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博文
摘 要:超級平臺伴隨數字經濟蓬勃而生,在推動經濟發展與轉型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競爭問題,其中跨市場競爭損害問題成為當前反壟斷規制研究的新熱點。平臺深化其業務分工,以吸引更多用戶群達成多元化建設目標,形成相互關聯的平臺生態系統,并通過生態系統將市場力量傳導至其他相關市場,阻礙、排除其他相關市場的正常競爭。而以價格理論為基礎的傳統支配地位規制框架暴露出相關市場界定困難、支配地位與競爭損害發生市場不一的缺陷,無法有效規制跨市場損害行為。因此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中引入跨市場優勢地位規制條款,設置典型濫用跨市場優勢地位行為規范,對競爭損害行為進行有效規制。同時,設置抗辯條款并研究配套實施細則,保障平臺企業的創新積極性,促進數字經濟持續發展。
關鍵詞:數字經濟;反壟斷;超級平臺;傳導效應;跨市場優勢地位
中圖分類號: D922.294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21)03-0023-08
伴隨著互聯網科技的蓬勃發展,國內外涌現出一批極具代表性的大型數字平臺企業,其借助信息通信技術與數字數據技術,將工業經濟下的各類產業的生產商、供應商同終端用戶緊密連接起來,逐步使互聯網服務不再限于虛擬領域,轉而延伸至實體經濟領域并高度聚集化,并通過不斷外部接入,最終形成對各行業競爭頗具影響、輻射面廣、結構性強的一體化生態競爭系統。但是,強大的網絡效應與集中的市場力量極大提升了平臺競爭者濫用市場力量的風險,對反壟斷規制帶來了新的挑戰。2017年,谷歌購物案將超級平臺跨市場競爭損害問題帶入公眾視野,谷歌在并未擁有“比較購物服務市場”支配地位的前提下,將自身在搜索服務市場中強大的市場力量傳導至另一市場并濫用,最終損害競爭,歐盟委員會對此開出24.2億歐元的天價罰單。自此,如何規制超級平臺跨市場競爭損害問題成為各國反壟斷理論與實務界的焦點。
一、超級平臺概述
(一)超級平臺概念闡述
在平臺經濟學的定義中,平臺被認為本質上是一種交易空間或者場所,可以存在于現實世界,也可以存在于虛擬的網絡空間[1]。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的功能逐漸定型物化,此時我們開始將其稱為“平臺”,它引導或者促成雙方或多方客戶之間的交易,并且通過收取恰當的費用而努力吸引交易各方適用該空間或場所,最終實現收益最大化。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推動了產業組織的變革,雙邊市場特性令提供“允許兩個或多個不同的用戶通過間接網絡效應獲得聯系并直接交互”的中介服務互聯網企業成為當前“競爭法術語中的平臺”[2]。
技術的進步與分工的專業化使企業逐步從“全產業鏈”生產模式轉化為“供應鏈模式”,其保留核心業務模塊,剝離低效率環節,尋找合作生產伙伴。與此同時,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為企業專業化分工提供了便捷的交易場所,推動不同需求端的低交易成本對接,加速“大而全”向“小而精”發展模式的轉變。通過不斷獲取用戶接入,掌握各邊用戶數據,互聯網平臺憑借大數據、算法等數字技術,實現對產品生產商、服務提供商以及消費者需求的精準識別;歸功于互聯網平臺建設初期的頂層設計、底層設計,平臺能夠掌握多個實體領域的交易信息與交易資源,呈現輻射狀結構,使互聯網平臺能夠走出單純的虛擬經濟圈,與傳統制造業、服務業實現融合,使平臺經營范圍業務“走向原子世界”。這種逐步聚合多方線上線下資源,依憑數字技術與創新商業模式,實現同行業與跨行業聯合或集中并實質控制以增強和鞏固其市場力量的多邊平臺,在當前成為平臺經濟的新型發展樣態——超級平臺[3]。美國的微軟、Amazon、谷歌、Facebook,中國的阿里巴巴、騰訊屬于世界范圍內被認可的代表性超級平臺企業。
