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志校
摘 要:西方哲學傳統中的欲望是對于自我需求的滿足,因而是內在性的。法國哲學家列維納斯提出的“形而上學的欲望”是對傳統西方哲學內在性的抵抗,從而實現欲望的外在性以滿足絕對他者。從傳統西方哲學欲望概念入手概括思想史上欲望的內在性特征,繼而分析列維納斯的形而上學欲望的外在性特點,最終以愛欲為形而上學欲望典型而實現對于傳統欲望內在性的超越,以滿足絕對他者。
關鍵詞:內在性;外在性; 形而上學欲望;欲望
中圖分類號: B82-0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21)03-0051-06
縱觀西方哲學史,自蘇格拉底將哲學從“天上拉回人間”——哲學回歸人自身,盡管經歷了中世紀對于人性的壓抑,經歷了黑暗過后的光明則更加耀眼——文藝復興與啟蒙時代則更加高揚了人的地位。但究其整個西方傳統中在本體論上的核心乃是追求同一,希望找到一個最終的本原以解釋世界;在西方哲學轉向認識論后的時代可以認為是主體性的時代,是唯我論的時代;20世紀以來西方出現“后現代思潮”,以反理性、反自我、反本質為特征,是對傳統西方哲學的反叛,而法國哲學家列維納斯因其特殊經歷提出“倫理學是第一哲學”,強調西方哲學傳統是同一化的暴力,是對他者的他性的抹殺,而應當追求對他者的倫理關懷,從而超出對自我內在性的過度發揮,是對西方傳統一元論的和主體性思想的超越。具體而微,從傳統西方欲望概念到列維納斯在《總體與無限》中的形而上學欲望是一個不斷超越的過程,由表及里透視出列維納斯對于西方傳統哲學的創新與超越。
一、傳統欲望與內在性
自人類誕生,欲望就與之同步產生。除近代西方哲學之外,哲學史上對于欲望概念大多是褒貶不一的,從蘇格拉底到康德大多是對欲望進行壓抑,以求塑造嚴格意義上的道德主體,限制主體內在的不合理訴求。而縱觀大多數哲學家主要是從欲望的合理性以及其作用來分析欲望概念。蘇格拉底認為作為一個嚴格的道德主體他要求我們必須學會從內在克制自我欲望轉而追求智慧修養自身;柏拉圖同樣也強調道德主體的構建,在《理想國》第四卷中他主張追求節制,“節制是一種好秩序或對某些快樂與欲望的控制”[1]151,但是我們不可將這種“節制”認為是與犬儒學派的禁欲主義等同的消極態度,實際上這是一種積極地構建道德主體的過程,與其對于節制的渴望相伴隨的是柏拉圖對于欲望的分類,他直接地將欲望分為“由人的思考指導的簡單的而有分寸的欲望”[1]151,“可怕的強烈的非法欲望”[1]353,也就是原始欲望和理智欲望。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說到:“怒氣、欲望和某些其他感情可以使身體變形,甚至使人瘋狂。”[2]200這里的欲望我們只能暫且理解為不好不合理的欲望,他在后面又提到:“如若我們有了欲望,那么即使第一個普遍意見阻止我們,欲望也會驅使我們向前(因為它能使身體的每個部分都動起來)。”[2]85這里更為強調的應該是欲望的積極作用,是合理欲望的促進作用,除此之外他還在節制與放縱中區分了強烈欲望和微弱欲望,同樣都是從道德的角度來分析欲望的作用。師徒三人的欲望概念都是基于道德主體內在性的合理滿足與節制方面談及,也由此開啟了西方哲學傳統的身心二元論與道德主體的構建之路。晚期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則將欲望分為自然和虛妄兩類,二者的區別在于產生機制與滿足的效用——自然欲望的滿足是由身體本性內在產生,虛妄的欲望則是由一些不合理的想法與意見產生;在滿足的效用上,自然欲望比較容易滿足并且其對于快樂的影響效果甚微,而虛妄的欲望因其“虛”所以難以實現,因此其對于快樂的影響較大,甚至虛妄欲望的滿足與空虛都會產生危害。這兩類欲望是基于自然人性的劃分,自然的欲望更多的是合理的自身內在需求而虛妄的欲望則是由于外在與內在的沖突而導致的虛假性。綜述之,這二者都更多的是基于內在性的基于自然的。
