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后人文語境下美國科幻小說對“人”的書寫

2021-08-02 18:37:10魏悅何敏

魏悅 何敏

摘 要:科幻敘事集科學元素和幻想成分于一身,與后人類想象緊密結合。從美國科幻文學學術史出發,回溯美國科幻小說對“人”的審視和書寫,可以發現其從純粹地維護人類主體性轉向反思批判人類中心主義的創作流向。以弗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沙丘三部曲”為例,解讀作品對人與科技、人與自然、人與生物三種關系的后人類構想,從而探索美國科幻小說有關“人”的書寫怎樣預示了超前的后人類境況,以及這種境況所帶來的對于后人類社會中倫理問題的思考。

關鍵詞:弗蘭克·赫伯特;沙丘三部曲;人類中心主義;后人類

中圖分類號: I712.074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21)03-0066-08

一、引言

批判性的后人文主義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1966年,在《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一書中,米歇爾·福柯指出:“人類只不過是近代的發明,而且正在接近它的終點”[1]422,就此暗示了經典人文主義建構的主體面臨著終結的可能性。它首先代表一種文化觀念的轉變,從質疑“人”的存在主體性出發,批駁了啟蒙時代以來將建立在身體上的理性與自我意識作為“人”之本質的傳統人文主義思想。這種文化觀念的轉變伴隨著后現代社會的復雜狀況,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帶來的現代技術的高度發展??刂普摚?948)與達特茅斯會議(1956)對未來人工智能發展的暢想預示了一場極為深刻的變革——“人”的終結與后人類的到來,“人”本體存在的穩定性由后人類身份的不確定性與流動性所取代。在人文學科領域,包括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 )、唐娜·哈拉維(Donna Haraway)和凱瑟琳·海勒斯(Katherine N. Hayles)在內的學者相繼對后人類狀況進行了闡釋,探尋基因生物技術和計算機科學如何導致了人類的身體轉型,消解人類作為歷史中心主體的完整性,并進一步打破人與非人(動物、機器、信息)的邊界,拓展了主體性的外延。

將我們帶入后人類境況的不僅是20世紀末得以發展而后日益成熟的一系列科技手段,還有科幻敘事營造的后人類想象??苹脭⑹录茖W元素和幻想成分于一身,與后人類想象緊密結合,未來社會中現代技術的表征及其與人類的纏繞、對非人領域的聚焦都被囊括在科幻文學探討的范疇以內。“科幻母題營造的敘事情境,可被視作一種對后人類境況下社會焦慮及集體幻想的轉換,它是人們想象未來之時那種焦慮與希望并存的社會心態的投影?!盵2]150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美國憑借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科研環境引領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原子能、空間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明不僅帶來了縈繞社會的進步氛圍,同樣還有人類面對無法控制的強大科技力量時產生的茫然和恐慌心理,對于不斷加劇的環境和生物問題的關注。美國科幻小說便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迎來了一個又一個黃金發展階段,煥發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

從坎貝爾式的、偏重科學元素的硬科幻,轉向60年代表現風格多樣化的新浪潮科幻,美國科幻小說家愈發重視挖掘后工業社會的人類生存境況,從復雜的社會空間中審視和書寫“人”的存在,渴求在現實與虛構交相映襯的文本中探尋人的主體性問題。這與后人類思潮的出發點不謀而合,“后人類狀況……提供一種思維方式思考關于我們自己是誰、我們的政治體制應該是什么樣子、我們與地球上其他生物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等一系列重大問題”[3]2。成書于這一時期的“沙丘三部曲”同時具備了科幻新浪潮與后人類想象的精神特質,它以宏大的銀河系為幕布,在百科全書式的細節中展顯新技術條件下社會多方面的變化。2015年7月,《大衛報》評論道:“50年過去了,如今《沙丘》被許多人認為是最偉大的科幻小說,全球銷量達數百萬本?!盵4]本文試圖在后人文主義語境之下,討論20世紀以來美國科幻小說對“人”的審視和書寫,并以弗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沙丘三部曲”為例,探究作品對人與科技、人與自然、人與生物三種關系的后人類構想。

二、美國科幻小說對“人”的書寫

從文學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的誕生,到19世紀后半葉充溢著科學幻想與冒險情節的凡爾納奇異旅行系列創作,科幻文學的起源和陣地主要在歐洲。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得益于印刷粗糙、售價低廉的紙漿雜志,美國讀者開始接觸這種來自歐洲的文學“遺產”[5]284。雖然起步較晚的美國科幻小說在廉價的木漿紙時代顯得并不那么純粹,巴勒斯式的星際失落文明冒險故事往往更傾向于被歸類到幻想文學的范疇,但這類缺乏真實性的奇思異想不僅為早期科幻小說家指出了一條反思和逃離現代文明的出路,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了美國幻想文學以遙遠而開放的目光審視“人”的存在、書寫“人”的起點。在此之后的近一個世紀中,美國科幻小說經歷了兩個黃金時代的洗禮,從故事類型單一、風格束縛的20世紀50年代大步跟進新浪潮運動的開放潮流,最終“賽博朋克”作為一種新型科幻文類于20世紀末走進了讀者的視野。

