成率、減少化療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提高化療期間生命質量的療效;觀察其對無疾病生存期的影響,為中醫藥在協同化療增效減毒方面的作用提供可靠的循證醫學證據;通過健脾補腎序貫方在腸道菌群-宿主免疫這一網絡系統的作用靶點的研究,進一步以健脾補腎序貫方為干預措施進行臨床觀察,以為其推廣應用提供高級別的循證醫學證據,為中醫藥在腫瘤防治領域的應用提供借鑒。
3.4.2.4 “中西并重”模式在結直腸癌三級預防、早診早治中的探索
2006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腫瘤防治原則:策略前移,重心轉移到預防干預和早診早治方面來[22]。2015年《中國癌癥防治三年行動計劃》提出了結直腸癌的早診率達到50%的目標[23]。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強化慢性病篩查和早期發現[24]。《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提出了早診量化目標:到2020年,總體5年生存率提高5%,高發地區重點癌早診率達到55%[25]。
根據政府政策導向,2016年8月在西苑醫院成立北京市中醫腫瘤防治辦公室與北京市中醫藥大數據創新實驗室。通過北京市中醫藥大數據創新實驗室建設,以結直腸癌為切入點,完善結直腸癌中西醫規范化診治方案和隨訪方案。中醫腫瘤防治辦公室連續3屆編寫年鑒,2019年入選北京市地方志。
在早診早治方面也進行探索性的實踐。在首都發展基金的資助下,搭建了結直腸癌中醫綜合治療篩查平臺,目前利用平臺初步實現了三級醫院的互聯互通,實現了在社區醫院進行結直腸癌及高危人群的篩查,在二、三級醫院進行高危人群的全結腸鏡的診斷性篩查,并對篩出的高危人群進行中西醫的干預,實現了社區人群結直腸癌發病的動態監測。并且在三級醫院實行結直腸癌診療的臨床路徑,使結直腸癌的診療進一步規范化。2009年開始初步建立了基于信息協作平臺的結直腸癌三級防治體系,增強了結直腸癌監測與管理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26]。
在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北京中醫健康鄉村(社區)試點建設工作”項目的資助下,2015年以來,以北京市密云區東邵渠鎮西邵渠村及玉淵潭社區為試點,經過義診、健康科普講座等工作,已完成了對西邵渠村947戶、1 972名村民中10歲以上的1 746名常住居民的問卷篩查,并免費發放便潛血試劑1 000余份,篩查出160例高危人群,6例結腸癌患者(發病率0.4%),且6例結腸癌患者均在中醫腫瘤防治工作開展前發病。經過4年余的中醫腫瘤防治工作,至今未發現1例新發結直腸癌患者,降低了該村結直腸癌的發病率。自開展北京中醫健康鄉村(社區)試點建設工作至今,改變了村民(社區居民)的生活方式,降低了發病率[27]。通過健康鄉村計劃及隨訪,推動結直腸癌早診及高低危癌前病變患者的中醫健康管理,為“中西并重”模式下中醫藥在結直腸癌防治中發揮其主導作用,實現健康中國的目標助力。
4 “十三五”重大疑難建設
從“十三五”開始,在專病建設基礎上,我們以開展重大疑難疾病研究為新的試點。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試點工作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衛生局等3部門部署。旨在以解決重大疑難疾病臨床治療難點為核心,通過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協同攻關,建立中西醫臨床協作長效機制,促進診療模式改革創新,形成獨具特色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或專家共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在十九大報告中作出“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戰略部署,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明確“支持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鼓勵中西醫結合”。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試點項目擬通過探索形成中西醫結合防治重大疑難疾病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克服“單兵作戰”的局限性,發揮“兩條腿走路”的優勢,提高臨床療效,是落實“中西醫并重”衛生健康工作方針的重要舉措,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大任務,對維護人民群眾健康意義重大。同時在滿足群眾醫療保健需求、減緩醫藥費用上漲、減輕患者和醫保負擔等方面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本結直腸癌項目,聯合西苑醫院、北京腫瘤醫院相關科室及人員,設定九個子項目:1)結直腸癌根治術后輔助化療中醫協同方案;2)結直腸癌術后快速康復中西醫結合方案;3)結直腸癌中醫證型與預后;4)早中期結直腸癌常規治療后中醫干預方案;5)一線和難治晚期結直腸癌中西醫診療路徑方案;6)結直腸癌疼痛規范化治療中西醫結合干預方案;7)結直腸癌康復管理中西并重方案;8)結直腸癌隨訪管理計劃;9)心功能異常老年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綜合評估及生存獲益的臨床研究。擬通過該項目形成覆蓋結直腸癌圍手術期、圍化療期、抗轉移復發、晚期、癥狀控制、隨訪等全方位的中西醫并重診療方案或專家共識,進一步優化形成指南并進行推廣,為制定面向全國綜合性醫院和腫瘤專科醫院的中西醫并重結直腸癌診療方案奠定基礎。
5 討論
目前,中西并重的治療方法已經形成了鮮明的中國特色,五千年華夏文明背景下產生的中國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交融,使得中國有一只獨特的中西醫結合醫療隊伍。中西醫結合腫瘤專科醫生針對腫瘤的預防、治療及康復,既可以參照最新臨床指南應用西醫方法治療,同時也能夠綜合運用中醫的治療手段。長期的臨床實踐已經證實中西醫的診療方法有機地結合能夠使患者受益,但前期的研究大多存在樣本量小、非多中心等不足,亦沒有規范的臨床診療路徑及指南。因此,亟需科學、嚴格設計的臨床試驗研究來提供高級別的循證醫學證據,形成高質量的臨床診療指南,指導臨床實踐。
近25年,在結直腸癌中西醫并重模式探索中不懈努力,把握預防、治療及康復全程,理論、基礎及臨床研究并重。雖然目前中西醫結合領域仍存在一些爭議性的問題,但通過靈活應用辨證分型、簡化中醫專業術語、規范中成藥應用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貼近臨床實際,貼近中醫人員和西醫人員共同認知;選取結直腸癌診療過程的幾個重大節點進行深入研究,結合文獻梳理,希望能夠制定出能同時在中醫醫院和西醫專科醫院指導臨床應用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中醫在結直腸癌圍手術期能夠促進恢復胃腸功能,化療期能夠減毒增效,早中期患者的隨訪階段能夠發揮抗轉移復發作用,晚期及康復期能夠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對上述關鍵環節需要深入研究和梳理,拿出強有力的證據,這是中西醫結合診治結直腸癌研究的重點和方向。與此同時,亦可通過完善結直腸癌診療數據存儲平臺、隨訪平臺,收集北京市中西醫院門診和病房結直腸癌診療數據等方法,為制定腫瘤數據標準提供科學依據,進行中醫臨床數據標準化研究。希望通過梳理對結直腸癌單病種的研究,能夠為“中西并重”醫療模式在其他重大疾病治療中的應用提供借鑒,助力祖國當代醫療體系建設,實現現代醫療從治病向治人的轉變。
參考文獻
[1]Freddie Bray,Jacques Ferlay,Isabelle Soerjomataram,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J]. CA Cancer J Clin,2018,68(6):394-424.