然而進入中世紀,人的欲望被宗教神學所禁錮,任何欲望都被視為非法之物,尤其以性欲為代表被堅決禁止。中世紀過后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又開始重視人的地位,但當時極為重視人的理性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人的欲望這等感性因素,人是一種理性和絕對精神的集合物,身體是無地位而存在的,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集》中提出:“我對于肉體有一個分明的觀念,即它只是一個有廣延的東西而不能思維,所以肯定的是:這個我,也就是說我的靈魂,也就是說我之所以為我的那個東西,是完全、真正跟我的肉體有分別的,靈魂可以沒有肉體而存在。”[3]85康德對于“生命”有其自有的定義:“一個存在者按照欲求能力的法則去行動的能力”[4]6,“欲求能力”可以將其理解為“欲望”。然而,他確立的實踐主體是道德主體。《實踐理性批判》中,他將主體創建的道德律作為一種絕對律令,要求人們無條件地遵守。從欲望的層面來說,這也就是意味著,每個人的欲望都必須絕對地服從道德律令,無條件地接受道德的約束,除此之外他并沒有將欲望視為絕對消極的而是與柏拉圖類似將理性指導的欲望當作一種動力。由此,康德開倒車回到了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道德在嚴格意義上是內在性的,是內在的良心的約束,因此西方哲學大多將欲望視為道德律令的阻礙。與強調欲望的阻礙作用相反的是,無視欲望的消極作用,將欲望視為人的本質。斯賓諾莎在《倫理學》中就提出欲望是人的本質,欲望是一種獲得傾向是好的,因此絕不能夠實行禁欲主義。盧梭也持類似觀點,他認為人的欲望是絕不會超過人的自然生理需求,二者都是認為欲望的內在合理性,是人自身就應有的合理因素,這種觀點也與伊壁鳩魯的觀點有類似之處,都意在強調欲望的自然傾向。黑格爾則從市民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論述欲望的存在合理性。他認為,欲望是人類活動的推動力,只有當人類的需求欲望不斷提高并且被滿足時,市民社會才能夠進步到高級形態。中世紀之后到黑格爾這期間,西方哲學一直是以身心二元論為傳統,欲望大多數在某種程度上是作為一種阻礙力量存在,這是因為在中世紀之后興起的理性主義一直貫穿至黑格爾到達巔峰,理性主義之下的欲望終究難成正統。
被壓抑許久的欲望最終迎來反抗之日,欲望高歌前行。黑格爾之后開創的現代哲學一掃往日之傳統理性主義,取而代之的是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最為人所熟知的正是反理性主義的人本主義。說到人本主義的代表就不得不提及叔本華和尼采所開創的唯意志論。第一,在叔本華那所提及的欲望是純粹的欲求,是不為任何外在認識與意見所影響的欲求。而叔本華最為出色的觀點在于身體是意志的表現形式,倡導身體要完全服從意志,欲望同樣也是一種意志,由此叔本華對意志的積極倡導也就意味著對于欲望的高歌。他高揚身體的本能性揮發,認為身體要服從于欲望——即對于酒神的肯定。人的身體器官代表欲望的不同種類:牙齒胃等消化器官既是饑餓欲望的表出;生殖器是性欲望的表出等。人的身體是各種欲望的組合。再則著眼叔本華對于欲望的認識則是在欲望和痛苦相比之下而出的:痛苦來自于不能滿足的欲望。總的來說,叔本華對于欲望更多的也是從人的內在需要之處著眼,與身體和意志相連,倡導對于欲望的積極發揮,以達到酒神境界。尼采對于欲望同樣也是持肯定意見,其認為欲望全部是有益的,可以將欲望分為直接和間接欲望。第一,對于欲望的滿足,他提出,“上帝已死”轉而高揚個人的意志自由與積極發揮,認為欲望愈強烈則愈難能可貴,因此在尼采那里欲望是作為一種人的力量的重要來源。欲望作為人的內在本能比人對于外在完美的追求要更加現實,實現自己的欲望滿足自身更易于實現,而外在的追求難以實現。人的整個生命與人的意識最終是為人本身服務,為內在性服務,因而我們要更加高揚欲望使之一切為人的欲望服務以達到滿足內在性。第二,關于不能夠滿足的欲望,他認為這是正常的現象,不僅正常而且對于人的生命身體沒有任何損害,轉而還能夠激發藝術與美的誕生。尼采對于欲望有這樣的描述:“由于我們心里始終充盈著有增無減的力和緊張局面造成的壓力,就會產生山雨欲來的狀態。就像我們這樣的天性就會變得陰沉。而藝術和美為結束上述狀態,因為它會發出命令:重估一切價值。借以指明蓄積力的出路,以致這些力爆發出電閃雷鳴,化為行動。因為,重估一切價值就會撥動迄今苦于憋悶和閉塞之力,它就會帶來幸福。”[5]214第三,他還認為應當給予欲望充分的自由與信任,這也同樣印證了尼采對于酒神沖動的追求與向往。
欲望自古希臘以來直到現在一直被置于一個尷尬的境地,充當一個“雙面人”的角色。縱觀而言,欲望一詞似乎可以被替換為“欲求”從而一直與人的需求相關,而需求這一詞則更多的是中性含義。需求更多的包含著內在性的滿足與否,強調的是自我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外在性。
二、形而上學欲望與外在性