科幻文學不是一座孤島,不同時代科幻小說的創作向來伴隨著紛繁的科技發展。無線電話通信的成功實現、齊柏林飛艇的21天環球飛行、計算機以及機器人的問世、因特網的產生和發展,無一不是20世紀的重大科技成果,拓展并延伸著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和感知方式,給人類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同時,“人”自身的邊界、本質、生存狀態也在產生或緩慢、或劇烈的變化,如何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定義“人”?人類社會理性的進步是否完全等同于自由的進步?美國科幻小說家們在對“人”的書寫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19世紀的尾聲見證了美國由近代農業國到現代工業國家的轉變。以電力革命和內燃機革命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帶來了文明的進化,人類馴服了蠻荒大地,用鋼鐵水泥建設起擁擠幽閉的現代城市。延續到20世紀20年代,這一時期逃離城市文明成為了美國幻想故事常見的主題,尤其是主人公出于偶然在某種失落文明里的冒險經歷?;孟牍适峦ㄟ^對人類英雄的塑造維護著“人”的價值,比如埃德加·賴斯·巴勒斯(1875—1950)筆下行俠仗義的主人公卡特,在瀕死的火星文明中通過勇氣和智慧征服了野蠻的部落,拯救了名為德婭·索利斯的火星公主。對人類英雄的塑造也離不開對地外生物的想象,比如火星上生活著長有四條胳膊、滿口獠牙的綠色巨人(《火星月球下》),拉夫·米爾恩·法雷(1887—1963)筆下與人類主人公米勒斯·卡波特作戰的水星智慧螞蟻,亞伯拉罕·梅里特(1884—1943)所描繪的以人類靈魂為食的八足怪物。這些非人類在身體上與“人”有著重大差異,在理性和文明程度上也不及人類,“人”的尊嚴和價值在其與非人生物的對比中得到捍衛,這或許是紙漿雜志時代幻想小說對處于現代城市生活中人類生存狀態的短暫精神補償。

1937年,約翰·W. 坎貝爾(John W. Campbell)作為主編接手雜志《驚奇故事》,為美國科幻小說邁入第一個黃金時代拉開了序幕。他要求刊登在其雜志上的科幻短篇應包括一個能用技術方式解決問題的主角(一個理性人),以及能被科學方法(現實或虛構)所闡釋的故事構架,這種審美偏好對于其后崇尚理性與技術的現代美國硬科幻小說發展影響深遠。一方面,雜志科幻小說家們對未來科技發展的走向進行大膽預言,正如克利夫·卡特米爾(Cleve Cartmill)發表在《驚奇故事》上的《最后期限》成功預言了美國陸軍部研制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并引發了軍事部門對坎貝爾辦公室的搜查。布萊恩·奧爾迪斯(Brian Aldiss)(2011)稱這些雜志科幻小說家雖然有時顯得過于樂觀和盲目,忽略了科技理性可能對地球資源造成的毀滅性損害,但至少他們看到了“西方文明有增無減地依托于一種穩定的創新過程”[5]316。另一方面,在這一時期,為迎合通俗雜志閱讀群體的審美需要,科幻小說所塑造的“人”顯現出了下層人民喜聞樂見的特征,比如強壯剽悍、無所不能,坎貝爾式的主人公更是通過一種“發自心靈的維護正義的無窮盡力量”[5]325維護著“人”的高大形象。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被認為是美國科幻的又一個黃金時代。在前一個黃金時代,坎貝爾的《驚奇故事》占據了嚴肅科幻小說的主要市場,而50年代卻見證了一大批新雜志的誕生和繁榮。同時,科幻小說的平裝書與精裝書開始出版,科幻文學長期作為邊緣化文類的地位得到了改善,不再只是“提供人們精神獵奇的通俗讀本”[6]96。美蘇對太空的探索在此時的科幻小說中泛起了漣漪,太空旅行的逐步現實化反而加深了人類對于在銀河系戰爭中慘遭滅絕的恐懼,這種恐懼往往來源于生存在其他星球、并且人類從未遭遇過的生物。在羅伯特·謝克利(Robert Sheckley)的《捕獸機》中,人類捕獲到了他們視為不自然、非人道的外星生物;阿蘭·努爾斯(Alan Nourse)的《冒充》塑造了一群隨著飛船返回地球的外星人,他們具有與人類別無二致的身體,讓人無從辨認;威廉·特恩(William Tenn)的《地球解放》想象人類由于頻發的星際戰爭最終退化為打地洞的低等動物。科幻小說家開始審視科技這把雙刃劍,以及工業社會中人類所身處的兩難困境:科技可以成就人類,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反噬摧毀人類。例如,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的機器人系列小說不斷地實驗人類與機器人未來合作的可靠模式,盡管他筆下的一些機器人角色展現了堪稱完美的能力和德行,足以從身體和人性兩方面打破人機固有的界限,但是人類對于機器人族的警惕和恐懼從不退場,“對機器人倫理的核心要求便是奉獻與服務”[7]40,可見作者在對待這種人造之物時的謹慎和矛盾情感。