(二)數字生態系統如何形成
學界對于數字生態系統的形成有多種觀點,但本質上基本一致,即平臺發展一般會經歷產品平臺轉變為企業平臺,通過成長與創新發展為平臺生態系統的過程[4]。
在平臺成立之初,其關注點在于產品生產或提供服務本身。學者們將平臺分為內外兩部分。內部從事產品研發與生產,并隨技術進步與分工專業化,產業鏈各環節開始外包,從而將平臺的影響從經營者內部拓展至各企業之間。原本的生產環節依靠企業間的買賣關系形成供應鏈,并依據上下游的關系與分工逐步搭建起具有輻射性的平臺結構,平臺最初的核心業務始終保留,成為整個生產網絡的核心建構。
數字技術的出現推動了虛擬平臺的快速發展,在這一階段平臺演化為平臺企業。越來越多的用戶接入平臺中,用戶規模極速提升,正反饋于平臺結構中的各企業,使參與者獲得極大的收益;平臺與參與企業為了吸引更多的用戶加入,催生出通過免費模式在平臺結構中的某一環節吸引大量用戶接入,將其他生產、服務環節與用戶需求對接的商業模式,即“多邊市場”。此時,核心模塊由產品、服務的提供者蛻變為中介方,依賴其掌握的各方接入者信息,幫助他們迅速達成交易,降低交易成本。而平臺結構中接入的其他企業,也將精力集中于挖掘新用戶、留住老用戶的任務中,以更多低價、免費紅利吸引新用戶群,或推出更為優秀的產品或服務留住用戶,并努力提升已有服務間的整體化建設,增強用戶鎖定效應。在此階段,部分虛擬平臺開始向平臺企業轉化,基于核心業務,解決實質性問題;同時因獲得了眾多外圍的生產商、服務商,平臺需要建立企業(公司)自身規則以平衡、約束各接入方間的關系。
平臺企業為了分散風險、獲得更多發展機會,以求在長期競爭中得以生存,需要實施多元化戰略。具有協同效應的產品與服務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分散風險并提升績效,向平臺外部擴張能促進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網絡經濟。外圍接入者與平臺間的關系也從線性的供應鏈轉為復雜的輻射網絡,生態系統隨之而生[5]。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互聯網平臺具有極低的邊際效應,對于生態系統的橫向擴張與縱向深化均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谷歌憑借搜索引擎業務獲得數據資源優勢,并將其業務擴展至AI、智慧穿戴設備等其他用戶數據關聯領域,形成龐大的軟件、硬件制造與服務網絡;阿里巴巴集團借助其電子商務平臺獲得的用戶資源,跨產業整合異質資源,進入金融、物流、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等其他領域,最終形成跨多個產業的生態系統。
質言之,數字生態系統是由平臺、平臺企業不斷演化而來,通過超級平臺各接入主體之間、接入主體與超級平臺之間的不斷協作,不斷跨行業、跨領域發展來保持其競爭循環體系穩固運作,具有復雜的結構分布、較強的自我調節與風險抵御能力。其跨市場、跨行業的結構特點為反壟斷規制帶來了新挑戰。
(三)超級平臺競爭特點
1.多邊市場與網絡效應增強市場力量
Rochet和Tirole提出雙邊市場理論,給平臺競爭的反壟斷法規制帶來了全新的視角和分析工具。傳統的商業模式一般是由企業提供商品或服務,消費者支付價款獲取商品或服務,商品或服務的價格取決于邊際成本。這種只有買賣雙方參與的市場被稱為單邊市場。事實上,并非所有的傳統市場都是單邊市場。譬如,購物中心一方面需要吸引大量的消費者,另一方面也需要大規模招商。這種平臺向兩種不同的群體銷售不同的產品或服務,并且一方的銷量會影響另一方群體需求的市場被稱為雙邊市場。每一邊都可以看作一個市場。例如,搜索引擎平臺就面臨著不收費的搜索引擎用戶和收費的廣告用戶,其兩邊的市場分別為搜索引擎市場和互聯網廣告市場。