傳統西方哲學中的欲望概念經常與需求相伴隨,甚至可以進行替換,然而在列維納斯這里,這兩個概念是相對立的,他將這兩個概念相比較使用從而突出這二者的差別。傳統欲望概念如前文所述更多的是與需求相似,強調外在對于內在的滿足,是以自我主體為核心。列維納斯的思想中最具特色的是強調他者,其欲望概念也不例外,在《總體與無限》開篇即是“對不可見者的欲望”。他首先對于欲望和需要進行了區分,他認為我們所享用的只能夠用來滿足自身,表現為我們內在性的缺乏之物,例如對于食物和住所風景等的享用。正如傳統欲望概念一般,欲望是與人的內在性滿足相關,滿足了人的內在需求即滿足了欲望。欲望之所以產生則是因為內在需求之物的缺乏,因而欲望是以內在需求的滿足而終結,以缺乏狀態的逝去而消解。這種以他物之性滿足自我之內在性則正是他所反對的傳統西方哲學同一論的暴力,因此列維納斯對于傳統欲望進行了徹底的否定:“本質上是懷鄉病,是對返回的渴望”[6]4。列維納斯的欲望是形而上學的,列維納斯將之稱為形而上學欲望,他認為“形而上學欲望趨向全然的外物,趨向絕對的他者”[6]4。他所認為的這種他者是不可被我所同一的他者,因而是絕對的他者,他者之他性不可被把握不可拿來滿足我之內在性。所以這種絕對他者之他性即是無限性,因此列維納斯的形而上學的欲望是無限的。
因為形而上學的欲望是朝向不可把握的絕對他者,因此欲望無限而得不到滿足,但是由于人的本性,欲望不會消減反而會繼續增強。這就不得不回歸于主體自我和他者的關系問題:列維納斯經歷了自我對于他者的暴力,最終他認為自我主體不能夠把握他者而僅僅是一種面對面的關系,因而他所提倡的主體自我與他者是分離的關系,主體自我與他者之間始終有一定的距離存在。因為欲望所指向的是完全陌異的土地,是我之外的與我無關的絕對他者,因而這種分離得以徹底,主體對于絕對他者是不可見不可被認識不可被把握,不會落入同一化的暴力之中。但是不可見不可認識并不意味著二者之間的無關系,卻是一種無關系的關系,這種關系沒有任何自我意識包含其內,這種關系并沒有主客雙方的力量權衡是一種隔離,不同于自我主體認識他者是一種對于他性的吸收為我所用,他者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絕對獨立性不可侵犯性。自我與他者在這種沒有關系的關系中保持的是一種相遇關系,而相遇關系則包括語言與面容的關系,而語言關系同樣的也包含著責任關系,回應(response)與責任(responsible)是同根詞,因而言語的回應意味著責任,要求對他人負責;面容關系則是一種面對面的關系,他人無法以面容來對我進行把握,我同樣的也無法以面容將他人納入整體之中,這也正是列維納斯對于傳統西方哲學同一論傳統的解構維度之一。因此我們能夠認為這是超越了傳統的以人的內在性維度為標準的關系,更多的是對于外在性的注重。此種相遇并沒有因地域的限制而限制自我或者他人。列維納斯認為每一物都處在某個地點中,而最后所導致的則是每一物都將由我處置也就是意味著陷入了自我同一之中。此種相遇無法將自我與他者置入一個整體之中,二者之間存在隔閡又存在聯系,也就是沒有關系的關系。縱觀列維納斯的思想我們能夠了解他對于傳統西方哲學的同一論的反對態度,在《總體與無限》之中他力求解構傳統同一論,而解構途徑的多元化也意味著通過對傳統欲望與形而上學欲望的區分而達到對于外在性的追求。因此,對于與同一論的決裂決不可只通過單純的置入一個概念而祈求達到目的。
在列維納斯此種意義上的相遇包含著言語和面對面的關系,這種關系是一種外在關系,是一種形而上意義上的超越關系。首先在與絕對他者的言語中,他者以言語對我呼喚并且期望得到我的回應也就是對他者負責,成為他的人質,對他臣服。而他者與我之面對面的關系中則是對于我的啟示作用。因此與傳統西方哲學相比,主體自我與他者的相遇首先是面對面進而是自我主體為他人而言,自我主體對于自身的故土的離開而向他人的超越。由此可見,列維納斯的言說不包含對他者的認識、對他人的占有,不是占有他人的工具,而是向他人靠近的義務對他人負責的標記,由言說而向他人顯現自身。在與他人之相遇首先以面容的臨顯為先鋒,而在言說所包含的信息表達之前更多的是一種對于他人的義務,在義務面前自我主體毫無遮蔽,完全顯露于他人眼前,直到自我主體表露出自我的消極方面。因此“列維納斯所提出的言語的形而上學,不但不堅持語言結構或記號的關閉體系,而且不堅持主體意向的分析。它相異于語言學與現象學”[7]71。他的言語更多地包含著形而上學的意義,而進一步的這種言語最為關鍵的在于“對于不可見者的欲望”,也就是對于絕對他者的欲望即無限的欲望。正因為如此,他的言語面容的相遇更多的是一種責任倫理,正如列維納斯所說:“話語的初始功能主要不是在一個無關緊要的活動中確指一個對象來和他人交流,而是在于某個人對他人承擔的一種職責。說話,就是為人類的利益擔保。責任或許是語言的本質。”[8]25在言說中包含著對他人面貌的絕對順從。以面貌向我呈現的他人,就是向我說話的他人,就是我必須回答的人,就是我要絕對順從的人。
