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時代新課改的背景下,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作文的教學方式也越發需要進行探究,為進一步有效地開展初中語文作文的教學,本文首先對當前的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究,從而進一步開展了作文教學方法的探究。本文對“讀寫結合”“整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和作文教學,以綜合實踐活動促進作文教學”“完善作文評價體系,倡導互評機制”這三種教學方式進行了探究,而這三種方式在文章中體現了其可以有效地促進初中的語文作文教學。
【關鍵詞】初中語文;語文作文教學;作文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18-135-02
【本文著錄格式】談中云.淺析有效開展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方法[J].課外語文,2021,20(18):135-136.
一、當前語文作文教學現狀及問題
1.在目前的語文教學體系中,存在著閱讀和寫作分離的教學問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機械地把“讀”和“寫”分別提出來進行訓練,而不是把它們有機地結合,造成了學生寫作頭緒的缺乏,知識性的不連貫也給予了學生糟糕的學習概念,在學習積極性上備受打壓。此外,還有重視閱讀而輕視寫作的教學問題,更加導致了學生對作文的抵制態度,引起作文教學的困難。
2.目前的語文作文教學模式也存在著一定問題,不少作文教學在語文素養這一方面上進行了架空,而大多數的學生需要依靠語文素養的提升來為自己的寫作服務。在語文素養的培養上,學校方面的力度顯然不夠,尤其是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夠充分,而實踐活動開展的連接內容也有一定的模糊性,這就導致了學生的活動要求得不到滿足,學習欲望得不到提升。
3.目前的作文評價體系不夠合理,表現方式主要為評價主體為教師主導,評價方式單一且存在弊端,評價內容不夠科學,缺乏引導和指導作用。這一系列的不合理,導致了教師“唱獨角戲”,或者作文評改課的低效率,這樣的問題如果持續下去,顯然的,很難展開作文的有效性教學。
二、語文作文教學方法淺析
(一)讀寫結合
在目前的教學方式中,語文課堂上,教師常常把閱讀和作文教學分成兩大板塊,分別進行教學,然而,語文教學的原則之一,是“讀寫結合”。閱讀好比土壤,作文則是需要借助土壤才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種子。閱讀教學是通過范文的閱讀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其成為肥沃的土壤。作文教學是埋下種子,讓種子通過汲取土壤中的營養來茁壯成長,也就是通過不斷練習,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而種子的成長也保護著土壤中的營養不會流失,如此相輔相成,構成了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良好循環系統,學生的讀寫能力借此有效地提高。
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能夠看到閱讀是寫作的根本,并從閱讀教材中找出甚至創造出閱讀與寫作的連接點,例如《桃花源記》中,自然美景的描述手法就是閱讀與寫作的一個連接點,教師可以對其中有借鑒意義的語句進行鑒賞,并鼓勵學生進行仿寫,從而漸漸掌握蘊含其中的寫作手法。此外,教師還應該利用閱讀教學,為寫作教學積累大量的營養,例如文章的體裁知識、寫作題材、結構布局、表達方式、語言材料、情感遷移等方面的積累。這些積累可以使得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起閱讀與寫作知識之間的聯系橋梁,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使學生獲得寫作思維能力、素材利用能力、文章架構能力、寫作技巧和語言表達能力等的提升。閱讀教學,就是形成肥沃土壤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時間的積累,從“獲得”到“消化”,到最終給予種子,這樣種子慢慢成長,最終足以擎天。
作文教學在基于閱讀的積累之上,要注重方向的指引,許多學生在寫作內容上容易陷入邏輯混亂,東邊扯一榔頭,西邊扯一棒子,導致核心主題內容不夠突出,文章大打折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依據相關的主題,引導合適的閱讀素材內容,使學生構建正確的思維邏輯,讓學生得心應手地進行寫作。例如在以“人物”為主題的作文當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留意日常生活的人物,如父母、服務員、同學等,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出發,發現細節,從而構建文章結構,調用閱讀知識庫,展開個性的寫作。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就好比天空中的太陽,指引著種子的生長方向,讓種子朝著太陽,冒出尖頭。
讀寫結合可以從“仿寫”開始,但卻不能止于“仿寫”,除了仿寫式的讀寫結合,還可以有融合式的讀寫結合、共生式的讀寫結合以及延伸式的讀寫結合。總之,要以寫作為核心,因為只有種子才有生命,寫作也是一樣,文章是文學的生命所在,由此展開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才是有效的。