構成雙邊市場需要具備三項條件:其一,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消費群體;其二,群體A、B相互聯系,存在依賴性;其三,將群體A、B聯系在一起的媒介,即平臺。在今天,此效應已不再限制于雙邊市場,基于不同需求可以形成相互聯系的多邊市場。傳統雙邊市場受到地域限制,能夠聯系的消費群體規模相對有限。互聯網平臺突破了傳統雙邊市場的限制,其用戶群體龐大,從而將多邊市場的效應無限放大。維持平臺穩定的內核在于市場各邊之間的依賴性,不同客戶群體間的需求由平臺進行匹配從而達成交易;同時,為了能夠留住各邊用戶群體,平臺的定價策略也會以補貼的方式發生傾斜,在彈性較大的市場采取低于邊際成本的定價以謀求用戶增長,從其他邊市場的盈利中抽取部分進行補貼,從而謀求平臺在多個相關市場的市場力量提升。
超級平臺的價值不僅取決于它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還取決于連接到該網絡的用戶數量。網絡中的產品、服務效用隨著使用該產品或服務的用戶數量的增加而增加,被稱為網絡效應。網絡效應更容易使平臺擴展其商業范圍,利用范圍經濟降低跨市場業務的邊際成本,同時也促成了生態系統的產生。利用間接網絡效應,平臺能夠從容地運用定價策略吸引不同邊市場的用戶,使消費者為其購買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務支付低于邊際成本(如果有的話)的價格,進而鎖定用戶。以超級平臺而言,平臺本身也可以是網絡中的用戶,例如平臺生態系統中某個組成部分也可在其他組成部分中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例如谷歌購物),以此對市場變化做出更迅速的反應,但同時也增加了扭曲競爭的風險。
2.數據成為最為突出的競爭要素
平臺競爭中,數據已經成為一種核心的經濟資產,它能夠為企業帶來顯著的競爭優勢并驅動創新和經濟增長。隨著數據的獲取和使用成為企業競爭的關鍵,數據驅動的平臺都希望獲得大數據優勢,并因此會展開對數據的爭奪。比如,2011年,《金融時報》將其iPad和iPhone應用從蘋果應用商店(App Store)撤離之舉,就是二者之間存在對用戶訂閱數據爭奪的體現。
數據優勢與平臺規模發展存在良性循環。結合多邊市場、網絡效應等特點,數據成為企業服務質量與市場挖掘的核心要素。首先,算法的運用以“干中學”的方式進行,需要通過大量實驗數據試錯,獲得反饋信息,從而優化性能以了解用戶潛在需求,為消費者提供定制化服務,促進產品組合創新。其次,規模經濟可以帶來數據數量的增加,而范圍經濟可以帶來數據類型的多樣化。因此,規模越大的平臺越容易獲得數量巨大且更全面的數據資源,而這一過程中,小型平臺企業只能獲得少量的數據,用戶群體吸引力不足。因此,在平臺發展中不斷有小企業被淘汰。
數據多用途特性促進平臺跨市場競爭。用戶數據能夠以多種方式跨多個傳統市場使用,而當數據被用于發現新的市場風口、進入新市場、開發創新產品時,其他市場的創新所需的邊際成本則會降低,從而產生范圍經濟。能夠出現范圍經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數據的“非排他性”,同類數據可多次、重復、無限地被使用。擁有數據優勢的平臺可以利用用戶資源數據以及用戶粘性和鎖定效應傳導企業的優勢,通過跨界經營將主營業務的數據資源輻射到其他領域,進而拓寬盈利渠道。以騰訊為例,騰訊依靠 QQ 聊天工具獲得龐大的用戶數據,進而開發出微信,并不斷擴大產業邊界,發展移動支付并可鏈接其他服務。但是,一旦數據持有者限制數據的流通,則會將該數據所產生的收益獨占:超級平臺在成長過程中往往獲得了巨大的用戶數據庫與高水平算法,若平臺限制數據的流動,則會對新進入者形成極高的技術壁壘。
3.傳導效應影響多個市場