進入20世紀60年代,美國科幻小說受到英國“新浪潮運動”的影響,迎來了科幻文學創作的風格轉向。黃金時代盛行的坎貝爾式硬科幻不再是創作的主流,新浪潮時期的作品更加關注“內容和思想”,而不僅僅是硬科幻具備的“形式、風格或美學”[8]335。人類能夠探索的科學范圍仍在不斷地拓展,通信衛星的投入使用和載人登月都在逐步現實化,科幻小說家卻從樂觀的未來科技展望中抽身而退,開始反思現代社會存在的問題。新一代作者將哲學、神話、宗教、生態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內容引入到作品中,從復雜的社會空間審視和書寫“人”的存在,科幻文學的意義和內涵因其深刻的隱喻性更加豐富多元。羅杰·澤拉茲尼(Roger Zelazny)以神話體系作為作品的架構,筆觸深入人物內心世界,對“古神話模式、行為主義體系以及古怪的新崇拜對象”進行實驗[5]425;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則引入了精彩紛呈的心理學內容,其中不乏對致幻劑、精神病人以及機器人的描繪,在現實與虛構世界的變幻翻轉中追尋真實與人性的定義;羅伯特·海因萊茵(Robert A. Heinlein)的《異鄉異客》從政治、宗教、道德出發控訴人性的卑劣之處,指涉了60年代反文化運動對主流文化和社會規范的反叛,一時間成為大學校園的暢銷書。

弗蘭克·赫伯特作為60年代美國科幻小說界的后起之秀,從長篇《沙丘世界》的發表開始嶄露頭角。盡管《沙丘世界》的背景設定以歐洲中世紀為藍本,但沒有人能否認它是一系列未來主義的作品。與多數科幻小說家的不同點在于,赫伯特跨越了時間的漫漫長河,將人類可能的未來當成了小說情節發展的背景板,它稱得上是人類未來史的未來史:銀河系曾存在一段人類集體被人工智能奴役的歷史,因此沙丘宇宙中,以機器為載體的人工智能早已被宗教禁止,人類不可制造具備思維能力的機器。赫伯特構想的銀河系未來幾乎交織了60年代美國科幻小說熱衷的一切元素:政治陰謀、宗教崇拜、哲學、神秘主義、毒品,并由此開創了小說家將生態學思想引入科幻文學創作的傳統。亞當·羅伯特評價道,它是能與《異鄉異客》媲美的、那十年里最重要的科幻小說,甚至這二者中《沙丘》可能更負盛名,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于《沙丘》“全面透辟的文化意旨和沙丘超文本的創作”[8]338。讀者可以從作品中找到這種評價的依據,赫伯特創造了一個如此具有真實感的沙丘世界。銀河系的歷史如何演繹到沙丘宇宙的時代、銀河系帝國的政治架構、主要星球的生態特征以及不同的文明形態,每一個細節都是構成這部宏大未來史的基礎。

從第一本《沙丘》(1965)到第三本《沙丘之子》(1976)的出版,“沙丘三部曲”的創作過程正好歷經了美國新浪潮運動的興起與沒落。與新浪潮運動時期小說家們青睞的科幻樣式一樣,沙丘系列故事缺乏那類足以讓讀者眼花繚亂的技術堆砌。小說預設了人工智能在芭特勒圣戰中被人類毀滅的背景,在后續故事發展中也少有十分硬核的科技想象,和生態、人性等話題相比,文本呈現的人與科技的復雜關系還有待進一步挖掘。人類、科技、生態這三者共同構成了在不遠的將來、甚至是現如今,人類所置身其中的三種重要關系,即人與科技、人與自然、人與生物的關系,這正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伊始后人文主義者們思考的關鍵問題。后人文主義“首先對人文主義的基石‘人的概念進行了解構,接著又向‘人類中心論(anthropocentrism)和人的優越性發難,徹底終結了人的自大傳統”[9]97,這種關于人類本體和存在的顛覆性看法不僅為我們看待科幻提供了一種新的視點,也在推動人類積極應對已經或有可能發生的生態挑戰、科技倫理等現實性問題。

