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和寫作是語文中比較重要的兩個環節,對于學習語文素養的積累還是很關鍵的。語文不僅要重視讀還要注重寫,并且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把兩者有效聯系在一起,這樣才能發揮文字的能量,才能實現語文能力的提升。讀和寫是不能分開的,否則就會出現語文知識脫節的現象,所以找到兩者聯系的紐帶,那么語文的學習也會順理成章。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寫作教學;有效結合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18-131-02
【本文著錄格式】李海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有效結合[J].課外語文,2021,20(18):131-132.
語文是初中必須要學習的課程,語文的學習也包括很多方面,讀和寫就是其中的兩方面。這兩方面如果能實現有效結合,那么會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促進的作用。閱讀主要是培養學生情感體驗、感受文字魅力的,而寫作主要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把文字表達出來,這樣就能加深他們對語言的運用能力,提升自己的語文水平。所以怎么把兩者結合是教學中的重點,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多注意總結和歸納,幫助學生協調好兩者的關系,促進他們的學習進步。
一、閱讀和寫作之間的相互結合
(一)課本是最重要的閱讀工具
語文課本是學習者獲取知識的主要工具。課本中都是一些精心挑選的課文,不管是文字運用還是情感表達都是很豐富的,通過對教材的閱讀能讓學生感受文字的魅力,同時也能體驗作者的情感,所以一定要注重課本的閱讀。閱讀的目的除了讓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之外,還可以讓學習通過閱讀積累一些寫作的素材。只有腦海中有知識,學生的寫作才不會是問題。
比如在學習《鄉愁》這節課的時候,通過閱讀讓學生感受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在這篇課文中,作者表達的情感比較隱蔽,需要學生自己深挖。比如關于鄉愁在不同時期的句子的描寫。作者通過不一樣的時期選擇了不一樣的物體表達自己對家鄉和祖國的想念,引導學生感受這種借助具體事物表達情感的寫作方法,體會文字傳達的情感。
這篇課文是要求背誦的,所以教師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誦讀。通過不斷閱讀,學生對文字的運用還有情感的表達都有一個很深的認識。另外通過作者借物抒情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情感,那么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如果讓你借物抒情,你會怎么寫?然后學生就開始構思,這樣就在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實現了閱讀與寫作的結合,不僅提升了學習者的閱讀技能,還提升了他們的寫作技能。
(二)拓展學生閱讀的視野積累寫作素材
語文的學習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要知道學生能閱讀的東西很多,所以平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這樣才能不斷積累寫作需要的東西。現在很多學生都沒有閱讀的意識,認為只要上完課就可以了,這是錯誤的。語文素養的積累與課外閱讀密不可分。
現在有很多名著都是學生可以選擇的閱讀材料,比如四大名著、國外的著名的小說、語文報紙等等。所以能否養成閱讀的習慣還需要教師的引導才可以。教師首先要注重閱讀,其次才能要求學生閱讀。可以讓學生準備一個專門的本子,這個本子主要就是學生自己記錄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的比較好的文字和段落。教師為了督促學生閱讀還可以定期對學生的這些東西檢查,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在對文字積累的過程中也是對素材的積累,這樣以后在寫作的時候就能夠用到了,所以通過課外閱讀加積累文字的過程也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所以課外閱讀也是不能忽視的,這也是語文學習的必要環節。課外閱讀的材料教師可以指定,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慢慢就能培養他們閱讀的習慣了。
(三)教師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情感體驗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要表達的情感,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感受情感的時候難免會有一些困難,特別是一些古詩詞,他們感覺很難理解,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引導的方式,慢慢把學生帶入到教學中來,逐步感受情感的變化。這樣才能讓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方便,才能感受文字運用的恰到好處。