傳導效應一般被解釋為企業利用自身在一個市場上的壟斷力量來獲得另一個市場上的壟斷力量[6]。該理論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反壟斷案件中,法院將傳導效應作為企業意圖延伸壟斷或者在其他市場獲取超競爭利益的解釋(1)。傳導效應傳統上多于搭售案件中適用,原因在于工業時代雙邊市場特性并不突出,在某一相關市場上具有一定市場力量的經營者往往只能將其優勢力量通過線性產業鏈傳導至上、下游相關市場,這種現象可以從芝加哥學派對于傳導效應的分析找出端倪。芝加哥學派認為,搭售商品會被消費者視作一個整體,遵循“需求—價格”曲線,無法從主商品與搭售品兩個市場中分別獲取壟斷利潤。
但是,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和多邊市場模式的鋪開,平臺以排他性交易等方式傳遞市場力量。某些經營者為了爭奪數據資源,在非相關市場中排斥競爭者,以鞏固現有市場力量甚至為未來進入該領域做出鋪墊(2)。如前文所述,超級平臺為保持競爭力,憑借資金與技術優勢,不斷實施項目投資、并購,尋找并占領“風口”,與工業經濟時代相比,對產業鏈的依附性大大降低,也就使得其市場力量更容易傳導至眾多不同領域。
二、超級平臺跨市場競爭損害問題分析
(一)數據成為眾多企業競爭的核心生產要素
19世紀最為重要的資源是煤炭,促成工業革命的肇始;20世紀最為搶手的資源是石油,它保障了電氣時代的持續;21世紀最重要的其實不是人才,而是數據資源,因為這是打開大數據和智能時代的鑰匙。
1.沉沒成本投入形成極高進入壁壘
平臺增加一個用戶所付出的數據邊際成本幾乎為零,但為打入市場獲取第一個用戶數據的成本則非常高。數據收集、存儲、管理與分析需要高昂的沉沒成本,進入壁壘極高[7]。從架構搭建上講,多數平臺在處理數據時會選擇市場中相對多的Hdoop架構,NoSQL或NewSQL數據庫作為技術方案,但需要專門針對平臺所開展的業務進行設計,成本并不低廉。從硬件支出管理方面來看,平臺想要快速發展,就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數據處理速度,Hadoop集群可能會從最初的10節點增加到100+節點,屆時其支出增長幅度也非小企業能夠承受。另外,平臺需要額外的人員與技術資源積累去開發其核心業務,以獲得持續收集用戶數據的能力。比如Tik Tok使用的Canvas Fingerprinting用戶數據跟蹤技術,成為Tik Tok能夠精準識別用戶短視頻娛樂需求的核心。以上成本、資金、技術等方面共同構成了潛在競爭者于數據層面上同在位平臺競爭的壁壘。
2.限制數據訪問以排除競爭
雖然理論上數據被視作具有非競爭性,即某個實體收集了一段數據,并不排除其他實體收集相同信息的可能性,不同的實體也可以通過收集不同類型的數據來獲得相同的結果[8]。但在多數情況下,基于特定場景下用戶在某一時間所產生的數據幾乎沒有替代品。在數據價值挖掘殆盡之前,超級平臺一般不愿開放其自身收集的數據。谷歌拒絕向第三方開放其基于谷歌地圖軟件收集到的用戶位置、語音、消費記錄等數據,LinkedIn限制HiQ爬取其平臺中的用戶職業相關數據等。建立在該事實基礎上,平臺能夠通過阻止或者限制對上述數據的訪問來排除競爭對手,從行為上為潛在競爭者設置障礙。
3.數據逐漸成為互聯網時代的必要設施
數字時代下,基于數據分析結果獲得的潛在需求給予企業迅速創建市場的機會。在互聯網平臺生態系統中,數據是新產品或新服務生產經營的瓶頸資源,數據持有者只需對數據的流動加以限制,即可扼住競爭者或相關經營者的咽喉,同時將現有市場力量傳遞到其他細分市場,對市場的競爭秩序造成破壞。在此情況下,適用必要設施原則對超級平臺控制數據行為進行規制的呼聲越來越高。在HiQ Labs訴LinkedIn案中,HiQ的主要業務是通過爬取LinkedIn所掌握的其平臺中用戶個人信息進行分析以出售分析結果,在業務進行數年后LinkedIn要求HiQ停止爬取數據。HiQ主張LinkedIn的行為違反了“必要設施原則”,并最終被美國聯邦第九巡回法院支持。
(1)數據非競爭性便于必要設施原則適用。采用必要設施理論分析時,需要判斷是否會產生“競爭堵塞使用”(congestion through competing uses)效果(3)。傳統的物理設施一般存在競爭性與排他性特征,設施使用帶來的邊際成本遞增且可能有上限。比如在Bronner案中的郵遞系統若被認定為必要設施,則競爭者的使用會給系統所有者帶來不合理成本。而拋開存儲介質的沉沒成本,數據的虛擬特質給予其非競爭特性,數據流動邊際成本幾乎為零。該特質可令執法機關免去判斷“競爭堵塞使用”效果的麻煩。
