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雄


摘要:目的:分析對中晚期原發性肝癌患者實施肝癌介入治療的價值。方法:回顧性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20例中晚期原發性肝癌患者,遵從“平衡序貫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化療,觀察組給予介入治療,觀察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高于對照組的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肝癌介入治療對中晚期原發性肝癌患者具有顯著治療效果,還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
關鍵詞:肝癌介入治療;中晚期;原發性肝癌
原發性肝癌進展迅速且起病隱蔽,病情進一步加重會對患者肝臟造成嚴重損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發病早期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癥狀,所以絕大多數患者被確診時已經處于中晚期,進而導致肝細胞變性,疾病進一步惡化并加重患者疼痛[1]。本研究分析對中晚期原發性肝癌患者實施肝癌介入治療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20例中晚期原發性肝癌患者,遵從“平衡序貫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男30例,女30例;年齡48~79歲,平均(64.15±8.41)歲。觀察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48~80歲,平均(64.56±9.6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化療方案,化療第1周,靜脈滴注325 mg/m2注射用氟尿嘧啶(國藥準字H20051627),隔6周進行1次;注射用鹽酸多柔比星,靜脈滴注,40~60 mg/m2,隔4周進行1次。治療首日指導患者口服司莫司汀膠囊(國藥準字H33020804),劑量150 mg/m2,連續用藥42 d。觀察組給予介入治療方案,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實施局麻后用“Seldinge”穿刺法對右股動脈進行穿刺,后置入5 F導管鞘并注射對比劑,行肝動脈造影檢查及尼爾準確定位肝臟腫瘤具體情況,進一步明確肝臟周邊組織動脈血管情況。嚴格以檢查結果為依據,針對腫瘤血液供給主血管開展介入治療。
1.3 觀察指標
(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完全緩解:治療后腫瘤病灶基本消失;部分緩解:與原體積相較,治療后腫瘤病灶體積減少幅度超過40%);穩定:與原體積相較,腫瘤病灶體積無變化;進展:與原體積相較,腫瘤病灶體積增加超過20%,且病灶出現遠端轉移。(2)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包括總膽紅素(TBi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7%,高于對照組的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肝功能改善幅度較對照組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原發性肝癌屬于現階段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肝臟疾病,發病早期患者并沒有明顯癥狀,隨著病情發展對患者肝功能造成嚴重損害,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安全。病情進入中晚期,患者會有上消化道出血、繼發感染等合并癥出現,若病情較嚴重,患者還會因為肝性腦病而死亡。
研究證實,肝動脈是原發性肝癌患者肝臟腫瘤血液循環的主要來源,所以在接受肝動脈栓塞治療后患者腫瘤病灶中碘油可以被保留,進而阻礙組織血液循環,切斷病灶中血液供應,進而導致腫瘤組織壞死。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高于對照組的83.3%(P<0.05)。表明對中晚期原發性肝癌患者實施肝癌介入治療更具優勢,其不會受腫瘤病變大小的限制,發揮診療雙重作用。此外,肝癌介入治療屬于一種典型的微創技術,可有效避免手術方式對患者身體造成的傷害,進而避免開放手術所導致的血管破壞,改善患者肝功能的同時,確保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綜上所述,對原發性肝癌中晚期患者開展肝癌介入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質量,改善肝功能。
參考文獻
[1]魏秋良,蔡珊珊.中晚期原發性肝癌TACE介入微創治療療效和對肝功能影響觀察[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8,25(18):1314-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