[2]Zhang SW,Sun KX,Zheng RS,et al.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2015[J].JNCC,2021,1(1):2-11.
[3]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20年版)[J].中華外科雜志,2020,58(8):561-585.
[4]Edge SB,Sobin LH,Page DL,et,al.Re:Colon cancer survival rates with the New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sixth edition staging[J].J Natl Cancer Inst,2005,97(6):463-464.
[5]徐洪麗,胡俊杰,魏少忠.結直腸癌精準治療發展趨勢[J].中國腫瘤外科雜志,2018,10(5):273-277,282.
[6]Qiu TZ,Chen WS,Li P,et al.Subsequent anti-VEGF therapy after first-line anti-EGFR therapy improved overall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J].Onco Targets Ther,2018,11:465-471.
[7]Castleberry AW,Güller U,Tarantino I,et al.Discrete-improvement in racial disparity in survival among patients with stage Ⅳ colorectal cancer:a 21-year population based analysis[J].J Gastrointest Surg,2014,18(6):1194-1120.
[8]Suzuki S,Li XK,Enosawa S,et al.A new immunosuppressant,FTY720,induces bcl-2-assoeiated apoptotic cell death in human lymphocytes[J].Immunology,1996,89(4):518-523.
[9]Siegel RL,Miller KD,Fedewa SA,et al.Colorectal cancer statistics,2017[J].CA Cancer J Clin,2017,67(3):177-193.
[10]戴冬秋.不惑之年體檢別忘腸鏡[J].醫藥與保健,2013,21(4):19.
[11]楊宇飛.大腸癌治療現狀和中醫治療系統評價[A].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國際中西醫結合、中醫腫瘤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2004:7.
[12]楊宇飛.結直腸癌的中醫治療進展[J].醫學綜述,2009,15(22):3481-3483.
[13]楊宇飛,雒琳,張建偉,等.中藥祛邪膠囊減少Ⅱ、Ⅲ期大腸癌術后復發轉移的前瞻隊列研究[A].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第十屆全國中西醫結合腫瘤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2006:5.
[14]張彤,許云,何斌,等.祛邪膠囊治療晚期結直腸癌療效及安全性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A].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第十七屆全國中西醫結合腫瘤學術大會摘要集[C].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2019:2.
[15]Chen D,Yang Y,Yang P.Quxie Capsule Inhibits Colon Tumor Growth Partially Through Foxo1-Mediated Apoptosis and Immune Modulation[J]. Integr Cancer Ther, 2019,18:1-12.
[16]朱堯武,何小寧,楊宇飛.晚期結直腸癌中醫療效評價方法的建立[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8):2353-2356.
[17]孫凌云,張達,郝潔,等.晚期結直腸癌患者中醫證型、中醫體質與生存結局相關性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37(9):1059-1062.
[18]徐鈺瑩,孫凌云,張長,等.晚期結直腸癌中醫受益人群特征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39(7):804-809.
[19]鄭麗,楊宇飛.晚期結直腸癌中醫綜合治療電子化臨床路徑研究[A].中華中醫藥學會.發揮中醫優勢,注重轉化醫學——2013年全國中醫腫瘤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2013:5.
[20]關佳慧,楊宇飛,吳煜,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減少Ⅱ~Ⅲ期結腸直腸癌根治術后復發轉移222例隊列研究的再隨訪[J].癌癥進展,2010,8(2):193-195.
[21]Xu Y,Mao JJ,Sun LY,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rbal Therapy and Surviv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I and III Colorectal Cancer: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J Natl Cancer Inst Monogr,2017,2017(52):19-25.
[2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J].科技促進發展,2009,5(4):41.
[2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癌癥防治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J].中老年保健,2015,30(12):4-5.
[24]中華人民共和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J].中國腫瘤,2019,28(10):724.
[25]林曉斐.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25(4):14.
[26]楊懷中,李秋艷,賈小強,等.基于信息協作平臺的結直腸癌中西醫結合三級防治體系的研究初探[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1,13(6):934-937.
[27]徐鈺瑩,閆蘊孜,郝潔,等.北京市鄉村結直腸癌一、二級預防模式探索與實踐——鄉村吹哨,三級聯動,中西醫并重[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20,22(4):943-949.
(2021-03-10收稿 責任編輯: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