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赪雯


摘要:目的:觀察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對閉角型青光眼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選擇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100例閉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據便利抽樣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研究組給予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治療,對照組給予小梁切除術治療。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治療前后眼壓和視力。結果: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低于對照組的24%,治療后研究組視力高于對照組,眼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治療閉角型青光眼有更加顯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閉角型青光眼;安全性
青光眼是眼科多發病,有閉角型和開角型。閉角型發生原因為前房角關閉,使眼內房水無法及時排出,進而導致眼壓升高,后方房水長時間堆積,對周邊虹膜造成推擠、使其遷移,嚴重情況下可失明[1]。本研究旨在分析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的應用效果和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100例閉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據便利抽樣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研究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4~70歲,平均(52.91±14.12)歲;病程11個月~5年,平均(2.98±0.89)年。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35~69歲,平均(52.79±14.57)歲;病程10個月~5年,平均(2.92±0.94)年。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治療方法
研究組給予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使用甘露醇控制眼壓,于角球角膜右側取2.5 mm長切口,注入粘彈劑,以增加眼球前房和角膜深度。對于瞳孔較小患者,可圍繞中心基礎點(瞳孔)向外牽拉虹膜,快速分離黏連組織,以便后續更輕松地進行環形撕囊。做環形撕囊時,控制直徑不超過5 mm,且撕囊時應保持眼球水分充足,以便晶狀體可以隨著眼球運動而轉動。在完成撕囊操作后,設置超聲乳化儀參數(負壓吸力150~180 mm Hg,輸出功率30%~50%),為晶狀體進行超聲乳化治療。期間,吸出乳化液,確定其被全部吸出后,注入粘彈劑,植入人工晶狀體,以卡巴膽堿縮瞳。若發現眼球內存在黏連,則要給予分離,以便房角開放;若眼球內無黏連,則完全吸出粘彈劑,對切口進行縫合。
對照組給予小梁切除術,使用甘露醇控制眼壓,將粘彈劑注入角膜、前房間,以起到支撐作用,于角膜邊緣取鞏膜瓣,直接切除小梁,同時將虹膜完全切除。術后,為保護眼球前房,應為患者使用平衡鹽試劑,并以尼龍線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治療前后患者眼壓和視力。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視力和眼壓比較
治療前兩組眼壓和視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視力高于對照組,眼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閉角型青光眼是一種可致盲的眼科疾病,臨床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小梁切除術是既往臨床治療閉角型青光眼最常用的方法,雖然療效顯著,但患者容易在術后引起角膜內皮損傷、白內障或黃斑囊樣水腫等并發癥發生。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則可以彌補小梁切除術的缺陷,既可以解決晶狀體膨脹導致的瞳孔阻滯問題,也可以在術中分離眼內黏連,通過高壓灌注來控制眼壓強度。此外,還可以控制術后虹膜和人工晶狀體之間接觸,有效降低瞳孔阻滯等并發癥發生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治療后視力高于對照組、眼壓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對閉角型青光眼的顯著安全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蘇暢.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在閉角型青光眼治療中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1,15(6):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