三、人與科技:三種形態的“賽博格”

傳統人文主義將人性視為一種普遍的狀態,理性、自我意識、情感都是人類所特有的,使得宇宙中人的本體存在具有了絕對的穩定性。在過去的幾百年中,這種本體論占據著西方文化的主導地位,“人”與“非人”之間存在著一條十分明確的界限。然而,20世紀下半葉以來科學與生物技術領域取得的新發展使得這條界限逐漸變得模糊。從目前已經實現的、可以作為人體能力延伸和增強工具的各類媒介,可以永久性植入人體的假肢、人工肺,再到科學家們正在試圖完成的、能讓“心智和自我的思維與推理系統在生物腦和非生物電路中自由傳遞”的“人類—技術共生體”[10]3,無一不在消解傳統人文主義所秉持的關于“人”的本質概念。

這些表現為自然與人工物相混合的有機體,又被后人文主義者稱為“賽博格(Cyborg)”。從詞源上看,賽博格(Cyborg)由控制論(Cybernetics)、有機體(Organism)二詞組合而來。控制論的創始人是20世紀美國著名應用數學家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ner),該學科旨在實現有機體與機器組件之間的信息流交互。這種人與人造體(機器)的信息交互模式不斷地在科幻小說、電影中被創造,隨著科技的進步也開始逐步出現在觸手可及的現實生活中。1985年,女權主義理論家唐娜·哈拉維(Donna Haraway)在《賽博格宣言》指出,“在20世紀晚期,我們的時代,一個神話的時代,我們都是……理論化的和拼湊而成的機器和有機體的混血兒……我們都是賽博格”[11]158。凱瑟琳·海勒斯(Katherine N. Hayles)同樣強調,“建構賽博格最重要的因素是將有機身體和對于身體進行輔助的延伸連接起來的信息通道”[12]2。在科技變革的推動下產生并仍在不斷發展中“賽博格”不再是簡單的技術對人類身體的延伸或增強,而是人類與技術這二者的高度結合所導致的身體轉型,賽博格的出現使得人的本質問題正在日益復雜化。

在“沙丘三部曲”中,作者赫伯特創造了鮮活的賽博格群像,這些賽博格大概可以分為三種形態。在第一種形態中,機器(設備)并沒有直接被植入人體,只是與人體簡單結合組成一個“臨時的賽博格”[13]24,作為人類感知能力的增強和延伸,且人可以選擇隨時使用或終止這種設備。在《沙丘世界》中,弗拉基米爾·哈克南男爵所使用的“便捷式浮空器”就屬于第一階段的賽博格:“他穿著黑色長袍,衣服的皺褶下有一些細微的隆起,可以看出他身上裝著便攜式浮空器,托著那身肥肉。他的體重可能達兩百公斤,但他那雙腿卻只能承受五十公斤的重量”[14]25。此外,還有銀河帝國中各權貴身上配備的“屏蔽場”[14]41,只要使用者開啟屏蔽場,便可以使得他人的攻擊速度放緩,為自身贏得更多的反應時間。

第二種形態的賽博格表現為機器和有機體的結合更加緊密,成為有機體在極端環境中存活的必要條件,沙丘星上配備了“蒸餾服”[14]130的人類都屬于第二階段的賽博格。沙丘星上黃沙遍布,水荒是生活的常態,因此沙丘星人在沙漠中行走時必須回收自己身體的水分。蒸餾服緊貼皮膚,具備強大的儲水功能,人體排出的汗液被過濾后保存進蒸餾服循環利用。第三種形態的賽博格是一種觸及心智的賽博格,技術和大腦神經系統相結合,從而對人的心智、情感進行調節。在沙丘系列故事中,特萊拉人擁有復活死者的先進技術,通過保存死者的遺體,對死者的記憶進行復制,甚至是創建和修改,“重生”的人被稱為“死靈”。