其次,有關面容在自我與他者相遇過程中的認識,面容概念在列維納斯的他者倫理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認為,自我與他者的關系在面容的相遇過程中發生,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并非一種認識把握關系,而是一種單純的面對面關系,就常識而言面容所呈現的并不足以讓自我認識把握他者,面容一般來說具有不可把握性,自我無法通過單純的面容呈現而理解他者,面容具有深刻的他異性與外在性,因此是無法納入同一論之中。但是列維納斯的面容并非是傳統意義上的外在呈現的器官意義上的面容,不是由眼耳鼻嘴所構成的臉部形象,如果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器官面容,那么我們可以通過面容表情而對他者進行認知與把握,因而他的“臉”所代指的是他異性外在性。與他者相遇首先即與他者面對面,而我們所面對的則只是他的面容他的他異性外在性。他者之面容無表達但仍然表達出對于我的要求也就是向我回應,要求我負責,他時刻在對我凝視,也就是時刻要求我回應他對他負責。即使他者之凝視消失,他者的面容也仍然繼續存在,這也就要求我們必須時刻牢記對于他者的責任。這也正是列維納斯在經歷了戰爭的暴力,西方哲學同一論的暴力之后所追求的人性的和諧,強調自我對于他者的無條件的責任也就是一種義務,他人時刻與我息息相關。而從更為深刻的意義上理解他人之面容,那無盡深邃的雙眼中所透露出的我們無法達到,無盡深邃正是無限的詩意表達,他人面容中所臨顯的是外在性,是外在的世界,是絕對的無限。他者始終在對我進行倫理上的呼喚,面容臨顯的“勿殺我”,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種道德律令,是對我們人性的節制。于是在這種意義上他的他者的面容所代表的則是終結,自我與他者關系在面容處即止,“面對面始終保持為終極處境”[6]57。于是列維納斯那所提及的他者具有了絕對的外在性、超越性意義。在他看來,他之前的哲學都是唯我論的哲學,他者始終處于同一論的暴力之中,同一始終企圖將他者納入自我的整體之中,相反,絕對的他者是具有無限性的無法被總體化,“我的世界是一個總體的世界,而與他者的相遇,指向無限”[9]133。列維納斯所反對的是我的世界而高揚的是走向他者外在世界,如何走向外在世界終結同一論,顯然只有通過他者,通過他者自我將跨出自我同一論的大門,走向無限的外在世界。
列維納斯形而上學的欲望是對絕對他者的欲望,是無限的欲望,是對陌異處的追求,指向純粹的外在,并不是同需求一般滿足自身,回到自身,相反的卻是對著陌生的他者的出發,指向一個絕對的他者,與絕對他者僅僅是面容的臨顯和言語的呼喚,面容臨顯“勿殺我”而言語始終在對我進行呼喚要求我的負責,在此種意義上形而上學的欲望更多的是外在性的,朝向無限的外在世界,而非傳統的對于外在的把握,更多的是對于他者的責任。
三、超越何以實現
傳統欲望基于內在,基于自身的滿足,形而上學欲望基于外在,朝向絕對他者,然而如何才能夠實現從內在向外在的超越,拋棄對自身的迷戀轉向對絕對他者的臣服?為何列維納斯如此強調他人的重要性而至于有人認為他的主張是對于他人的絕對臣服而忽視自身的地位。列維納斯的經歷對于其思想的影響十分重大,作為一個經歷了希特勒的屠殺幸存的猶太人,他的家人除妻子孩子外無一幸免,這使得他不得不思考人性的問題。在《總體與無限》前言中他便說道:“每個人都易于認可這一點:知道我們是否沒受道德的欺騙極其重要。”[6]1面對殘酷戰爭中人性的泯滅,人們之間的欺騙,列維納斯認為制度的要求遠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而只有訴諸于倫理,因此他提出“倫理學是第一哲學”意在強調重視人性的主要作用。而落腳到欲望概念上如何實現對外在性的追求。對于列維納斯來說,形而上學的欲望是外在的超越的,它并不以內在需求的滿足為最終目的。在形而上學的欲望之中,始終面對著外在、面對著未來、面對著他人、面對著無限。因此德里達曾說: “形而上學的超驗性就是欲望。”[10]155“欲望既是開放又是自由的。被欲求的無限可以支配欲望,但卻永不能以其顯現而滿足欲望。”