(2)數據流動影響其他相關市場。一個數據集可以提供零個或者無限個最終商品和服務,數據持有者為彌補前期投入的沉沒成本,可能會首先選擇與其他相關市場的經營者(可能是競爭者也可能是非競爭者)達成數據分享交易,并保留終止對手訪問的能力,以此觀望該數據能否在其他市場獲得收益。若存在潛在商業機會,數據持有者有動機停止數據共享并進入該市場。例如,PeopleBrowser以Twitter的數據在數據分析市場獲利后,Twitter便停止向其分享數據,并開始鋪設數據分析市場業務[9]。由此可以看出,平臺可利用數據持有優勢實現搭便車的意圖,并通過控制數據流動的方式將自身力量傳導至其他相關市場,甚至以制造“Killing Zone”的方式,以防御性收購的方式迅速控制其他相關市場,保證其產品與服務不被動搖。
(3)數據流動降低競爭成本且有利于促進創新。上文說到,大數據的收集需要極高的沉沒成本投入,有在位平臺的前提下,初創企業迅速獲得同質數據收集能力的可能性很小。而對于這些企業而言,某特定數據類型通常為產品或服務不可或缺且不可復制的要素,例如數據分析公司依賴某一特定平臺中的用戶數據、初創企業需要搜索引擎提供的廣告服務等。結合數據非競爭性的特征,數據共享能夠為初創企業極大降低數據收集成本,且非競爭性并不會給數據持有平臺帶來極大的不合理成本。平臺利用共享的數據開發新產品與新服務,實則拓展了數據價值,促進商業模式創新。在數據持有者未能實現自身新產品、新服務開發的前提下,封鎖數據將會抑制創新。同時,適用必要設施原則不會對數據持有者的投資熱情造成毀滅性打擊,因為數字市場仍存在廣闊的價值邊界等待探索。而因顧及投資熱情而簡單允許數據持有者無條件限制數據流動,會極大削弱新興相關市場的競爭,不符合反壟斷法的價值目標。
4.數據結合范圍經濟令經營者超越市場界限
當平臺通過其產品或服務取得足量、多樣的用戶數據后會降低其研發新產品或進入新相關市場的邊際成本。出于數據轉化利益最大化的考慮,選擇跨市場經營,拓展范圍經濟成為平臺的理性選擇。例如,谷歌搜索引擎獲取的數據運用到谷歌地圖服務中,從而進入LBS平臺市場;除此之外,谷歌購物案很好地體現出超級平臺運用數據建立市場力量,并跨市場傳導所造成的影響。
(二)超級平臺通過傳導效應跨市場設置壁壘
1.利用優勢提前建立市場壁壘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與傳統業務相比,超級平臺在阻礙或排除其他相關市場競爭對手上處于優勢地位。像Alphabet、Amazon和Facebook這樣的公司在多個垂直業務領域(例如郵件、地圖和搜索)收集消費者不同維度的數據(例如身份、位置和購買意向),從而更快地了解競爭威脅和平臺競爭中的新漏洞。然后,這些公司就可以獲得更高一級的市場判斷:他們應該阻止哪些公司,應該收購哪些公司,以及它們應該如何戰略性地發展。這使得平臺在考慮相同機會的情況下比競爭對手具有優勢,并增加了他們排除此類競爭對手的能力。憑借對市場發展方向的把控,利用已有的資金、技術以及產品用戶規模優勢,在新的相關市場上與其中的初創平臺進行競爭;抑或提前占領市場,搶占用戶并借助數據優勢建立起技術壁壘。
2.雙邊市場使超級平臺市場力量傳導至其他市場
無論數據帶來邊際收益提升的理論是否正確,毋庸置疑的是,擁有數據優勢的公司一定比獲得數據較少的公司具有競爭上的優勢。比如,更多的數據能夠為算法帶來充足的實驗數據量,從而獲得更為精準的處理結果,為消費者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持有大量數據同網絡效應之間若能夠實現積極互動則可以使該數據經營者的市場地位得到“永久化”鞏固。另外,由于數據可以同多個市場相關,那么這個市場力量也會隨著數據傳導到其他相關市場,產生新的競爭問題。