樂觀的后人文主義者將人與非人界限的崩潰看作人類開啟新世界的鑰匙。例如,沃爾夫(Cary Wolfe)將后人類技術視為對人文主義的進一步強化,強調其延伸生命周期、增強能力,以此解放人類自我的積極意義;在哈拉維眼中,賽博格通過重建更加多元化的后現代混合主體,在未來可以幫助人類走出當前各種身份認同(比如性別、種族、階級等)具有矛盾沖突的困境。與此同時,以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福山(Francis Fukuyama)為首的學者表現出對人與機器結合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的焦慮,擔憂人類身份可能受到科技的威脅,形成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沙丘三部曲”也表達了類似的焦慮?!叭甑炔坏脛撛煜袢艘粯铀季S的機器” [14]615,這是沙丘宇宙《奧蘭治天主圣經》中的教義。小說開篇便設定了人工智能被生產領域禁止的故事背景:很久以前,想要獲得自由的人類將思維賦予了機器,最終導致其他人憑借機器奴役他們。因此在芭特勒圣戰中,人類奮起反抗,毀滅了人工智能。而且,《沙丘世界》中可以進行人體增強和心智改造的各項科技也并非完美無缺、一勞永逸。在赫伯特的筆下,肥胖者失去了浮空器就只能是行動不便的廢人,開啟了屏蔽場則意味著自己對他人的進攻速度也會減緩,且在沙漠之中極有可能引來沙蟲。穿戴蒸餾服的人并不會感到非常舒服,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發汗箱,在戶外時間較長時,穿戴者必須適應體內較低的含水量;而且,從鼻子呼出的水汽由一根帶有鼻塞的管子回收進人體,這種鼻塞容易引起不適,常在臉上留下管子的印痕。重生的死靈可能會被植入虛假記憶,然后淪為政治斗爭的工具,個體身份認同受到嚴重的破壞,也會削弱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不利于和諧后人類社會的構建。

由此可見,弗蘭克·赫伯特在作品中描繪的三種賽博格形態都體現了科技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的局限。如果在不遠的將來,“人類的欲望及其所有外部的體現”發生劇烈變化[15]843,科技的跨越式發展使得形態各異的人機深度結合體成為可能,人類對科技的高度依賴究竟會徹底解放人性,還是會讓人類徹底失去自由?傳統意義上的“人”的本質開始崩塌,推崇科技理性的人類中心主義應該受到全新的審視。“沙丘三部曲”塑造的人機關系傳遞出對這個問題的憂思,從賽博格后人類出發批判了長期以來將科技用作實現人類利益最大化工具的西方理性主義。

四、人與自然:沙丘星的生態變革

早在古希臘時期,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標志著人類開始將自身置于宇宙的中心。而后,亞里士多德指出:“自然是一種原因,一種為了一個目的而活動的原因”[16]149。由此作為最終的目的本身,人在宇宙中獲得了至高無上的統治權。經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洗禮,人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確立,人被視為凌駕于萬物之上的存在,也就自然而然地擁有了征服、改造自然的權利。

同時,“人”的主體地位也在三次技術革命中被進一步鞏固。從18世紀末以蒸汽動力技術為核心的第一次科學技術革命,再到20世紀中期以信息控制技術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人類對科技的駕馭能力不斷增強,對科技理性的信心也逐漸膨脹,這使得科技“由最初的工具理性異化為霸權政治控制社會和自然的工具,……而成為一種新型的統治和控制形式,成為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17]29。這種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將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視為絕對對立的主客體關系,將人類利益的最大化視為生產活動的行為準則。在人類對自然實施控制和掠奪的過程中,自然不斷被邊緣化,且在經歷了人類的肆意踐踏和破壞之后,生態環境呈現出越來越惡劣的態勢,自然災害、氣候異常、資源枯竭等問題的出現已經開始給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帶來威脅,迫使人類重新審視人類與自然二者間的關系。

在這樣的語境之下,后人文主義者倡導建立新的主體觀,認為主體應該以一種“去中心化”的形式存在,“人的能動性不在于掌握或者控制自然和技術,而在于反思傳統價值觀的可能性,以轉變我們對現實的看法和對存在的理解”[18]38。后人類主義者對去人類中心化的呼吁從根本上挑戰了“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傳統人文主義所堅持的真理:自然不再是人可以絕對認識和作用的客體,只有二者的和諧共存才能有助于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理想家園。

