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慶

慢阻肺,全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屬于慢性病。患有慢阻肺的患者臨床主要特征為不完全可逆氣流受限。有相關統計發現,受人們生活水平、飲食結構等變化的影響,慢阻肺的發病率呈現不斷上升趨勢。慢阻肺的存在,會對患者的正常呼吸功能造成較大的不利影響,若不及時進行治療還會進一步影響患者各循環系統功能,甚至可能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威脅。因此,人們應當給予該疾病足夠重視,對慢阻肺疾病進行深入了解,做好關于慢阻肺的相關預防工作,以便患病后盡早發現,并及時接受治療。
1造成慢阻肺發生的主要因素
引發慢阻肺的因素較多,目前已知的相關危險因素主要包括了以下幾點:(1)環境因素影響。環境因素是導致慢阻肺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若長期處于粉塵重、煙塵多等不良環境中,易吸入較多的化學物質;長期受空氣污染的影響,人體呼吸道易發生感染,尤其是化工單位工作的人群,由于工作環境較差、生活環境不好的影響,易發生慢阻肺。(2)個人因素。可能受遺傳因素、氣道反應性增加,或在嬰兒階段、新生兒階段、兒童階段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肺部發育較差等,都可能造成慢阻肺的發生。
2臨床癥狀表現
患有慢阻肺的患者存在明顯的臨床癥狀表現。在疾病的早期階段,癥狀輕微不明顯,但若患者發病后未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對病情進行干預,會使病情不斷加重,治療難度不斷加大,可能造成難以痊愈。通常情況下,慢阻肺患者易在早晨出現咳嗽加劇,夜間也有排痰及陣咳的癥狀出現。若患者僅為單純氣道受阻,患者通常表現為呼吸困難,并不會伴隨有咳嗽癥狀,而若患者在出現氣道受阻的同時,伴隨明顯咳嗽,則需引起重視,及時就診明確病因。慢阻肺患者在咳痰狀態大多為漿液性泡沫痰或白色,偶然痰中帶血,晨起時有較明顯咳嗽咳痰。當患者處于慢阻肺急性發作期,痰量增多,且也易伴隨著膿性痰。
3慢阻肺的治療
在慢阻肺的治療過程中,治療目的以緩解或消除癥狀、增強患者活動耐力、緩解病癥嚴重程度為主,通過治療實現對患者機體的改善,促進患者機體恢復至正常水平,防止病情加重。
3.1 藥物治療
在慢阻肺的治療環節中,較為有效的一種治療方法就是藥物治療。首先,可以積極給予患者支氣管擴張劑開展治療。目前臨床在慢阻肺的藥物治療中,常應用的支氣管擴張劑包含膽堿能受體阻斷劑、β2受體激動劑及甲基黃嘌呤等,支氣管擴張劑的主要作用就是使患者的支氣管平滑肌得到有效的松弛,擴張支氣管,以促進患者癥狀緩解。在用藥過程中,需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1)糖皮質激素治療。若慢阻肺患者發生病情惡化、病情反復,或患者出現嚴重氣道阻塞時,應當給予患者適量糖皮質激素吸入治療。
(2)鎮咳類、祛痰類藥物治療。若患者有咳痰的情況,還可以采用鎮咳、祛痰類藥物進行治療,但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注意這兩種藥物的應用可能引發慢阻肺患者出現排斥反應。因此,在用藥前需對患者的身體及病癥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后,再給予患者適當的治療藥物藥物。
3.2 非藥物治療手段
在慢阻肺的治療中,除了采取藥物的治療方式來緩解病癥外,還可通過開展日常康復手段控制病情。首先,開展康復治療。給予患者理療、高壓負離子氧療能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此外還應當積極干預患者的個人習慣及生活習慣,使患者能主動戒煙、堅持戒煙,每日保持合適的運動量,接種相應的流感疫苗及肺炎疫苗。其次,開展心理護理措施。心理狀態是影響疾病恢復的關鍵因素之一,慢阻肺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通過心理護理干預,保持愉悅輕松的心理狀態,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疾病并積極配合臨床的治療及護理工作。再者,在慢阻肺的日常生活中,可開展家庭氧療活動,在重癥患者的居家護理,可以長期保持在低流量吸氧狀態下,每日控制治療時長為15 h以上。
4慢阻肺預防
通過對臨床慢阻肺患者的病情分析,發現其主要因素包括個體易感及環境因素,大多數患者屬于愛好吸煙者,或者長期于粉塵多的環境下的工作者等。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可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提前預防。如粉塵環境下工作者,在開展工作前應嚴格做好各項勞動保護工作,佩戴好面罩、口罩等,以免粉塵被大量吸入肺部。更重要的是戒煙,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通過有效措施的開展能從根本上減少慢阻肺的發生風險。在日常生活,還應當注意避免在通風較差的環境下進行生物燃料的燃燒,以免所處環境中存在大量煙塵而造成不良影響;同時應當重視呼吸道感染的預防工作,應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進行鍛煉,同時應當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按時進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