互聯網平臺雙邊市場特征沖出了傳統支配地位理論下的傳導效應范疇,不再需要以具有壟斷或市場支配地位為前提。傳統理論認為,傳導效應一般發生在同一企業的兩個市場中,傳導與被傳導市場的產品或服務具有獨立性和關聯性[10];而互聯網產業的產品、服務關聯性要求并不像傳統單邊市場那樣強。同時,平臺價格決策受多變用戶影響,需要考慮多邊市場的整體需求彈性與邊際成本,最優價格與最優成本很難確定,為價格變動提供了極大空間。也就是說,只要平臺能夠抓住其他相關市場的潛在需求,便能利用多邊市場帶來的價格空間將其市場優勢轉導至其他市場,鞏固平臺市場地位或賺取超額利益。
3.市場壁壘的存在令潛在競爭者難以獲得投資
中小平臺與超級平臺競爭時具有明顯劣勢,在超級平臺有拓展新市場的動機時更為明顯。風險投資者通常會根據一家初創平臺企業是否有足夠的速度獲取或建立足夠的數據、吸引足夠的用戶能力來評估它。然而,超級平臺針對初創平臺無論從架構體系、產品深度、用戶數量以及數據獲取能力上均有顯著競爭優勢,如果投資者認為這些既存優勢難以在短期內消除,他們將不太可能進行投資。而且即使是對如Facebook、谷歌等超級平臺視為有收購潛力的初創平臺對投資者仍有高風險,尤其是當超級平臺具有進入該市場的動機,且有能力短期內復制該初創平臺的特定功能或商業模式時,投資者的投資意向將會受到不小的影響[11]。
三、現有反壟斷規制框架應對跨市場競爭損害問題的局限性
我們一般認為,市場支配地位是經營者在特定市場上所具有的某種程度的控制力量,即在相關的產品市場、地域市場和時間市場上,擁有決定產品產量、價格和銷售等各方面的控制能力。核心要點在于,經營者在確定的相關市場中參與競爭并擁有控制力,直觀體現為在相關市場中的市場份額。但數據力量的傳導改變了市場控制力的運行規則,超級平臺跨市場的市場力量影響正逐步顯現。
(一)相關市場界定困難
反壟斷法的理論基礎源于工業經濟時代的價格競爭理論,即使經過多年演化加入了如質量、盈利模式等價格以外的競爭因素,但相關市場界定的核心仍建立在價格替代理論之上。進入數字經濟時代,超級平臺的服務與產品基礎往往是數據與算法等互聯網技術要素,通過免費服務的商業模式進行質量競爭。外加平臺競爭極具動態性,潛在相關市場的把控給競爭分析提升了難度,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看似不相關的服務與產品市場,在同類別用戶數據的驅動下,基于網絡效應建立業務聯系,不同相關市場間的界線愈發模糊。反壟斷法承認平臺提供的免費服務與產品可以構成相關市場,但無法劃定該市場的具體范圍[12]。當前相關市場界定方法存在的盲區使執法機關針對平臺跨市場商業模式帶來的競爭問題難以對癥下藥。質言之,超級平臺競爭可能不再限于某個傳統市場,而是圍繞平臺、數據、算法、時間等要素進行的跨市場、跨領域的業務拓展與深層競爭。
(二)支配地位所在市場與競爭損害市場存在偏差
當前反壟斷體系下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邏輯如下:A公司在甲市場有支配地位,并濫用了其市場支配地位,實施了損害B公司在甲市場的競爭行為。而濫用跨市場優勢地位行為的邏輯與之不同:A公司在乙市場具有支配地位并同時在多個市場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但在甲市場的業務開展并不深入,但卻能通過在乙市場的市場優勢(包括其掌握的資源、技術、人才、經營網絡)限制甲市場的B公司。
利用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規制體系處理互聯網平臺利用跨市場優勢地位損害競爭的案件時,會遭遇以下復雜問題:首先,界定相關產品市場十分困難,因為超級平臺涉及多個領域的平臺競爭,生態系統內各平臺相互聯系,因多邊市場效應使某邊的行為決策對各邊均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市場邊界劃定難度加大;其次,市場份額因素在競爭分析中的作用驟減,基于上述模型已作出說明,有些情況下某些平臺擁有者在其他市場并不具有較高份額,甚至未進入該市場,但其掌握的如數據等設施對其他市場的競爭能夠產生直接影響;最后,在前述規制鏈條不通順的情況下,拒絕交易、捆綁銷售等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在邏輯上將不具備適用性。