(二)整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和作文教學,以綜合實踐活動促進作文教學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在概念上的解釋是“語文課程”“綜合實踐活動”和“語文綜合性學習”三者的結合產物,它立足于學生的語文潛能,關聯其他學科和生活有關內容,以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在語文實踐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欲望,具備著語文性、綜合性、實踐性、活動性、自主性、探究性、開放性、生成性、生活性等特征。而作文是學生語文素養和寫作能力下綜合的產物,故以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理論指導作文教學,就幫助了作文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寫作能力,這就是我們要整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和作文教學,以綜合實踐活動促進作文教學的意義所在。
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創造的是在接觸自然和人文社會中的素材積累,同時,營造了輕松和自由的學習氛圍,豐富了學生情感,情境的設立也為學生提高了靈感來源,這樣的整合是對新的教學目標的貼合,也是對作文教學的有效促進,更是對初中學生的終身發展給予了合適的供給,滿足人性化的需求,貼合以人為本的教育。
針對這一教學模式,教師要立足學生為本這一理念,爭取貫徹學生的終身發展,結合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弘揚學生個性,開發學生的無盡潛能,注重學生的活動體驗,發展學生的多維思緒,給予學生生活的動力,保障學生在活動中有所得有所獲。教師除了要正確地把握理念,還要幫助學生“活動”起來,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所獲所得融入作文之中,幫助學生從生活中依據五感所感受的環境刺激領悟哲學,使得大腦神經網絡不斷交接互踩,活絡大腦中信息的流通;幫助學生積累生活所感,分享生活所感,充沛自我。
此外,我們都很明白,教學活動只是一種形式,而作文教學成果的內容才是核心,想要使這一形式為內容服務,就要在活動中滲透進作文教學,且不能讓學生感受到作文教學的痕跡,這就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藝術水平,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這種活動教學藝術,存在于動態的實踐活動中,充滿著生活的氣息和情感的表達,這樣,才能貫徹學生的終身發展,提高作文水平自然不在話下。
(三)完善作文評價體系,倡導互評機制
作文評價是作文教學體系中極其重要的一環,不僅涉及學生作文結果的好壞,更涉及學生對寫作的態度,而學生寫作的態度往往也決定作文的性質、好壞等。然而,就目前而言,在初中的作文教學體系中,作文評價的方式較為單一,這單一的方式就是對學生的作文進行“打分”,以分數論高低,這種“打分”機制雖然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間的競爭,激發學生的活力,但從長遠來看,這顯然是不夠的,且這種“打分”的機制,以教師為主,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作文教學的初衷,使得作文教學變味,寫作不再是為了追求文學精神,而是追求所謂的“高分”,貼合應試教育。
應對這種單一的作文評價方式,就是要完善作文評價體系,把評價機制多樣化,從而保障作文教學效果。豐富評價機制,使其多元化,首先就要從評價主體出發,評價的主體不應該局限于語文教師,學生和家長等也可納入評價主體中,通過多視角來判別作文的好壞,最重要的是通過多角度來發現問題,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有效地依據學生的個性展開教學,讓學生得以有效地提升自我;其次就是要從評價方式出發,評價的方式有多種,可以是“師評生改”,也可以是“學生小組評價教師講授”,還可以是“學生講評”,無論哪種方式,都是盡量地讓學生成為主導者,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作文參與度,也有利于學生間的相互學習,提升自我,豐富個性。例如“小組交流——學生評改——教師閱覽——小組評講——教師點評——群體評改——教師總結”這樣的評價方式、流程,從多方面多層次進行評價,不僅使最終評價結果客觀,效率也十分可觀,更能培養學生評改能力,進而提高個人寫作水平,而教師的引導手段也促進了師生間的情感,為后續教學活動的展開起了重大作用;最后就是要從評價內容出發,評價主體的評價內容一定要具備科學性,具備一定的引導性和指導性。尤其是語文教師的評價內容,不能泛泛而談,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個性問題完善評語,給出有指導意義的評價內容,讓學生能夠受此啟發,發現問題并糾正問題所在。
完善作文評價體系,從另一個方面講,也是糾正學生的寫作態度,而倡導互評機制,是為了挖掘學生的個性,并讓他們的個性綻放異彩,從而作用于作文寫作之上,讓教學的過程也五彩繽紛,也只有這樣,貼合學生個性,才是評價體系的正確道路,走上“有效教學”之路。
三、結語
語文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有效開展教學是每一個教師的目標,以上的探究也不止于此,而是不斷延伸,為了讓作文教學大放異彩,讓以后的文學之壇人才輩出。
參考文獻
[1]薛淵. 初中語文仿寫式讀寫結合作文教學探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5.
[2]閆娟. 以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促進初中作文教學的研究[D].廈門:集美大學,2018.
[3]王國衛.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現狀與提高策略[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0(3).
作者簡介:談中云,女,1988年生,江蘇高郵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情境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