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虹
陳女士女兒2歲5個月的時候發現臍部有一個大包,經臨床檢查后發現是因腹壁發育不良,導致腹腔內組織流入腹腔外而引起,遂立即決定采取手術治療。術后受創面疼痛等因素的影響,陳女士女兒哭鬧不止,哭鬧掙扎中對傷口造成了二次創傷,對此,護理人員立即采取相關處理措施。根據上述案例可知,注重小腸疝氣術后護理工作,可促進患者術后盡快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本文將對小腸疝氣進行介紹,并對其術后需注意事項詳細闡述。
1小腸疝氣相關知識
小腸疝氣指的是腹股溝疝和臍疝,多發生于嬰幼兒以及老年人,引起小腸疝氣的主要原因是腹壁過薄或腹內壓過高,特別是經常生氣、便秘、咳嗽及重物提舉人群,患病概率更高。小腸疝氣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內部感覺。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性出現下腹部腫脹及酸痛感,導致嬰幼兒經常性啼哭,而老年患者可表現為尿急尿頻癥狀。例如,65歲的劉先生平時經常食欲不振、四肢乏力,且存在小便不利以及便秘的癥狀,經診所治療無效后轉當地市醫院檢查后被確診為小腸疝氣。第二,外部表現。小腸疝氣患者自行發現腹部出現凸起包塊,站立的時候更明顯,但是在仰臥時又會消失。現階段,臨床上治療小腸疝氣最有效方式為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可達到根治的效果。既往臨床采用的傳統疝修補術創傷性較大,而近年來采用的腹腔鏡疝修補術極大減輕了手術創傷性,為了促進患者術后恢復,降低疾病復發率,應于術后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
2小腸疝氣術后護理注意事項
2.1 體位護理
術后第1日,護理人員應協助于患者采取平臥位姿勢,使其身體平躺于床上,將雙側手臂平放在身體兩側,去枕頭,使患者頭部微微向一側傾斜,以便于保持呼吸順暢。應在患者的膝關節下方放置柔軟的枕頭,保持膝蓋微微彎曲,以緩解創面張力。術后2 d,可協助患者采取半臥位體位姿勢,且可在休息時枕枕頭,必要時為了舒適度也可以加靠背。雖然目前臨床上用于治療小腸疝氣的腹腔鏡手術技術創傷性較小,但是術后仍避免不了出現傷口疼痛現象,因此,應定時協助于患者翻身,指導家屬定時對患者肢體進行按摩,以促進身體血液循環,降低褥瘡發生率,減輕因長時間臥床休養而帶來的不適感。
2.2 體征及病情觀察
術后應注重對患者面部情況及呼吸情況進行觀察,特別對于處于昏迷的患者而言,更是應加強病情觀察。應觀察患者呼吸是否暢通或者平穩,觀察面色是否正常,是否有微微泛紅現象,若其出現有面色蠟黃以及面色蒼白現象時,提示出現微循環缺血現象;若患者的面部很紅且存在粗重呼吸時,應警惕是否發生術后發熱現象。對于患者面部及呼吸的觀察通常較為直觀,可以用目測的方式及時發現術后潛在問題。應定時對患者的體征指標進行監測,包括血壓、體溫、心率等,保障患者術后體征指標處于穩定狀態,特別對于患有小腸疝氣的嬰幼兒,更是應加強體征指標的監測頻率。
2.3 傷口護理
術后應保持患者傷口清潔干燥,每日定時更換敷料,以降低傷口感染發生率。若患者的年齡較小,應對其嚴加看護,以免因傷口不適而出現扯掉敷料以及用手觸摸傷口的現象。對男性患兒,可使用干毛巾或者是陰囊托將患者的陰囊輕輕托起,以降低陰囊血腫發生率。術后若想洗澡,可使用濕毛巾對身體進行擦拭,但應注意不要使傷口處沾有水漬。術后1周,若患者傷口愈合良好,即進行正常洗澡,但是應注意盡可能選擇淋浴,且需盡量縮短洗澡時間。
2.4 心理護理
術后隨著麻醉藥的逐漸失效,患者會逐漸產生創面疼痛,由此部分患者擔憂手術效果。為保障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狀態進行術后康復治療,護理人員應及時解決患者心理問題,對其負面情緒進行疏導,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引導其以正確的態度看待手術。由于嬰幼兒對疼痛感的耐受程度較低,致使其容易出現哭鬧不止的現象,對此護理人員及家屬應在術后及時做好對患兒的情緒安撫工作,轉移其注意力,以免長期哭鬧對手術效果造成影響,甚至出現疝氣復發。
2.5 生活護理
術后6 h,可告知患者進食流質類或半流質類食物,術后第2日可進食富含營養的食物,如海帶、雞蛋、魚肉以及水果等,滿足日常生活中所需營養物質,少食可能會引起感染的食物,如韭菜等,注意飲食清淡,不得進食過度油膩以及辛辣刺激類食物。術后3 d指導患者下床進行簡單活動,以促進切口愈合及腸胃功能恢復,但應合理把控運動強度,避免對自身造成二次傷害。術后下床行走時應用雙手將傷口輕輕按住,也可以佩戴腹帶,不得長時間進行活動。
2.6 出院指導
出院后應謹遵醫囑要求進行藥物服用、休息、飲食、運動及復查,部分患者由于忽視出院指導,致使其術后發生并發癥發生率相對較高。50歲的李先生術后半個月又回到醫院再次接受治療,原因在于李先生從事于重體力工作,出院休息幾日后便恢復正常工作,致使對身體造成了一定的負擔而不得已再次接受治療。
強化小腸疝氣術后護理可保障手術效果達到預期,促進切口恢復,縮短住院時間,節省醫療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