四、跨市場優勢地位規制體系引入
從全球主要法域的監管趨勢來看,針對互聯網超級平臺濫用跨市場優勢地位行為的執法正逐漸展開。從谷歌購物案再到HiQ. LinkedIn數據案,超級平臺通過傳導市場力量影響競爭的事實已經發生且獲得關注。歐盟委員會釋放了從嚴審查互聯網超級平臺競爭問題的信號,德國更是在《反限制競爭法》第十次修訂中提出加入規制超級平臺濫用跨市場優勢地位的專項條款,其中19a條引入了對于具有“顯著跨市場競爭影響力的經營者”(Unternehmen mit überragender marktübergreifender Bedeutung für den Wettbewerb)的專門規制(4)。
首先,應當賦予執法機關認定平臺企業具有跨市場優勢地位的權力,這對維護競爭秩序有著現實性意義。但認定平臺企業是否具有跨市場優勢地位還需從以下幾個條件入手判斷:
(1)經營者應在一個或多個市場中具有市場支配地位。這是規制競爭行為的必要性前提,以確定經營者的市場力量是否會對競爭產生具有實質意義的影響。但同時不要求經營者在其業務范圍內的所有相關市場均具有支配地位,否則從制度上講可直接適用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規制框架。
(2)平臺的資金、技術實力或取得其他特殊資源(如數據)的能力。上文分析可知,從超級平臺下各相關市場壁壘形成的原因來看,平臺利用雙邊市場與網絡效應特征,吸引更多市場投資,研發更為先進的算法進而獲取更多用戶數據,形成正反饋循環,對潛在市場競爭者構成進入壁壘,是能夠跨界傳導市場力量的前提條件。
(3)平臺在相互關聯市場中的行為以及控制其中數據流動的動機與能力。
(4)第三方進入采購、銷售市場對平臺的依賴性及其對第三方業務活動的影響。
若涉案平臺企業符合上述跨市場優勢地位判斷標準,則可被執法機關初步認定具有跨市場優勢地位,從而進入行為判斷階段。《反對限制競爭法》19a第2款采取列舉式規定,對幾種濫用跨市場優勢地位的行為進行總結,適用標準較明確,限于篇幅筆者不在正文中贅述。筆者認為,我國《反壟斷法》的修訂可以吸收列舉式做法,能夠為執法機關提供明確適用標準,在跨市場優勢地位認定體系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對跨市場優勢地位規制框架進行有效約束。
最后,跨市場優勢地位行為規制框架需要設置抗辯條款,基于數字經濟的動態競爭特點,避免因執法行為造成的潛在創新損失,保持互聯網平臺企業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積極性,從提升相關行業整體增長的角度判斷其行為合理性。平臺企業跨市場商業行為的合理性判斷標準可通過指南的方式予以明確規定,提高反壟斷法的預測性。
注釋:
(1)Virgin Atlantic Airways, Ltd. v. British Airways, 257 F.3d256, 272 (2dCir.2001);United States v. Griffith, 334 U.S.10 0, 1 07 (1948);Berkey Photo, Inc. v. Eastman Kodak Co., 603 F.2d263, 275 (2dCir.1979);Kerasotes Michigan Theatres v .Nat l Amusements, 85 4 F.2d135, 13 8 (6thCir.1988); Berkey Photo,603 F.2d(19 79).
(2)2017年HiQ v. LinkedIn案中暴露出這一問題。
(3)Hecht v. Pro-Football, Inc., 570 F. 2d 982, 992-93 ( D. C. Cir. 1977).