沙丘系列故事的創作契機來源于弗蘭克·赫伯特早年的工作身份,正如在1981年7月的一次采訪中,他這樣提到:“我做了多年的新聞工作者,以此保持自己的寫作習慣”[19]231。20世紀50年代末,在撰寫一篇關于俄勒岡流沙治理的雜志文章時,赫伯特掌握了大量“沙丘”研究的資料,由此成為小說創作的靈感。在“沙丘三部曲”中,弗蘭克·赫伯特通過對沙丘星生態變革進程的描繪重塑了傳統主體觀。沙丘星地平面下生存著一種龐大生物——沙蟲。沙丘星雖然植被稀少,生活在荒漠深處的沙蟲卻可以代替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產生人類生存所需要的氧氣。因此,沙蟲的存在對于星球的生態平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保羅·厄崔迪從卡拉丹來到沙丘星之后,開啟了大刀闊斧的生態改革,希望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讓沙丘保存充足的水源和大范圍覆蓋的綠植。這種生態改革的初衷是善意的,經過了多年的努力,沙丘上的水源和綠植日益豐富起來。而讓人出乎意料的是,隨著生態環境越來越“宜人”,沙蟲的數量卻在急劇減少,作為宇宙中最有力的硬通貨——香料美瑯脂的產量也大幅下降,威脅著星球的經濟和政治穩定,背后的原因正是過于充足的水源導致了沙蟲的死亡。

羅爾斯頓認為,自然具有獨立于人類的“系統價值”,也就是創造生命的價值。“自然界的價值是這樣一種東西,它能夠創造出有利于有機體的差異,使生態系統豐富起來,變得更加美麗、多樣化、和諧、復雜?!盵20]303關于沙丘生態變革的故事發展脈絡從反面展現了弗蘭克·赫伯特的生態學和系統論思想:人類并非宇宙中唯一存在的價值主體,科技加身的人類不僅要承認自身的價值,也要承認人類所置身其中的自然的價值。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不能犯一種過于簡單化的錯誤,假使這種錯誤已經造成了生態破壞、威脅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嚴重后果,從根本上重新認識人的價值和地位就顯得尤為重要。正如在《沙丘之子》中,雷托二世看清沙丘生態變革造成的后果以及生態變革的本質之后,以一己之力對變革進程進行阻撓和破壞,企圖拯救瀕臨滅絕的沙蟲,恢復沙丘生態的原始面貌。

除人為生態變革造成的生態破壞之外,小說還描繪了科技濫用所引發的生態災難。在第二部《沙丘救世主》中,當保羅·厄崔迪帶領的沙丘星土著弗雷曼人與帝國軍隊對抗時,遭遇了帝國軍隊的熔巖彈襲擊,這種原子武器因破壞力過于強大一直在銀河宇宙中被禁止使用:“裝藥量足的話,它的威力甚至可以直達星球的核心。沙丘星地殼的熱熔層埋得很深,可越是這樣,危險就越大。它深埋地核,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一旦被炸開,爆炸的力量有可能徹底撕裂整顆星球,把它毫無生氣的碎片撒滿太空”[21]241。

熔巖彈爆炸之后的地表成為了一片廢墟,也對處于地表的人類造成了不可逆的身體傷害,保羅及其追隨者正是由于受到熔巖彈的輻射而雙目失明。人類無節制的權力斗爭以軍事科技的斗爭為手段,不能受到法律有效約束的科技斗爭完全漠視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最終也會危及人類的生存。通過描繪科技濫用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赫伯特深刻批判了人類中心主義對自然生態的漠視,人類的自大與淺薄在戰火后的廢墟中被無情揭露。

五、人與動物:雷托二世與沙蟲的結合

人類對自身的定義方式也在反映人類對其他物種的定義方式,后人文主義對人文主義的批判和超越同樣體現在區分人與其他物種的問題之上。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存在巨鏈(The Great Chain of Being)”將生命的演進視為發展的自然階梯,階梯的構成體現了人類對宇宙萬物存在的想象模型:存在巨鏈的底端包含了巖石等無生命物質,往上依次是植物、昆蟲類、魚類、飛禽、哺乳類靈長類動物,人則居于階梯的頂端。人的這種“優越”在17世紀的笛卡爾那里得到了進一步的論證。他認為,理性是人類身心對立的核心要素,同時也是“讓我們區別于動物的唯一東西”[22]21;上帝將靈魂賦予人類,從而使得人類具有了其他生物所不曾有的靈性與權利。動物雖然也具有大腦,但是動物大腦體現的僅是動物精神,只能讓動物身體具有活力。人與動物的梯級關系清晰地劃分著二者的界限,人與動物有高等生物和低等生物的區別,動物被作為萬物之尺度的人所丈量和審視,這是傳統人文主義對人與動物的建構。

人類自詡的優越感在19世紀達爾文的生物學研究中被打破,進化并非從低級到高級的轉化,“達爾文在自然選擇中看到的不是‘進或‘退,而是對環境的‘適應或‘不適應”[23]29。后人文主義更是倡導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以“去中心化”作為武器,旨在打破長久以來二元對立的范疇的界限,包括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對立。唐娜·哈拉維(Donna Haraway)眼中的賽博格是打破這種對立的新主體,它象征著模糊的邊界和多元的本體論。并且,賽博格代表的后人類世界“包容了后現代狀況中的生態保護和動物倫理,強調環境與人、人與動物的依存和平等關系”[24]89,“沙丘三部曲”從人與動物的關系出發為讀者呈現了同樣的精神。

