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楓
錯落有致的格局、白墻黛瓦的小院、古色古香的老街……走進浙江省義烏市分水塘村,一幅美好的鄉村圖景徐徐展開。這里有一口小小的水塘,水從兩邊分流出去,東南一路留在義烏,西北一路流入浦江縣境內,分水塘因此得名。
這里孕育了一個影響現代中國命運的人物——《共產黨宣言》的翻譯者陳望道。
在分水塘村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1919年底,29歲的陳望道帶著原版的《共產黨宣言》,回到故鄉過春節。
在柴屋里,陳望道用兩條長凳支起一塊舊門板,伏案譯書,一日三餐也是由母親給送。有一次,母親端了粽子放到書桌上,還在粽子邊放了一碟紅糖,催促他趁熱吃。過了一會兒,母親問他還要不要再加點紅糖,陳望道連聲說:“夠甜,夠甜了。”母親進屋收拾碗碟時,卻發現兒子滿嘴都是墨汁,而紅糖一點沒少。原來陳望道全神貫注于譯書,竟把墨汁當作紅糖蘸著粽子吃了。
正是憑著這樣一種忘我的精神,陳望道完成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工作。此譯本對于正在建黨過程中的中國共產黨而言意義非常重大。譯稿經陳獨秀和李漢俊校閱,于1920年8月在上海印刷出版。這是我國第一次公開正式出版《共產黨宣言》全文。陳望道因此被譽為“傳播《共產黨宣言》的千秋巨筆”。
每個來到分水塘村的人,都會到陳望道故居來感受“信仰的味道”。
這座建筑由陳望道父親陳君元建造,建于清宣統元年,為前廊式天井院結構的磚木建筑,坐北朝南,呈“凹”字形布局,一進五開間,前設弄堂,左右各兩間廂房,中間是一個小小天井,天井用條石鋪地。南面山墻為一字形照壁,照墻上開石庫門,上方橫匾題“桂馥蘭馨”。由汪道涵題寫的“陳望道故居”匾額掛在大廳中央。
村民陳華仙從2011年開始,就在陳望道故居擔任講解員。“我爺爺是跟陳望道一起長大的伙伴,在我小時候爺爺就經常跟我說起陳望道當年的故事。但直到我做了講解員,才真正了解陳望道,他對真理的追求和救國救民的初心讓我很佩服。這些年來瞻仰陳望道故居的人越來越多,很多單位都來這里上黨課。”
陳望道不僅是《共產黨宣言》的第一個中文譯者,而且參與了黨的創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他是中國共產黨上海地方委員會的第一任書記。他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復旦大學的第一任校長,并擔任復旦大學校長25年,是復旦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任職期間,他主持修訂《辭海》,為新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故居內《陳望道生平事跡展》展示了大量的珍貴圖片和文字資料,呈現了陳望道輝煌的一生。
《共產黨宣言》影響了幾代中國人,更深深影響了中國革命的歷程。
毛澤東曾對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說:“有三本書特別深地銘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其中第一本書是《共產黨宣言》,陳望道譯,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書。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問題,我就翻閱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
正值建黨百年之際,分水塘村的紅色氣息濃郁。離村口不遠的地方,就是望道講堂,旁邊種著一排杏樹和紅梅,象征著紅色信仰。
“遵紀守法,一日三省;珍惜村譽,村興我興”16字村訓,醒目張貼在文化廣場。
許多單位組織預備黨員來到陳望道故居莊嚴宣誓入黨,也有越來越多的老黨員來到這里重溫入黨誓詞。為了進一步延伸紅色主題,分水塘村特意在文化禮堂內新設了陳望道事跡陳列室,并以陳望道故居為中心,拓展建設望道紀念館、入黨宣誓臺等平臺,進一步弘揚紅色文化,賦予分水塘村新的內涵。
2018年以來,依托紅色資源,義烏在當地打造了一條“望道信仰線”,作為義烏十條美麗鄉村精品線之一。

紅色品牌 全長約13公里的“望道信仰線”是義烏十條美麗鄉村精品線之一,途經五個重要節點村,分水塘村就是其中之一。
“望道信仰線”起于義烏城西街道橫塘村,止于分水塘村,全長約13公里,途經五個重要節點村。
“這些年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分水塘村黨支部書記陳仕杰說,過去村里通往外界只有一條泥路,外出靠肩挑背扛和獨輪車,村里的房子大部分破破爛爛。現在路修好了,村民外出方便了,破爛危房拆了,取而代之的是寬闊整齊的仿古老街。最近,每天都有全國各地游客慕名而來,追尋陳望道的足跡。
據統計,自從今年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分水塘村已經接待參觀團隊385批次、散客16000余人次,有6500余人次在誦讀廳內開展紅色經典誦讀。
許多游客來此品嘗到了“真理的味道”,而本地村民則品嘗到了“小康的味道”。
隨著紅色旅游不斷升溫,村里開起了農家樂、土菜館、田園集市等,吸納近百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瓜果、蔬菜等農產品實現不出村銷售。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生活也越過越甜。
村里不斷上漲的人氣,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返鄉創業。陳根生就是其中之一。他在陳望道故居邊開了一間粽子鋪,很多游客都會來買一些“望道粽”作為伴手禮。
望道郵局、麻糖手工作坊、木刻版畫工作室……在這個小村落里,紅色品牌效應正日益顯現,各種新業態不斷涌現。
望道郵局工作人員說,每逢節假日這里就特別熱鬧,游客路過都會進來逛逛,購買書籍、郵票等紀念品。
在這樣一個小山村,如今一半多的村民成了生意人。2020年,分水塘村人均年收入達到3.6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83萬元。
百年前,在義烏閉塞的小山村里,陳望道把馬克思主義的火種引進中國。現在,平行于“望道信仰線”行駛的中歐班列(義烏),也讓分水塘這個村與全世界的聯系變得緊密。
2014年11月18日,中歐班列(義烏)——“義新歐”從義烏西站始發,途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等國家,歷時21天,最終抵達西班牙首都馬德里。這條全長1.3萬公里的中歐班列鐵路線,打開了義烏和歐洲經貿往來的新通道。
意大利的點心、捷克的水晶、西班牙的紅酒、俄羅斯的套娃……“義新歐進口商品直銷中心”位于分水塘村核心區的古街上,占地100余平方米,村民和游客在這里可直接買到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源頭產品。
正如《共產黨宣言》所言,“從前的需要,只限于國貨就夠了;如今卻要求國外的生產品。從前只株守一鄉一國,如今卻也講求各國國民的交際和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