(4)19a具體條款如下:A.當某經營者在多個市場上大范圍開展業務時,聯邦卡特爾局可以認定其具有顯著跨市場競爭影響。在確定顯著跨市場競爭影響時,需要重點考慮:
a.該經營者在一個或多個市場上具有支配地位。
b.該經營者的資金實力或者控制特殊資源渠道的能力。
c.該經營者的縱向整合能力以及其在其他相互連接的市場開展業務的情況。
d.該經營者控制競爭相關數據的能力。
e.該經營者的業務對第三方進入采購市場或者銷售市場的意義,以及該經營者對第三方開展業務的影響。
B.聯邦卡特爾局可以禁止上述具有顯著跨市場競爭影響經營者:
a.沒有正當理由,在提供居間服務時對自身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與其他它競爭對手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進行差別對待。
b.沒有正當理由,在該經營者還未取得市場支配地位但已經開始迅速擴張的市場上,對其它他競爭者進行阻礙,而且該阻礙行為嚴重損害了競爭過程。
c.沒有正當理由,該經營者利用其在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市場上搜集到的競爭相關數據,與其在其他它市場上搜集到的數據相組合,去設立或提高另一市場的市場進入門檻,或者對其他它經營者進行阻礙或者要求其他它經營者允許其利用競爭相關數據。
d.沒有正當理由,妨礙產品或服務的互操作性,或影響數據的可攜性,并由此妨礙競爭。
e.沒有正當理由,不充分披露其提供產品或服務的范圍、質量和效果,或者用其他方式致使其他經營者難以判斷其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價值。
該正當理由的舉證責任應當由被調查的經營者承擔。
參考文獻:
[1]張江莉.互聯網平臺競爭與反壟斷規制——以3Q反壟斷訴訟為視角[J].中外法學,2015,(1):264-279.
[2]German Bundeskartelamt. Working Paper: the market power of platforms and network Executive Summary[R]. German Bundeskartelamt, 2016:2.
[3]陳兵.因應超級平臺對反壟斷法規制的挑戰[J].法學,2020,(2):103-128.
[4]Gawer A., M. A. Cusumano. Platform, leadership: how intel, Microsoft and cisco drive industry innovation[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2:5.
[5]李宏,孫道軍.平臺經濟新戰略[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8:137.
[6]Butler, Henry N., W. J. Lane, Owen R. Philips. The Futility of Antitrust Attacks on Tie-in Sales: An Economic and legal Analysis[J]. Hastings Law Journal, 1984,(36):173-184.
[7]Stucke M. E., Grunes A. P. Big Data and Competition Polic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157-161, 170-199.
[8]Inge Graef. Market Definition and Market Power in Data: The Case of Online Platforms[J].World Competition, December 2015, 38(4):473-505.
[9]周珺,蘇成子.“必要數據”原則的構建——從必要設施原則與數字市場的兼容性談起[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2(3):73-81.
[10]Rochet, Jean Charles, Jean Tirole. Two-Sided Markets: A Progress Report[J]. Rand J. Econ, September 2006,37(3):645-667.
[11]George J. Stigler Center, Committee for the Study of Digital Platforms Market Structure and Antitrust Subcommittee Report[R]. George J. Stigler Center, 2019:25.
[12]楊東.論反壟斷法的重構:應對數字經濟的挑戰[J].中國法學,2020,(3):206-222.
Research on the Antitrust Regulation of
Super Platform Cross-market Competitions
LIANG Bowen
(School of Law,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207, China)
Abstract:The problem of cross-market competition has become an emerging hot spot in the current antitrust regulation research. The platform ecosystem reli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lateral markets and network effects to enhance market power, gain data advantages, and transmit market power to other relevant markets to hinder and eliminate normal competition among other operators. The traditional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dominant positions exposes the difficulties in defining the relevant market, the deviation between the market where the dominant position is located and the market where competition damage occurs, and it is unable to accurately respond to cross-market damage. It is recommended to introduce a cross-market advantage position regulation clause in the China Antitrust Law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Key words:digital economy;antitrust;super platform; leverage effect;cross-market superiority
編輯:鄒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