在第一部《沙丘》中,保羅·厄崔迪接受過姐妹會的基因訓練,利用香料升華了自身的預知能力,最后完成了復仇,改變了銀河帝國的格局并成功稱帝。由于保羅力量過于強大,成為了沙丘星弗雷曼人宗教神話中的“穆阿迪布”,導致了對他個人的宗教崇拜。在一場原子武器的爆炸中,保羅失明,在這之后他希望可以用自己的預知能力不斷地預測未來,找到人類最好的前進道路,但卻始終無法找到一條合適的路,最終選擇走進沙漠,自我放逐。

在沙丘系列故事的設定中,生物以及軍事科技是支配人類未來的重要武器:香料美瑯脂可以開啟人的預知能力,而軍事科技可以成為人類權力斗爭的武器,但正是因為有這二者的存在,弱小的人類始終依賴它們的力量而不會主動進化。人類為了爭奪香料(現實意義的各類自然資源)就需要不斷擴大的權力,然后就不斷地依靠科技去奴役剝削其他人,就此產生了毀滅性的惡性循環。

而保羅之子雷托二世,在成長過程中明白了父親當時不敢開啟的“金色通道”,也就是擁有超能力的帝王與沙蟲的結合,用一種暴力統治的方式破壞生態變革進程,保護沙蟲,禁絕科技,嚴控香料。他以自己為反面,在幾千年的時間內不斷地壓迫人類,企圖讓人類依靠自身的力量、肉體和意志的互相磨礪來完成進化,就在他和沙蟲結合的瞬間:“他意識到,自己現在已經離通常意義上的人類相去甚遠。他已經吃下了他所能找到的所有香料,在它們的刺激下,覆蓋在他身體表面的膜不再是沙鮭,就像他不再屬于人類一樣。沙鮭的纖毛刺進了他的肉體,從而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生物,它將在未來的無數世代中不斷進行自身的演變?!盵25]440

由此,人類與生物的界限也被打破,主人公雷托二世和沙蟲的結合產生的巨大影響使得人類的進化朝著更安全的方向發展。人與非人的僵化邊界消失,既是對人類的本體論純潔性的威脅,也表明關于人的本質的向度是建構出來的,這也是后人類語境下赫伯特沙丘系列小說傳達的關鍵意義。

六、后人類——一種全新的思維范式

在粗糙的紙漿雜志中起步的美國科幻小說是世界科幻文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科幻文學的載體從20世紀初發源的廉價科幻雜志升級到黃金時代以后多見的科幻平裝書,科幻作品的內容逐漸跳脫獵奇性的情節設置,不再單純地通過對非人類的貶損描繪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科幻新浪潮時期的作品尤其關注身處后現代狀況的“人”,當人類企圖依靠理性主義達成的自我完善和社會進步顯得過于樂觀,科幻小說也開始從多重視角審視人的主體性存在,解構的對象最終落到了人本身。科幻提供了后人類狀況依靠的敘事情景,任何二元對立的標準都可以在文本內被消解,人本體存在的穩定性和完整性在科幻小說家的思想實驗中崩塌,取而代之的是后人類狀況的一系列模糊邊界。

成書于新浪潮時期的“沙丘三部曲”將人的本質與目的放在宇宙的星辰大海中進行考量,是作者對于后人類生存狀況的一次大膽構想:(1)通過三種不同形態的賽博格,沙丘世界呈現了身體與現代技術相互纏繞的后人類狀態,無限發展的人工智能和基因生物技術可能造成的后人類身份認同障礙是小說文本關注的焦點,傳遞了赫伯特對于后人類社會的憂思;(2)赫伯特開創性地將生態學與系統論思想引入科幻小說的創作之中,用工具理性指導下的生態變革之失敗回應了后工業社會愈發突出的生態問題,批駁了推崇科技理性、漠視自然價值的人類中心主義,倡導建立和諧共存的自然觀;(3)故事情節從“人”與生物這二者的身體性結合意義上打破了人與非人的僵化邊界,極具前瞻性地預見了20世紀后期后人文主義者們對建立后現代多元混合主體的呼吁,體現了承認差異、與他者相互給養的思想,對于建構多元物種和諧共生的后人類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半個多世紀以來,“沙丘三部曲”提供了審視后人類狀況的多重視角。就像羅西·布拉伊多蒂(Rosi Braidotti)所認為的那樣,我們可以將后人類狀況開啟的困境視為一種機遇。這種機遇催生了全新的思維范式,有助于在人類的存在形態和生存方式逐漸改變的未來,積極探索和思考一切將人包含在內的倫理問題,由此更平靜地迎接后人類社會的到來。

參考文獻:

[1]Foucault Michel. 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M]. London: Routledge, 1989.

