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君
近年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隊伍日益壯大。綜觀心理健康教師的工作狀況,不難發現基層教師中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疲于應付的現象。沒有掌握專業倫理守則、缺乏清晰的工作邊界是重要的原因。《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以下簡稱《守則》)中將善行、責任、誠信、公正、尊重作為專業倫理的核心準則,并在專業關系、專業勝任力、專業責任等條款中對心理咨詢的邊界作了明確的規定。根據《守則》的要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可運用“三不”原則來厘清學校心理咨詢的邊界。
不求不助。這里的不求,指當事人沒有要求、不愿求助。所謂“醫不叩門,道不輕傳”,每個人都有權在不損害他人與社會規范的情況下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哪怕是以“病態”的愿望“病態”地生活。因此,給不覺得自己有問題的人提供越界以及一廂情愿的幫助,違背了《守則》中的尊重原則。心理咨詢是助人自助的工作,來不得半點勉強。只有當事人有求助意愿,才具有改變的動力,這也是心理咨詢有效性的重要前提。面對由班主任轉介來做心理咨詢的學生,心理健康教師應先引導當事人覺察問題行為帶來的困擾,等到激發其求助和改變的動機后,再去開展心理咨詢。
不信不助。心理咨詢是一個高度自我卷入的工作,咨詢師需要將自己帶入當下的關系和情境中產生共情。因此,咨詢師的人格修養和咨訪關系都是療愈的重要因素。在咨訪雙方沒有建立信任時就開始工作,往往會適得其反,因為沒有信任就沒有幫助,甚至還會徒增困擾。在缺乏信任的關系中,善意會被曲解,熱心易被質疑,結果是吃力不討好。遇到缺乏信任的來訪者,心理健康教師不要急于開展心理咨詢工作,要先把精力用在咨訪關系的建設上,用自身的人格品質、態度和專業技能贏得來訪者的信任,之后再開展心理咨詢。如果無法建立信任關系,建議轉介給來訪者信任的心理健康教師。
不能不助。《守則》從專業關系和勝任力的角度,要求心理咨詢師對自己的專業能力(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有清醒的認知與評估,承認個人知識能力的局限性,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開展工作。學校心理咨詢的對象是正在成長中的、遭遇一般心理問題的學生,處理的是學生的成長性問題。面對超出這個范圍和自己力所不及的來訪者,應坦言相告,并本著負責任的態度轉介給可靠機構的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或精神科醫師。
另外,《守則》還對心理咨詢師的自我保健提出了要求,強調心理咨詢師有維護身心健康、警惕自身健康狀況影響專業勝任力的責任,要自我監督、自我調節,必要的時候暫停工作,因為心理咨詢師的健康、一致和真誠是咨詢中最重要的資源。學校心理健康教師應善于運用《守則》,厘清學校心理咨詢工作的邊界,將心力專注于應做和能做的事情,提高學校心理咨詢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作者系海南省中學心理健康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