[10]157既然欲望要求著外在無限與絕對他者,而“愛欲”則可以達到這一目的,愛欲是形而上學欲望的具體體現。愛欲是欲望的典型表現,在《總體與無限》中第四部分“超逾面容”中就是以“愛”為表現形式,愛欲指向他者,指向外在并且依靠他者。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列維納斯的“愛”。“超越的形而上學事件——對他人的歡迎、好客——欲望與語言——并不作為愛實現出來。”[6]244他明確指明,欲望并不作為愛而表現出來,這里我們需要明白列維納斯所提及的“愛”的含義,列維納斯曾提及三種不同“愛”——倫理之愛、愛欲之愛、圣愛。因此他的“愛”具有復雜的意義,對于他來說“愛”的概念甚至有些混亂與模糊,我們所了解的列維納斯是猶太教經典《塔木德》的研究學者并且長期在猶太學校執教,所以他的“愛”概念會偏重于圣愛。列維納斯所主張的“倫理學是第一哲學”,目的是希望人人都應保存倫理之愛。但馬里翁認為,人們并沒有弄清楚他的不同之愛的不同含義:“其一,在他者的倫理學命令中實現,但是它是無名的;其二,是違背了臉,而回到自身,從而從倫理的退化為愛欲的。”[11]125這也就意味著倫理之愛與愛欲之愛息息相關,倫理之愛退化為愛欲之愛,這也證實了列維納斯對于倫理的高揚。《圣經》中也提倡愛,認為不僅要愛關系友善之徒同樣的也要對于惡徒給予愛,這是基督教精神的積極體現,佛教也曾有佛祖割肉喂鷹,同樣的都倡導要廣愛。無論是列維納斯還是宗教意義上的愛,更多的包含著一種責任意識,當每個人都能夠將這種愛保存心中也就是意味著責任時刻牢記心中,此時的愛已經成為意識之中的愛,已經超越了情感意義上的愛,對他者對他物也即“愛無差等”。
其次提及愛欲和愛不得不提及女性,女性作為典型應當被視為絕對他者。傳統以來,女性無論是在社會還是在家庭之中都處于不合理地位,而在列維納斯,女性作為典型的絕對他者被予以重視。第一,女性作為家庭的標志之一。“女性是自身聚集的條件,是家與居住的內在性的條件。”[6]137女性的在場使得家庭得以聚集而產生,女性作為最為親密的他者地位尤為特殊。自我對于女性的愛欲是最為復雜的欲望,首先在相愛過程中必然包含著肉體的沖動,這是一種對于女性他者的占有之欲望,然后結婚以后在家庭之中在孩子面前更多的是一種情親,而這種欲望則會升華為形而上學的欲望——因為女性成為絕對他者。在列維納斯那里,“愛欲是一種既‘享受,又超越享受指向‘未來的活動。”[12]這也正是他所追求的形而上學的欲望指向未來他者的寫照。而傳統西方哲學一直沉寂于自我論的傳統之中,列維納斯鄭重指出:“只有在愛欲中,超越才可能得到激進的思考,才能帶給那個受困于存在、注定要回歸自身的自我一些不同于這種回歸的東西,才能讓自我擺脫其影子。”[13]119通過愛欲來實現對于傳統自我論的解構而致力于構建“倫理學是第一哲學”和對他者的倫理關懷的最終目的。
以欲望之具體表現形式的愛欲為超越的實現途徑,以愛欲之名實現對于外在性他者的關懷,欲望因絕對他者的無限而無限。通過愛欲和愛以及對于最親密的絕對他者“女性”的關懷能夠達到對于內在性的超越而實現外在性,以達到對于他者的關懷。
四、結語
通過分析欲望的哲學史路徑所得出的西方傳統欲望之內在性特征,而形而上學欲望朝向他者,因他者之絕對外在和無限而欲望呈現出外在性無限性。的確,列維納斯對于近代西方哲學陷入的主體——自我的困境提出了解決措施,反叛同一論傳統追求絕對外在性,他強調以“倫理學是第一哲學”而注重自我對于他者的責任,在此意義上列維納斯是西方哲學中一個“革命”的人物。
然而,他對他者的關懷和對于外在性的高揚,卻暴露出自我的弊病——自我主體的淪喪(有學者指出列維納斯所強調的主體對于他者的臣服實際上只是“責任主體”) 。這種對于自我主體的忽視是否是解決哲學所遭遇的困境的合理解決措施仍值得討論。筆者認為,哲學面對人和世界,所研究的正是人和世界以及由此所產生的人與人和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因此哲學應當是抱有使社會(自然社會與人為社會)趨于和諧之偉大理想從而為人在世界之中尋得一個最為合理的安身立命之所。
參考文獻:
[1]柏拉圖.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2]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4]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5]尼采.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 [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6]列維納斯.總體與無限[M].朱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7]杜小真.勒維納斯[M].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8]勒維納斯.塔木德四講[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9]孫向晨.面對他者[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10]德里達.書寫與差異[M].張寧,譯.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11]馬里翁.從他人到個人[M]//高宣揚.法蘭西思想評論(第3卷).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
[12]孫向晨.從“愛欲”到政治——論萊維納斯“愛欲現象學”的多重意涵[J].江蘇社會科學,2007,(6):21-27.
[13]列維納斯.從存在到存在者[M].吳蕙儀,譯.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On the Transcendence of Metaphysical Desire over Traditional Desire
JIN Zhixiao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0, China)
Abstract:The concept of desire in the tradi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y since ancient Greece is numerous and complex, and its essence is still intrinsic, more natural survival in the sense of self inner satisfaction. The contemporary french philosopher Levinas proposed that “metaphysical desire” is based on resistance to the inner nature of traditional western philosophy, thus realizing that desire is external to satisfy the absolute others. It is a kind of transcendental significance to the innovation and breakthrough of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philosophical desire concept. This article aims to begin with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philosophical desire concept to summarize the inner characteristics of desire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and then to analyze the outside of the metaphysical desire of Levinas, finally to realize the intrinsic transcendence of traditional desires with the love desire as the typical metaphysical desire so as to satisfy the absolute other.
Key words:internality; externality;metaphysical desire; desire
編輯:黃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