[2]王曦. 后人類境況下文學的可能未來——科幻母題、數字文學與新文化工業[J]. 探索與爭鳴, 2019,(7): 147-160.

[3][意]羅西·布拉伊多蒂. 后人類[M]. 宋根成,譯. 鄭州: 河南大學出版社, 2015.

[4]Kunzru H. Dune, 50 years on: How a Science Fiction Novel Changed the World[EB/OL].(2015-07-03)[2021-02-27]. http://www.theguardian.com/books/2015/jul/03/dune-50-years-on-science-fiction-novel-world.

[5][英]布萊恩·奧爾迪斯, 戴維·溫格羅夫. 億萬年大狂歡——西方科幻小說史[M]. 舒偉, 孫法理, 孫丹丁,譯. 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 2011.

[6]葉冬. 現當代美國科幻文學研究[J]. 邵陽學院學報, 2015,(3): 94-99.

[7]張雪嬌. 阿西莫夫對機器人世界的倫理凝視[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 2015.

[8]Robert A. The History of Science Fiction [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6.

[9]陳世丹. 西方文論關鍵詞——后人文主義[J]. 外國文學, 2019,(3): 95-104.

[10]Clark A. Natural-born Cyborg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11]Haraway. A Cyborg Manifesto: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alist-Feminism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M]//. Donna Haraway.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149-81.

[12]Hayles N. Katherine. How we Bacame Posthuman: Virtual Bodies in Cybernetics,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c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13]李恒威,王昊晟. 賽博格與 (后) 人類主義——從混合1. 0到混合3. 0. [J]. 社會科學戰線, 2020,(1): P21-29.

[14][美] 弗蘭克·赫伯特. 沙丘[M]. 潘振華,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6.

[15]Hassan Ihab. Prometheus as Performer: Towards a Posthumanist Culture?[J].The Georgia Review , 1977,31(4): 830-50.

[16]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西方哲學原著選讀 (上卷)[M].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5.

[17]王茜. 菲利普·K. 迪克科幻小說的科技倫理危機主題[D]. 臨汾:山西師范大學, 2015.

[18]楊一鐸. 后人類主義: 人文主義的消解和技術主義建構[J].社會科學家, 2012,(187): 38-41.

[19]Elkington Jone. Profile of Frank Herbert[J]. Environmentalist, 1891, 1(3):229-234.

[20][美] 霍爾姆斯·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M].楊通進,譯.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0.

[21][美] 弗蘭克·赫伯特. 沙丘救世主[M]. 蘇益群,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7.

[22]Descartes R. Selected Philosophical Writing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44.

[23]但漢松.“同伴物種”的后人類批判及其限度[J]. 文藝研究, 2018(1): 27-37.

[24]王峰. 后人類狀況與文學理論新變[J]. 文藝爭鳴, 2020,(9): 84-92.

[25][美] 弗蘭克·赫伯特. 沙丘之子[M]. 張建光,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7.

The Writing of “Human” in American Science Fiction in the

Post-Humanistic Context:Taking Dune Trilogy as an Example

WEI Yue,HE Mi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611731, China)

Abstract:Science fiction narrative combines scientific elements and fantasy elements, and is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post-human imagination. Starting from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American science fiction, this paper traces the examination and depiction of “human” in American science fiction, and points out its creative direction from purely safeguarding human subjectivity to reflecting and criticizing anthropocentrism. With Frank Herberts Dune Tri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works post-human concep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 and technology, man and nature, and man and animals. Exploring the depiction of “human” in American science fiction is of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the perfection of ethical problems in the post-human socie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Frank Herbert; Dune Trilogy; anthropocentrism; the post-human

編輯:鄒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黄色国产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国产系列在线|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国产精品9|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亚洲天堂.com|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在线无码九区|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99性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最新国产精品鲁鲁免费视频|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色悠久久综合|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特级欧美视频aaaaaa|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黄色在线不卡|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欧美一区国产|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国产精品视频a|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欧美一区|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成人| 丝袜国产一区|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老司机|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欧美a在线看|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国产| 久久午夜影院| 亚洲日本www|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欧美在线黄| 亚洲动漫h|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日韩av在线直播|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91亚洲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第|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色综合中文字幕| 91网在线|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黄色网在线| 久久网综合|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Aⅴ|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成人18免费| 美女国产在线|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