比如在學習《雁門太守行》這首古詩的時候,由于描寫的是戰爭場面,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可以通過一些重點的詞匯讓學生感受作者營造的那種氛圍,比如“黑云”表現的就是一種比較緊張的氛圍。“甲光向日金鱗甲”描述的就是上戰場前的一種氛圍,后面的“凝葉紫”“霜重”“鼓寒”等等都是對戰爭場面的一種渲染,給人壓抑的感覺。作者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表達了戰爭的殘酷,通過對重點詞語的講解,學生理解起來就比較容易了,情感體驗就比較真切。知道了文字的運用后,以后在寫作中就知道如何使用這些文字,對自己的寫作也能提升。
(四)通過重點語段的理解感受情感的表達
每篇文章都含有很多比較優美和有特色的語段,對這些語段的閱讀和理解,也能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進而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比如在學習《背影》這篇文章的時候,描述得就特別的逼真,特別細膩。比如關于父親給我買橘子的一些細節的描述,通過這些動作描寫,“一股腦兒”“撲撲衣上的泥土”等都是父親給我買橘子的過程,展現了滿滿的父愛,引導學生注意動作細節的描寫,感受關鍵字的作用。要讓學生不斷閱讀才可以,只有閱讀了感受才能更深刻。讀的過程才能知道情感的細膩和變化,才會和作者產生共鳴。
為了檢測學生閱讀的效果,教師還可以在課后的時候,讓學生也寫一段描述人物動作的短文。運用今天學到的方法,并且要及時檢查,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閱讀能力提升了,并且寫作能力也跟著提升了。閱讀和寫作是不能分割的,兩者只有配合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
二、目前閱讀與寫作之間存在的問題
(一)對閱讀的重視程度不夠
閱讀是語文學習必需的,但是一些學生卻不注重閱讀。學生的寫作是在閱讀的基礎上的,如果缺少了閱讀那么寫作也不可能提高。所以學校和教師首先應該注重閱讀,讓學生了解閱讀的重要性。
學校應該給學生準備充分的閱讀材料,比如豐富圖書館的圖書,滿足學生閱讀的需求,這樣才能讓閱讀形成習慣。教師也應該注意閱讀,平時的時候可以經常舉行閱讀比賽,通過這樣的比賽的方式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這樣才能對他們的寫作有幫助。缺乏了閱讀的語文是不完整的,并且也是不利于學生發展的。當然學生更應該注重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能什么都很被動地等待老師的安排。
(二)閱讀只停留在表面
雖然一些學生也閱讀了,但是閱讀的效果卻不怎么樣。閱讀應該是高質量的,有效果的閱讀。所以要注意閱讀的效果。比如有的課文學生閱讀過后什么情感都沒有體會到,文章表達的什么意思都不知道還怎么閱讀呢?
所以讓學生帶著任務去閱讀,這樣閱讀的效果就會比較好。比如學習《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的時候,讓學生讀過幾遍后開始提問:這篇文章主要講述的什么內容?表達的什么情感?通過這樣的問答讓學生用心去閱讀,而不是走馬觀花,讀了一遍什么都不知道,那么就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如果閱讀沒有任何效果,那么寫作能力的提升也會很難,所以要注意閱讀的效果,帶著問題去閱讀,而不是毫無頭緒地去讀。
(三)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是有方法的,如果閱讀的方式不正確,那么閱讀也是沒有效果的,所以要注重閱讀方法和習慣的培養。閱讀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根據文章的結構進行閱讀,一篇文章的結構一般都是固定的,總—分,總—分—總等等,讓學生劃分段落,看看哪些段落講述的內容是一樣的,這樣有利于他們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另外還要注意閱讀的時候要用筆畫出比較重點的字詞和段落,這樣能讓學生感受關鍵詞句的重要性。閱讀方式的培養是長期的過程,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時候要注意觀察學生的閱讀,對不正確的閱讀方式要及時提出并且幫助改進。
(四)閱讀與寫作相分離
閱讀和寫作是有聯系的兩部分,并不是毫無聯系的。如果破壞了兩者的關系,那么語文的學習效果也不會很好。比如學習完一篇文章后,一般文章都有自己的寫作手法和情感表達的方式,比如借物抒情、比喻、擬人等等。學生通過閱讀感受了這些寫作方法,但是如果不進行強化練習,那么之前閱讀的內容也會白白浪費掉。所以要在閱讀完之后進行寫作練習,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學習了借物抒情之后,可以安排一篇關于這種寫法的文章,通過寫作學生對這種寫作方式有一個更深的了解,這樣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
三、結束語
初中語文的閱讀和寫作教學是不能分離的,要把兩者結合起來。通過閱讀感受文字的魅力,然后在寫作中正確運用文字表達情感。閱讀和寫作是語文學習的重點,缺少了哪一個環節都是不完整的,所以在平時要多加注意才可以。
參考文獻
[1]翁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有效結合[J].試題與研究,2018(11).
[2]沈娟. 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有效結合[J].教育理論研究(第十一輯),2019.
[3]景淑平.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結合[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8).
作者簡介:李海燕,女,1985年生,山東平陰人,本科,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閱讀寫作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