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站直做人,心有鄉愁,胸懷天下。”這是我在學校“師德宣言”專欄里寫的一句話。這種純樸的思想伴隨著我從青年漸漸走向中年。我了解孩子們心中的理想和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了解老百姓對教育的渴望,更能體會到教育對他們意味著什么。
教改情懷源于一群孩子
無論是我現在工作的城區學校還是過去工作的鄉村學校,都有大量的留守兒童。正是這群孩子,讓我對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義無反顧地走向課堂改革的深水區。
在我的辦公桌上,長年放著一份全校留守兒童的家庭信息表。每個星期六,我都會習慣性地走進辦公室,打電話給這些留守兒童,詢問他們在家的情況,鼓勵他們認真完成作業,教導他們主動給在外打工的父母打電話,幫助爺爺奶奶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我經常教育學生,“不比父母比明天,不比分數比進步,不比品牌比品位”;經常和班主任老師起早貪黑一起去家訪,了解留守兒童的家庭境況,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
一開始,我總是認為留守兒童缺少家庭關愛,家庭經濟條件很差。后來,我發現大多數留守兒童家長對孩子的關注程度絕不亞于其他家庭,對教育的需求比誰都迫切,很多家長都傾其所有投入孩子的教育。我經常自省,我們到底能給這些孩子什么?最后,終于發現這些孩子最缺的是溝通。為了讓留守兒童的溝通缺失在課堂里得到彌補,我堅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前置補弱、互動展示、串組合作等一系列創新舉措在課堂改革中浮現出來。當學生能自信地在課堂里進行展示或表達時,他們臉上的笑容讓我感到特別欣慰。
學生立場成于一串眼淚
有一次參加市名師梯隊的研討活動,我執教“理解我們的老師”,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老師不是神,老師也是人,也和平常人一樣”,我使用了學生自己班上的四位老師的真實故事,同學們被老師的故事所感動,不少同學流淚坦陳了自己對老師的誤解。在課后的沙龍活動上,我以“今天又是一串淚”為題,講述了我的學生立場確立的過程。
2009年,我執教省級公開課“兩代人的對話”。在“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這個環節,一個學生在陳述時聲淚俱下,在《燭光里的媽媽》音樂襯托下,學生的情感達到了高潮。面對著學生的真情表達,我想得最多的卻是這節課應該成功了,學生的眼淚成了我教學的加分點;然而,我并沒有去思考這個設計是否填平了兩代人的代溝,更沒有跟進的教育措施。這種課雖看上去漂亮,但其實并沒有真正意義的學生立場。
2012年,我執教大型公開課“有話好好說”。課堂上,學生爭相交流自己是怎樣與父母溝通的。我突發奇想,拿起手機讓學生當場給家長打電話,話題是“我想買雙名牌足球鞋”。沒想到的是,電話打出去,幾個家長都一口答應了。當我讓學生思考這說明什么時,幾個學生流著眼淚說不出話來。我很得意于自己課堂的“聰明”與“精準生成”,但事后的調查讓我非常羞愧,原來其中兩個學生的父母根本就買不起名牌鞋子。當我反思這一教學環節時,我也為自己的課堂不足流下了后悔的眼淚。
這次,我執教“理解我們的老師”,并沒有期待出現學生在課堂中激動流淚的狀況;但我一直堅持,“理解我們的老師”一定要是“我們的”老師,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那個結只有他們自己才能解開。課堂一定要是解決學生問題的課堂,一定要是促進學生成長的課堂。從此,我更多地思考怎樣站在學生立場去設計教學。
教學主張悟于一堆書籍
讀書是我最大的愛好,每天讀書一小時已成為我的生活方式。成為南通市第一梯隊名師培養對象以后,導師們對讀書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既要讀好本學科專業書籍,更要讀好哲學、美學、心理學、腦科學等相關學科書籍。簡單盤點一下,發現過去幾年居然有一百多本書被我“啃”下來了!在這高高的一堆書中,《打開積極心理學之門》《幸福課堂》《哈佛幸福課》《象與騎象人》《積極情緒的力量》等我尤其喜歡。我如癡如醉地讀著這些書,一種新的教學主張在我腦中漸漸清晰起來。
作為道德與法治老師,最糟糕的是把學生想象成有問題的學生,然后去教育。如果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能主動運用積極心理學原理,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不斷放大和培育學生的積極心理因素,是不是同樣可以解決成長中的很多問題?當我向導師們匯報我的想法時,著名特級教師康敏老師引用了一句話打開了我的思路:“要想讓一塊地不長草,最好的辦法是種上莊稼。”于是,“積極思政,幸福成長”成了我的教學主張。積極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主要有兩個研究領域:其一是課堂的積極狀態,課堂面向真實生活,活動貫穿課堂始終,評價充滿人文陽光,思維保持有效維度。要做到把自主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合作的本領教給學生,把講課的時間讓給學生,把探究的情趣留給學生。其二是道德與法治教學如何挖掘學生的潛能,通過發現并放大學生的正能量,以積極的方式進行價值引領、情感滲透和人文關懷,為學生描繪“青春有煩惱、青春更美好”的積極人生。“積極思政,幸福成長”,正是基于學生立場提出和踐行的教學主張。
科研成果集于一組課題
教學改革沒有理論難成格局,理論研究不接地氣無從突破。早在20世紀末,我就參與了教育部“九五”規劃課題研究。近些年來,我先后主持了3項省級課題,成功申報了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這些年來,我發表了50多篇論文,在全國做過100多場講座,上過2次期刊封面,完成1本書稿,構建了課堂新模式。想起曾經熬過的那么多的不眠之夜,一切的一切都那么值得回味。
科研要有真實成果,課題一定要指向真實的教育。特別是近幾年,我寫的文章都圍繞著“合作型成長”課堂改革。我始終強調絕對不拿學生做試驗品。于是,我組織老師集體研究和推進。每次聽課,我都用手機拍下一些課堂瞬間,然后在交互電視上展示出來,再與老師一起分析研討。當老師們拿到一份課改分析資料時,他們都知道我又熬了一個通宵。每年,我的近十萬字研究成果,就是在夜深人靜時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的。
我做老師二十幾年,科研也做了二十幾年。經常有人問我累不累,我總是用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伊姆雷的話來回答:“當你說我就喜歡做這件事,再多困難我也不在乎時,上帝就會抽身來幫你。”站在學生立場,進行教改實驗,開展教育研究,我喜歡做這樣的事,所以,雖然辛苦,但我的心是快樂的!
(孫劉華,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黨總支書記、校長,224007)
責任編輯:楊孝如